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3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药物。中央指导组成员余艳红介绍,全国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其中湖北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中医药总有效率在90%以上。新冠肺炎是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博弈的结果。中医药不仅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对机体的调理提高免疫力,对后续的康复大有裨益。

在一项调查中,有42.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17.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愈演愈烈,支持者与反对者立场鲜明,针锋相对,中医药的废存之争作为社会话题,一直保持极高的热度。

(摘编自唐伟《让中医药加快走出发展困境》)

材料二:

有些科学的支持者不甘于坚守科学的边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这种倾向被称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轻慢态度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身上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他们挥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一切与现代科学不兼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可能遭到攻击和打压,被冠以“不科学”或“伪科学”之名。学者江晓原认为,称这些人为科学主义者是不准确的,把他们叫作“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可能更恰当。

科学是靠其研究方法而获得认证的,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医,便可知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科学方法。经典中医的学习靠的不是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作实验,而主要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领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不可实证的,如解剖学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些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西方广受欢迎;中医处置病症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治疗方式是难以复制的,而西医对看似相同的病症采取同一方法进行处置。

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必须说,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面前,科学应该止步。

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缺乏自信,往往陷入被迫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科学的霸权地位。很多中医支持者没有认识到,捍卫中医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中医和科学扯上关系,而是在中医和科学之间划清界限。

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可以获得进步,而且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科学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正如它不涉及终极关怀,不能赋予人生意义。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前,它应该停住脚步,而不是企图攻城略地。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必然反对将科学意识形态化,摒弃作为利器使用的“伪科学”的说法,用更加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摘编自李北方《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材料三:

中医究竟是不是科学?近百年来久争未决。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值得考虑的另一原因是: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因为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

随着西方以把实证量化、还原分析当作原则与方法的自然科学为主导的近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不少科学家就以此替代科学的标准,将其作为衡量人类所有知识体系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尺。这显然是个错误。它表现在:一是以具体替代抽象和以偏概全。用某类具体科学的标准作为科学观的标准,就恰如以女性标准作为衡量所有人的标准一样,其结果必然错误。二是忽略和排斥学科性质可以兼备的客观特殊性。如与中医类似的某些学科明显兼备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故评判时理应以双重标准同时衡量。三是对实证量化的迷信。实证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如对西瓜品质的鉴定,除了用仪器进行的微观实证量化的方法外,老练的瓜农也可以采用掂、看、拍、弹等方法,即如中医“司外揣内”的方法,其结果也准确。可见自然科学的实践,也有非实证而能宏观整体感知把握之法。

实证的好处是看得见和可操作性强,但这不能覆盖科学的内涵。因为科学是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与总结,它只强调事物的正确性,而与表现形式、手段及时代等皆无关。不能把因为现在还不能实证的客观事实一概斥为不科学,因为证实的技术每每落后于先进的认识,两者的不同步是科学发展的常态。

中医最终走向和接近实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恰如在没有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夸克”前,你不能因为当时还找不到它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并进而否定其已有理论的正确性。经络也是如此。今天的科学只是人类对昨天认知的总结,而不是明天科学的终极。可见,是否实证与量化皆不能排斥其他可能存在着的正确方法。

对中医道不明说不白的质疑也是不当的。这好比西医用普通话,而中医却用方言跟大众交流,因语境不同,其效果自然有差异,但讲得对不对与你懂不懂是两个迥异的概念。也有人否定中医的重复性,殊不知中医的原理怎能在西医的盘子里重复呢?可喜的是,西方科学家在看到针刺、中药的实效后,就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那科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理论与实践要素呢?

我认为有四点:自洽性、他洽性、有效性和重复性。这样的科学标准,能否作为衡量所有学科的一把好尺子呢?这个问题在我有限的思考中得到了回答。我们以此来丈量中医:中医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成熟周全,不仅基础理论贯融各科,而且其经典理论超越时空,自证自解的能力至今强盛。其与实践相融亲和,临床疗效足可称道,历经千年和无数案例的检验,足见其重复性的可靠。

中医并不亟待世人对其科学性的确认,而我期待自己与大众能快些接近对科学定义理解的正确。

(摘编自医学教育网)

