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1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经历了从学徒心态到自我反省的转变过程,包括对“西马”的学习、对外国哲学的学习、对阐释学的学习等。我们现在依然处在从“拿来主义”到“消化吸收”的转化过程之中,这也是我国哲学研究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转变的过程。但随着“学徒补课”阶段不断深化推进,我们应逐步培养主体自觉的批判意识,适时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力。

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我国兴起了哲学关注现实的讨论热潮,比如关于东方社会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哲学、价值哲学等问题的讨论,都是以一种迂回的形式回应、呼应、反映时代问题。最近这些年,党中央已走在理论界前面,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将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九个方面,提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这是高屋建瓴的,也是对理论界提出的“命题作文”。我们哲学界既要深入阐释和论证这些“命题作文”,又要以哲学的方式关注现实,主动契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题,不断拓展哲学研究的问题视域,瞄准社会发展涌现的新课题展开前沿研究,努力贡献出一大批具有前瞻性、高品质的理论成果。

哲学特别注重主体性的问题,但按照传统的哲学范式,“照着讲”所能发挥的主体性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以哲学的方式介入其他学科,从其他学科中发掘新的哲学素材,吸取新的哲学智慧,进而拓展“接着讲”的理论空间。我们如果只会哲学的话语,只喜欢以哲学的方式阐释哲学,我们的哲学话语必定是空洞无物的,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和共鸣。我们如果只局限于在哲学领域搞哲学,就很容易被其他学科边缘化,哲学精神也很难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彰显。我们应鼓励以哲学的方式介入文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介入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动物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促进这些学科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处,进而彰显哲学“在场”的时代价值。

增强中国的哲学自觉,必须科学把握哲学的规律、本质和社会功能,不能仅停留在文本阐释层面的“照着讲”,还应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境遇“接着讲”,在“照着讲”与“接着讲”之间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这个“中国逻辑”既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也是指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相关联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品格。“中国逻辑”是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应坚持以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为导向,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世界和平发展为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载体。哲学界应在紧扣“中国逻辑”方面多下功夫,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为增强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与哲学自信贡献更多力量。

(摘编自郝立新《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与哲学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学徒补课”阶段不断深化推进,中国哲学提炼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B.20世纪80年代,我国哲学已经开始以一种迂回的形式回应、呼应、反映时代问题。
C.如果只局限于在哲学领域搞哲学,哲学精神就不能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彰显。
D.“中国逻辑”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关注社会现实、介入其他学科的方式、把握“中国逻辑”等方面论证了增强新时代中国哲学自觉的途径和方法。
B.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章运用层进式结构论证如何增强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
C.文章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国哲学需要关注现实,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论述在“照着讲”与“接着讲”之间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实现了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的转变。
B.哲学要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和共鸣,就不能只以哲学的话语和方式阐释哲学。
C.新时代,应鼓励哲学介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彰显哲学“在场”的时代价值。
D.新时代中国哲学应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19-20高三上·湖北荆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中的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外部,第一人称当事人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事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C.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都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让小说中的叙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安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D.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忆是多种不同事物的集合,可以是微妙的感觉、具体的影像、连贯不连贯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不论哪种记忆,都是大脑神经网络中的一组神经元被激发,形成某种特定的连通回路。大脑储存的方式是把事情分拆为最基本的单元,每个单元分别由指定的神经元储存。
完整的记忆只有在被提取时才形成,它既存在又不存在。我们无法在大脑中找到记忆图像,它只是百亿个神经元的组合。不同的记忆素材通过编码,储存在不同的脑区,提取的方式也不同,需要几十个不同的脑区共同合作,才能形成或再现。
短暂记忆靠神经传导素增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形成,只能保留几分钟;而长期记忆能保存许多天甚至多年。不断重复能使短暂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通过不断重复,大脑中的化学信号系统会把一种特殊蛋白质推入神经元的核心,并且在那里启动遗传基因合成蛋白质,神经元因此有了基本的改变,增加新的触突,创造新的连接网络。结果是大脑有了结构性的改变,这就是长期记忆的建立。
与某事件相关的素材以适当的间隔重复出现,而不是一次性出现,回忆这件事情会更加容易。比如,在几天内多次、短时间看到同一张脸,就比在一天内长时间对着这张脸更容易记住。这就是心理学家40年前提出过一种编码变异假说。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多背景的联系能从多途径提取记忆:这张脸与多种不同的背景联系起来,比如学校、工作场所和家庭相对于舞会等单纯的一种背景,更容易让人想起。每种不同的背景或环境,能激活大脑的不同功能区。这一假说认为,不同的神经反应能提高记忆。
但是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拉塞尔•博德里克领导的一项神经影像研究提出,反过来也是对的,即用同一种背景多次激活同样的神经连接方式,事物能被更好地记忆下来。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刺激,同样的神经连接重新激活时,就会形成一幕记忆。记忆完成的精确与否,取决于不同脑区活动方式重连得是否精确,而不是更多的连接方式。比如更吸引人的面孔更容易形成记忆。
【小题1】对于文中所提出的“完整的记忆既存在又不存在”解说正确的一项
A.因为它常常是抽象的、微妙的、具体的、不连贯的,很难完整捕捉到。
B.事情都被拆分成了最基本的单元,我们无法在大脑中找到记忆图像。
C.记忆素材是分散储存的,这些脑区共同合作,记忆才能形成或再现。
D.记忆是大脑神经网络中的一组神经元被激发形成的某种特定连通回路。
【小题2】【小题2】关于“编码变异假说”,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事件素材以间隔、重复的形式出现比一次性长时间出现更容易形成长期记忆。
B.在多种背景中出现的事物,提取记忆时能激起更多神经反应,有利于提高记忆。
C.博德里克认为记忆的完成在于重连的精确,“假说”却认为是连接方式更多。
D.认知神经科学家拉塞尔•博德里克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推翻了编码变异假说。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
A.长期记忆是通过短暂记忆的不断重复,引起大脑一系列化学反应,使神经元产生新的触突,创造新的连接网络而形成的。
B.记忆是被拆分储存的,它是百亿个神经元的组合,分散在几十个不同脑区,要多种提取方法共同作用,最后才能完成。
C.短暂记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形成的,只能保存几分钟,而长期记忆甚至可以保存多年,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变。
D.当多次受到同一目标的冲击时,更吸引人的面孔更容易引发大脑形成同样的连接方式,因而更容易被记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人们一般都承认,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的体系,或者说是许多要素形成的有一定结构的系统。基于此,结构分析的方法颇为风行,各种各样的结构模式纷至沓来,目不暇接。这种观点和方法不是依据于个别的、零散的事实,而是将事实整理为彼此关联的诸要素,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自身完备的结构总体,显然具有合理性。任何在一定时限内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系统都有自己的稳定机制,在这一定的时限内,时间的因素为研究的方便可以忽略掉,亦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共时态的研究方法。但文化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耗散结构,文化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如果忘记了共时态研究方法的有条件性,否认文化系统稳定的相对性,把结构分析方法变成一种静态的方法,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重新陷入英、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把文化系统仅仅看成是既成事实的各种形态的总和。

