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跑警报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警报有三种。如果在四十多年前向人介绍警报有几种,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这是谁都知道的。然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曰“预行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

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拉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西南联大一位教授的上课习惯,自然地引出“跑警报”这一话题,既引起读者的兴趣,又与“跑警报”的主体相关。
B.作者将“跑”警报之“跑”与“躲”“逃”进行比较,得出“跑”字更丰富生动、更从容有风度的结论的同时,略带反讽的意味。
C.文章从视觉、触觉、嗅觉等不同角度来写马尾松林带给人们的“极舒适”的感觉,与跑警报本应有的紧张形成一种奇妙的反差。
D.“不在乎”精神作为“儒道互补”的真髓,既有儒家于困境中积极上进自信的“不在乎”,又有道家于困境中安之若素的“不在乎”。
【小题2】西南联大学生跑警报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风格冲淡平易,请结合本文,谈谈这种风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0-21高三上·重庆·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小说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漠人家

红柯

老汉一大早就带着孙子下地了。老汉扛一把铁锹,孙子拎一个装满水的“鲜橙多"瓶子。那瓶子挺大的,差不多跟孩子的胳膊一样长,快挨到地上了,就像牵了一只狗。孩子换了几次手,拎过瓶子的手都拉长了。爷爷告诉孩子,胳膊长了,也就长大了。

孩子六岁了。就在昨天,妈妈说该让孩子上学用脑子了。上学是好事情嘛,爷爷高兴啊,眼睛都笑没了,胡子都抖起来了。爸爸提议明天就把孩子送去学前班,爷爷的声音一下子就冷下来了。“不是明年才上学吗?土豆还没收哩,我这乖狗娃是他爷的好帮手哩。"爷爷摸着孙子的脑袋,很威严地扫了两口子一眼:“忙你们的,不要瞎操心。”

爷爷带着孙子走出村子,穿过田野快到沙土地带的时候,太阳慢慢升起来,正好贴在沙丘上,一老一少奔向太阳,太阳在无限地敞开着。孩子怪爷爷,说去年就该带他出来了,爷爷就笑了。好多年以后孩子还能想起来一老一少在黎明的苍穹下奔向大漠的情景。也就是在那天早晨,一双神奇的眼睛从孩子心灵深处一下子跃上苍穹之顶,俯视着大地上匆匆而过的老人和孩子。孩子呀叫了一声,他自己的眼睛在看他自己。

半个时辰后,他们到了地头。爷爷在地上挖一个坑,点上火,两三根干梭梭轰轰喷射火焰,就像地底下迸出的一股子岩浆,孩子上学后看到火山爆发的图片就想到爷爷点燃的篝火。"爷爷开始挖土豆,轻轻一刨,沙土底下就滚出一个个结实浑圆的大土豆,土豆滚出来时散发着凉嗖嗖湿漉漉带着土腥味的芳香,孩子伸手去捉,可使出吃奶的劲,土豆还是跑掉了。孩子站在爷爷旁边,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爷爷把这些骄横无比的土豆一个个从大地深处牵出来。在爷爷的侧面,太阳一点点亮起来,那是一支一支从远方射来的箭,一下子扎在爷爷的背上,很快就扎满了爷爷的前胸后背。爷爷就像传说中的英雄,万箭穿身还在挥动手臂。

大地被掏空了,梭梭也燃尽了,红彤形的火烬成了松软的火灰。爷爷把十几个土豆埋进火灰里。火灰开始变暗,另一种芳香被唤醒了,孩子呀叫了一声。爷爷告诉孩子,大地上的人都会闻到香味的。爷爷盘腿坐着,爷爷相信最大的善举就是有人来这里吃一顿。太阳到了天顶,烤熟了的土豆的芳香还真把陌生人给引过来了。用爷爷的话讲,闻到香味的人就是最尊贵的客人。爷爷从火灰里扒出一个焦黄的土豆,让陌生人看。陌生人举起土豆,对着太阳看了片刻,很熟练地剥光了皮,全是粉粉的肉啊,刚刚从大地深处挖下来的一块嫩肉啊。陌生人捧着吃着,太阳就悬在他的头顶,跟一盏灯一样,陌生人连吃了三个,吃得豪迈而庄熏,显然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真是天地间的一场盛宴。

爷爷留了几个土豆在火灰里,带着孙子离开了。回家的路上,太阳正在降落,爷爷说太阳给土豆磕头呢,孩子伸长脖子看那辉煌的大漠落日,太阳正像爷爷预言的那样,一下子跪在沙丘上了。爷爷轻摸着孩子的大脑瓜,那只硬邦邦瘦巴巴跟干梭梭一样裂缝纵横的手给孩子传递着一股神奇的力量。孩子的脑子闪电一样出现了沙丘上的梭梭,那燃烧的干梭梭轰轰喷射着火焰,跟电影里的机关枪喷射火舌一样,把大地熔化了。