【注】①麦卡锡主义: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极右的典型代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西医的优劣比较,影响了受访者的选择,导致只有少数人认可或首选中医。
B.材料二认为,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
C.一般中医基于对特定病情的整体把握作针对性处理,西医以规范划一的科学方式处理。
D.材料三认为,目前的科学标准还不能准确理解中医理论,并非中医不具备科学性。
【小题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认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对中医的攻击和打压,干扰了人们对中医价值的认识。
B.按照材料二的观点,即使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疗效显著,也难以证明中医具有科学性。
C.西方科学家把中医学升格为主流医学,表明他们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已经产生了动摇。
D.在论证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上,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并不一致,但均认可中医。
【小题3】下列句子论证观点所用的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中医究竟是不是科学?近百年来久争未决。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值得考虑的另一原因是: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因为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
B.对西瓜品质的鉴定,除了用仪器进行的微观实证量化的方法外,老练的瓜农也可以采用掂、看、拍、弹等方法,即如中医“司外揣内”的方法,其结果也准确。
C.在没有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夸克”前,你不能因为当时还找不到它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并进而否定其已有理论的正确性。
D.这好比西医用普通话,而中医却用方言跟大众交流,因语境不同,其效果自然有差异,但讲得对不对与你懂不懂是两个迥异的概念。
【小题4】材料三论证时驳立结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小题5】中医的现状如何?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20-21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知识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深度思考和判断文本特色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思与想象是分属于中西文学理论的两个不同范畴。二者的义理和内涵之隔表现在许多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两个方面。神思的心理特征是虚静,想象的心理特征是记忆;神思的思维特征是超越时空,想象的思维特征是化解、综合。

然而,神思与想象也有融合、融通的地方。无论如何,神思和想象在中西方各自的语境中都是直觉思维,赞美神思或想象,就是赞美直觉,肯定直觉在文学艺术创作和审美中的重大意义。这是神思和想象之融的一个重要体现。

神思与想象之融的另一个方面是,它们都是虚构。中西文学理论分别肯定了神思或想象的虚构性。陆机说:“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文赋》)神思的开展是“离方遁圆”的,即离开事物本身去描述这个事物。这个物象是方的,作家不要直接说它是方的,应该离开它的方的形状去说它是方的。同样,那个物象是圆的,也不要直接说它是圆的,应该离开它的圆的形状去说它是圆的。这就是离形得似,也就是陆机所说的“穷形尽相”。刘勰也说:“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文心雕龙·神思》)所谓“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就是虚构,通过作家的虚构,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有形。文学艺术形象和意象的创造都是"刻镂无形”的结果“离方遁圆”“到镂无形”能够创造出无数艺术形象、艺术意象,保证文学艺术创作生生不息。

西方对想象的认识一直纠缠着幻想的问题。幻想就是虚构。究竟幻想和想象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西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黑格尔强调,“不要把想象和纯然被动的幻想混为一事”。即幻想和想象可能是一回事,可能不是一回事,不是一回事的是“纯然被动的幻想”,那种幻想不具有创造性,而想象则具有创造性。克罗齐则不同,他似乎认为幻想是高于想象的,“幻想是创造者,而想象则不是”。无论想象是幻想也好,不是幻想也好,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它们都是超越现实的加工创造,且不管它们对现实的改造是剪裁现实本身、添油加醋,或依据现实的逻辑凭虚构象,都带有虚构的成分,对文学艺术创作的作用都非同小可。

神思和想象之融还表现在情感特征方面,这在中西文学理论中的认识是非常明确的。这是因为,无论中西,文学艺术本身都是情感的产物,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表达情感。借助于情感展示人类的生存智慧,传播人文精神。无论神思还是想象都有强烈的情感参与,否则,神思和想象都会失去它们的创造价值。因此,中国古代言说神思的发生,强调“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在神思的状态下,作家、艺术家以情感观照万物,如此一来,万物才灵动感人,最终实现心物交融。想象也大抵如此。想象之中有强烈的情感奔突,为此,才有浪漫主义诗学对想象义理的深化。康德说,想象力通过一个给予的表象而无意中被置于与知性相一致之中,并由此而唤起了愉快的情感。

由此可见,神思与想象之融在情感上达成一致。这是中西共同的文心。

(摘编自李健《“神思”与“想象”的隔和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神思能够超越时空界限,离开事物的本身去描述事物,它的心理特征是虚静。
B.想象一般借助直觉思维作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它的思维特征是化解、综合。
C.黑格尔认为不能混淆想象和幻想,因为想象具有创造性,幻想不具有创造性。
D.中国古代文论家认为做到心物交融,方能以情感观照万物,进入神思的状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神思与想象的隔阂,再分析二者合、融通,与文题中的“隔”与“融相应。
B.全文侧重释神思和想象之融,论证的三个维度分别是直觉思维、虚构和情感特征。
C.文章运用引证和比较论证阐明,无论想象与幻想是否等同,二者均含有虚构的成分。
D.全文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中西共同的文心在于神思与想象之融在情感上达成一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思与想象是分属中西文学理论的两个范畴,虽有相融之处,但不能被混为一事。
B.要创造艺术形象、艺术意象,保证文学艺术创作生生不息,可以利用神思或想象。
C.神思是通过虚构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有形,与“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并无关联。
D.无论神思还是想象,如要不失去它们的创造价值,就应该有较为强烈的情感参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古代典籍里,论普及度之高、影响力之大,《论语》当居榜首。怎么解读《论语》,对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周志文新著《论语讲析》采用按原书通读的办法加以注释、翻译和讲析。周志文古文根底深厚,在他解读的《论语》里,我们读到的不是那些常供人们引用的格言警语,而是一个老师在不同环境下和不同学生所说的话。《论语讲析》中有老师、有学生,还有作者自己。作者不事说教与膜拜,而是侧重理解与抒发,别具特色。