任何文化系统都包含若干要素,可称为文化要素。文化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有种种复奈的情况,其中有两种特别值得注意的情况: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有些是不能脱离原系统而存在的,有些则可以经过改造而容纳到别的文化系统中。前者意味着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一些文化要素间,具有不可离的关系,例如中国般周时期的分封制、井田制、贵族制,就具有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则顾的不可离关系,它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并与原系统同终始。后者意味着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一些文化要素之间具有可离的关系,例如,科学和宗教、艺术、风俗是可离的。文化要素之间除了上述可离与不可离的关系外,还有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例如,道德教育和法律制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君主专制、封建道德与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不相容的。

认识到文化要素之间的相容与不相容、可离与不可离的关系十分重要,是把文化当作一个动态系统来把握的关键。

同一个文化系统中,有相容并且不可离的许多要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是这个文化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机制,它们稳定的联系是这个文化系统的结构;同一个文化系统中,也有不相容成者可离的许多要素,前者隐伏着导致系统崩溃的契机,后者则可以成为代之而起的新系统的要素。这也就是说,在时间上相继而起的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之间,既有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关系,也有一个继承另一个的关系。因为有一个继承另一个的关系,所以二者之间包含一些共同的文化要素。

在空间上并存的不同文化系统包含一些共同的文化要素,也各自包含一些不同的文化要素。前者表现了文化的普遍性,后者表现了文化的特殊性。这些不同文化系统的要素之间,也存在可离与不可离的关系,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这既是它们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根据,也是它们可以互相吸收、相互融合的根据。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导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的体系,用结构分析方法对其开展研究具有合理性。
B.文化系统包括科学、宗教、道德教育、法律制度等若干要素,它们与系统要么相容与不相容,要么可离与不可离。
C.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如果具有很多相容或不可离的文化要素,那么这个文化系统会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结构。
D.在空间上并存的不同文化系统之所以存在差异,有特殊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要素有可离与不可离的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运用了很多限定语,如“相对”“在一定条件下”等,使得论述科学、严谨。
B.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把抽象的文化系统问题讲得具体、易懂。
C.文章从概念、原因、影响三个角度,层层推进,论述了“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话题。
D.文章最后两段是并列关系,分别从时间上与空间上谈文化要素的关系对文化系统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不能仅仅看成是既成事实的各种形态的总和,所以是不能采取“共时态”的研究方法的。
B.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有些不能从原系统中独立出来,有些经过改造可以容纳到别的文化系统中。
C.如果一个文化系统中的文化要素是不相容或者可离的,那么这些要素可能会导致该系统崩溃,也可能成为新系统的要素。
D.空间上并存的不同文化系统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当今不同文化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吸收、相互融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