三天后,爷爷赶着车子去运土豆,孩子也去了。在空旷的大漠,孩子一声不响地检查了那个火堆,那些烤熟的土豆已经让人掏走了。孩子真希望大地上最遥远的人到这里来。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孩子难以自持,孩子跟发射火箭一样朝远方扔了一个土豆,还傻傻地保持着投掷的动作,好像他就是一个威力无比的发射架,从准噶尔盆地深处向太空发送最了不起的飞行器。然后孩子就跪下去了,连自己都不明 白是感激还是感恩,这是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凭借的纯而又纯的一个举动。很久之后,孩子站起来,自己挖一个坑,拣了柴禾点了一堆火,把土豆埋进火灰里。大地上好像只有孩子二个人,孩子沉醉在忘我的境界里。这种辽阔的空间和永恒的瞬间永远留在孩子的心灵里。

第二年八月,孩子离开爷爷去镇上上学。村庄在他视野中逐渐消失的时候,孩子流泪了。在学校,孩子跟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谁都不会轻视他,甚至包括老师。有一个从北京来西部的女大学生,课讲得好,还放光碟。大漠深处的孩子们看到了故宫,看到了圆明园和长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是要提问的,孩子第一个被叫起来,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北京太好了,就是太偏僻了。”

老师不敢相信,又问了一遍。可孩子清清楚楚地说:“北京好,就是太偏僻。”

教室里静了好长时间。这个女老师太年轻了,二十出头吧,戴一副眼镜。她摘下眼镜擦一擦又戴上,她走到孩子跟前,问了孩子的名字,还摸了孩子的头。

女老师回到讲台上,讲她的家乡,大概是内地一个贫困山区,讲她努力学习考到北京的大学里。

“这个同学所讲的,我在大学二年级才明白过来。他讲得这么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在地头的所作所为,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通过这种仪式,爷爷将对生命的态度传递给了即将离开村庄的孩子。
B.小说先后两次写孩子“呀叫了一声”,第一次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第二次是因为他闻到了烤土豆的芳香。
C.陌生人“连吃三个”,并吃得“豪迈而庄重”,表明烤熟的土豆味香肉嫩,也流露出他对老汉的敬重和对粮食的敬畏。
D.女教师之所以讲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经历,是因为孩子的回答引发了她的共鸣,同时她也想以此来教育引导孩子们。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对爷爷带孙子到村外沙土中收土豆的缘由进行了说明,既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又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
B.小说通过爷孙俩收土豆这条线索,把谈上学、挖土豆、烤土豆、吃土豆、运土豆、听讲课等情节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
C.小说结尾孩子的问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不仅使孩子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明,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耐人寻味。
D.小说不专注于故事的精心构筑,而是用油画般的色彩描绘了大漠上一幅幅浓烈得逼人的画面,以此寄寓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小题3】请简要分析孩子回答“北京好,就是太偏僻”的理由。
【小题4】有评论家说,这篇小说以“苍穹上的眼睛”为独特的叙述视角,表达了丰富的主题。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一样。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我亲爱的!有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从哪儿来?”
        两位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么个风流才子!还是那样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 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我是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星章了。”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
       “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奉承、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使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像中国人那样嘿嘿笑着。他妻子眉开眼笑。纳法奈尔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了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一八八三年十月一日


注:①莫斯科至彼得堡的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②一种烈性白葡萄酒。③纳法奈尔的爱称。④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三五六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⑤古代希腊人,曾引波兰军队入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反应了俄国官场中的森严等级和小官吏的卑躬屈节,鞭挞伪善、庸俗的社会畸形心态。
B.这篇小说的开篇非常简洁,“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一句话就把小说的地点、人物、事件交代齐备了。
C.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是瘦子,对他前后的态度变化采取了夸张对比的写法,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D.这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了真实的描写和刻画,从中展现了小说的重要意象。
【小题2】胖子后来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在此之前,小说在哪些地方对胖子的身份作了暗示?请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如何塑造纳法奈尔这个形象的?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小题4】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弹道无痕(节选)

徐贵祥

推算起来,该是七十年代最后一个雪天。载着新兵的闷罐子列车由东向西,经郑州再向北,过了黄河,便见窗外有几道纺线般的雪絮儿划下来,先是一团一团地在风中旋转,渐渐地有了铺天盖地的气势,很快就在旷野结起一层半透明的雪壳。及至到达终点,已是满世界银白。

半个月的基础训练后,新兵分配。新兵石平阳的顶头上司是李四虎。李四虎是全营著名的老兵油子,稀拉①,尤其爱捉弄人,但他有技术,炮兵业务堪称行家里手,关键时候总少不了他为连队挣面旗子。

石平阳下到班里不久,李四虎曾经非常真实地踢了他一脚。那天训练传诵炮兵口令,正忙乱间一阵冷峭的干风刮来,将石平阳手中的口令纸掀得稀里哗啦。石平阳本来就很紧张,又听又算又记又传,忙得顾头不顾腚。情急中,他把刚刚接受的一组口令写在炮架上,自然没有想到这一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铅笔又细又尖,在炮架上划出了极刺耳的声音。尽管这个动作只在瞬间就完成了,但还是被正在组织训练的李四虎一眼瞅见了。李四虎立即下达暂停口令,把小红旗往后腰一戳,神色匆匆地跑过来,往指尖上蘸了口唾沫,摸了摸铅笔划过的地方,结果发现有几道曲里拐弯的铅笔线无论如何也抹不掉了。李四虎心疼得倒吸一口冷气,仍不死心地反复抹,抹着抹着就突然转过身来,两只狼一般的眼珠子放了道绿光,死盯着石平阳,腮帮子又鼓了鼓,那充满激情的一脚便照准石平阳的屁股踹过来。