《论语讲析》一开篇就布下教育的情景,把《学而》篇的三句话解释成三种境界一一“学而时习之”指的是初学,时习而所得益多,所知益广,自然内心欢喜。“有朋自远方来”,指学问达到一定程度,有友人自远方来同游共学,可收砥砺、切磋之效,求学迈入更高境界,因而更为可乐。“人不知而不愠”涉及学成以后的入世态度,指的是一种学问与生命相辅相成的境界。

周志文把孔子看成一位曾经活在历史上的“人”,所以非常注意他的阅历和心理时间跨度。“子入大庙,每事问”,有些解读者在这里既把夫子说成无所不知,还要解释既知又何必发问,不免矛盾重重。但作者一句话就解决其间矛盾:这“显然是孔子较年轻时的经历”,接着用青年孔子的怀疑精神和求知欲来进一步解释:“我们看到一个年轻人对所有的事都觉好奇的态度,在他看来,凡事都有疑问,一切既有的答案都不见得正确,必须要亲自尝试,才知道结果。”

周志文在师生互动背景下,努力把握历史真实。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最高的,但这个让老师一直信任、夸赞的学生却短命,去世在孔子之前。《论语讲析》根据《先进》篇颜渊死,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之车以为之椁这件事,参考孔鲤去世时的年龄,从朱熹之说,推断颜回去世于鲁哀公十四年,两年后,孔子也去世了。由此断定,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件事和此番言论都发生于孔子逝世前两年。这段考据详尽,用孔子与颜回的关系进一步还原孔子老师身份的真实性。

当孔子形象被真实地还原后,《论语》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更加凸显出来。作者通观《论语》,看到书中弥漫着一种刚健自强、勇于担当、“仁以为己任”的态度,但他又指出:“孔子所处的,确实是一个礼坏乐崩、阢陧难安的时代,孔子是有血性的人,偶尔反映出消极或沮丧的心情,其实也是人情之常,却究竟不是常态。”

读完《论语讲析》,你会看到,作者是基于《论语》整体文本进行训诂解读。得益于对孔子的整体理解,作者在“代前言”里就已说明,“他把历史的小光点聚集成大火炬,终于照亮了时代。”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华传统文化初步定型的时代,很多表示人文精神的词语有了清晰、固定的内涵,也就是说,社会制度趋于稳定,行为道德有了统一标准,对不同阶层特别是士阶层的人格修养也有了明确要求。这就是文明的新高度。

周志文注释《论语》,不仅仅是客观、平实的训诂;他讲析《论语》,不是空泛的义理;他联系自己、发出慨叹,也不是主观的文学创作——他把这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这部《论语讲析》创造了一种新的体式,十分适合《论语》这部常读常新的经典,值得人们在阅读中反思人生,理解传统,开启智慧。

(摘编自王宁《还原情境,再现人格一-读周志文<论语讲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宁认为,《论语讲析》一书不事说教和膜拜,侧重表达了作者的理解与抒发。
B.通过对《学而》篇三句的解释,《论语讲析》开篇还原了孔子教学的真实情景。
C.周志文认为,孔子起到了把历史的小光点积聚成大火炬进而照亮时代的作用。
D.王宁认为,《论语讲析》训诂客观平实,阐释义理不空泛,抒发自身感受不主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指出《论语》的影响及解读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了评论。
B.文章抓住《论语讲析》一书的特色,从不同角度对该书进行评论,层次清晰。
C.文章以对颜渊卒年考据为例,对周志文努力把握历史真实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D.文章最后一段以《论语讲析》写法特点的评价收束全文,指出它的创新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应把《论语》看作是孔子在不同情境下和不同学生的对话,而不是日常引用的格言警句,这才是阅读《论语》的正确方式。
B.如果将孔子还原到他生活的时代去看他的立身行事,全面认识孔子形象,将有助于理解《论语》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C.时势造英雄,得益于所处时代社会稳定以及文明所达到的新高度,孔子才成为了杰出人物,古往今来的优秀人物概莫能外。
D.《论语讲析》创造了一种解读传统经典的新体式,运用这种体式解读中国古代典籍,就能让读者反思人生,理解传统,开启智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以来,青年电影人已然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开始登台亮相并逐渐成为中国电影舞台上的主角,他们正以自己独特的现实情怀和美学视野,在新时代奋力书写青年一代自己的电影艺术画卷。

新时代以来的青年电影普遍比较接地气,将反映现实、思考现实和认识现实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青年导演自觉为农村社会代言。一些青年电影人对农村社会情有独钟,自觉承担起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的使命和任务,努力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新途径。代表性的青年电影有《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作品,这些优质之作或表现传统社会的血脉亲情,或正视基层社会变革的艰难阵痛,或审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遭遇后的故事。这些青年导演将维护农民的生存和权利视为第一要务,自觉承担起电影艺术反思现实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青年导演为都市平民牵肠挂肚。面对都市社区平民的生活烦恼,青年电影人把自己当作局中人,摒弃了看客的姿态和心态,为孤独的灵魂点亮希望之光,为重症患者家庭奔走呼号,为留住宝贵的诗意生活而怒发冲冠,其中的典范之作有《我不是药神》等。它们聚焦都市底层社会的小人物生活,不回避社会转型中个体生命成长的问题和矛盾,以电影艺术的名义为社会发展排忧解难,彰显了时代艺术的理想激情和精神高度。

再次,青年导演为人类命运殚精竭虑。无论是现象级的《流浪地球》,还是当年红极一时的《战狼》,青年电影人充满了面向未来的忧患想象,他们将前所未有的生存变局、国际格局置放到自己的创作视野中,借助影像对未来社会进行前瞻性的预言和判断,充满了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的担当抱负。

青年电影兼容并包奋力探寻新美学

首先,从娱乐本位回归现实本位。当下,青年电影不再满足于停留在悦耳悦目的初级审美阶段,而是逐渐向悦志悦神的高级阶段前进。无论是选取题材、表现对象还是镜头语言方面,都在继承和发展现实主义美学,在守正创新中开掘新路子,有意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结合在一起,以诗意电影美学讴歌或批判现实生活。

其次,重塑新英雄。当前,多数青年电影开始捕捉身边的英雄人物,重新挖掘新时代英雄的意义和价值。在审美上弱化了传统英雄的悲剧性和沉重性,强化了新时代英雄的豪迈性和担当性,突出了英雄审美的世俗性、奔放性和平民性,将传统美学中无我之英雄提升到了有我之英雄的新阶段。这样的英雄既是现实的,又是面向未来的,可以说,时代有英雄,而英雄无时代。

再次,从西方审美情趣转向民族审美情趣。青年电影人开始凝视中华民族自己的审美情趣,尝试着和民族审美理想共诉衷肠。我们尊崇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审美追求,以及重情守义、守望相助、知恩图报等基本的民族审美理想在创作中得到弘扬。

当然,青年电影并非白璧无瑕,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得苦练内功。今后在家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方面,在讲好传统文化故事、近现代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故事方面还有待发力,在自身叙事突破、人物塑造和美学建构方面皆有提升空间。我们期待着青年电影不断茁壮成长并蔚为大观。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青年电影在守正创新中拥抱新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独特现实情怀和美学视野的青年电影人在新时代以来已完成其成人礼。
B.一些钟情农村社会的青年电影人,努力探索出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新途径。
C.作为都市社区平民的一员,青年电影人也为都市平民的生活烦恼奔走呼号。
D.如今青年电影抛弃悦耳悦目的初级审美,追求电影的悦志悦神,不断创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则从现实情怀、美学视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B.文章从农村现实、都市平民到人类命运,逐步深入地论证青年导演的现实情怀。
C.文章论证青年导演“重塑新英雄”时,将新英雄与旧英雄塑造方法进行了对比。
D.文章结尾指出了青年电影的白璧之瑕以及要苦练内功,显示出作者观点的辩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质之作表现传统社会的血脉亲情,正视基层社会变革的艰难阵痛……可见一些青年导演承担起了电影艺术的责任使命。
B.因为对人类命运充满关注,所以青年电影人将创作视野扩展到全新的生存变局、国际格局,对未来进行预言和判断。
C.多数青年电影开始捕捉凡人英雄,突出英雄审美的世俗性、奔放性和平民性,使传统美学提升到“有我之英雄”的新阶段。
D.只要青年电影人凝视中华民族自己的审美情趣,弘扬自己的审美理想,就必然能使社会情趣从西方审美转向民族审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