然后召开班务会。

李四虎首先发言,说:“咱们当炮手的,靠炮吃饭,靠炮做人。可你得首先爱惜它。你别以为它没长脑袋,我觉得它是有灵性的,它懂得人情世故。知道咱们最老的班长吧?就是连部荣誉室靠门左边挂着的那位。黄风岩战斗中他缴获了一门小钢炮,是打不响的。连长下命令让他扔,他没扔,硬是从山西长治扛到东北锦州,扛了几个月几千里地,闲了就擦,就拆开捣腾。后来怎么样?在锦西马家堡战斗中,半个连的步兵被人家地堡火力点压在洼子里,抬不起头,急得营长抢过炸药包要去拼命。这时候咱老班长就把炮架上了。老班长说:伙计,你就是哑巴也该哼一声了,我背你背了这么远,过铁路要轻装行军,我把干粮都扔了也没舍得撇下你,今儿个你可得还我这个情。结果呢,它还真响了,而且响了六次,硬是把敌人的火力点掀掉了。老班长牺牲后,这炮任谁也弄不响,报废了。你说邪门不邪门?所以呀,我说……”

石平阳不吭气。那一脚踢过来的时候,他愣了一下并暗中攥紧了拳头,但他终于没有打出去……随着班务会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发现在这个老兵的身上有一种他十分亲切的东西。“班长,我对你没意见!”他很崇敬很真诚地看着李四虎,又补充一句:“真的,我不会撒谎,这是心里话。我明白了。”

李四虎半张着嘴看了他好几秒钟,突然咧嘴笑了:“响鼓不用重锤敲,明白就好,……当然不能有意见。能看出来,你石平阳是条血性汉子,只要你舍下身子跟我干,我保你能成为咱连的高级炮手!”又把脑袋转向耿其明,“老耿你说是不是?”

耿其明忙说:“那是那是。石平阳你刚来,有些情况不了解。你去问问,搞训练,搞内务评比,咱们班啥事落后过?”

石平阳生在皖西,家乡的山水虽说不上四季如春,却也有多半日子风和日丽,远山近水清秀宜人,野花翠竹很能滋润人的骨骼。乍一到这荒凉的北方山区,又遇上个滴水成冰的季节,身体颇有些吃不消。先流鼻血,后烂手,冻疮专拣指关节处长,奇怪的是烂了肉还不觉得疼,只是睡觉焐暖了才奇痒难忍。偏碰上个认炮不认人的李四虎,一上炮场就发狠,凶得山摇地动,细得放屁都管。一旦发现士兵的动作失误,就跳起来骂,特别是石平阳。脏话丑话如拧开的水龙头,骂得满炮场臭烘烘的。有时候骂急了石平阳也发恨,鸟班长也太轻贱人了,再有本事你不也就是班首长么,干吗耍那么大的威风?不过,他渐渐能理解李四虎的行为了。

石平阳的逆来顺受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上帝。一次休息的时候,李四虎把石平阳的手拽过去,着实看了一阵子,看相般地数了数那上面结了疤或没结疤的烂处,又抠了抠手心茧花的厚度,然后说:“石平阳呵,有人说我专门针对你,听说了吗?”

“听说了,班长。”石平阳低着头回答。

“你信么?”

“我父亲打菜刀,专拣好钢,在炉膛里淬几次火,菜刀刃口又韧又利,方圆几十里都用我们家的菜刀……”

“哦?”李四虎似乎有些意外,“石平阳,我还真没把你看错哇!”

李四虎从裤兜里摸出一个脏乎乎的小本子:“石平阳哇,我这个人,就看重友情,你对我真心实意,我就对你负责到底。这炮,说简单也简单,明眼的技术你都掌握了。可要说学问也真有学问,这些都是我自个儿揣摩出来的小道道。教程上没有。用上新鲜词儿,就叫感觉。有些是炮上的,有些是班上的。这个,送给你了!”最后这句话,语气很重,像是宣布一项重要决定。


注释:①稀拉:散漫。

(节选自《弹道无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待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与季节,渲染了寒冷的氛围,也为下文写石平阳身体不适做铺垫。
B.文中耿其明的话从侧面表现了炮兵业务精湛的李四虎还是一个治班有方、令战士佩服的优秀领导者。
C.小说擅长用通俗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和平年代军人的军营生活和丰富的内在情感。
D.小说插叙老班长的故事,既为了体现老班长与小钢炮的深厚感情,也为了表现老班长的技术无人能及。
【小题2】小说刻画了李四虎“既粗犷又温情”的军人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划线句是石平阳对李四虎询问的回答,这样的内容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