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河上漂下一群羊

简默

河是黄皮肤,叫黄河。

站在岸边,黄皮肤的河照黄皮肤的我,河比我黄。

我渡河到下游去看石林,它藏匿于一条深深峡谷中,时光之手漫不经心地,甩出一记记耳光,留下一个个印记,响亮至今,惊艳至今。

河,阔面苍黄,如一匹肤色最深的黄表纸,黏稠稠的波浪堆卷,一口一口的,仿佛你我头顶上的旋儿,旋转不动了,成了河的旋儿。

来前我便被告知了,今天渡河将乘羊皮筏子。我没乘过筏子,但我见过被胶片定格在影视作品中或是风景画中的筏子——竹筏子、木筏子、橡胶筏子,唯独没见过羊皮筏子。据说,这种出没于黄河胸膛的筏子,只会说这条河的方言,仅识得这条河的水性

羊皮筏子来了,居然,是被一条中年的肩膀扛过来的;居然,只有一面床板那么大;居然,由几排鼓胀的皮囊亲密串联而成。那些皮囊,是它们留在尘世的躯壳,瞧上去像一头头猪仔,怎么看都不是一只只羊。

在我童年的山坡上,青草是土地茂盛的毛发,野花是月亮遗落的露珠。一群羊离我是如此近,它们悠闲地踱着步子,埋头咀嚼着青草,像在给土地理发,用不了多久,或许就在一场雨后,毛发又参差不齐地生长了出来;翠绿的汁液流淌在它们雪白的牙齿和粉红的舌尖上,一朵朵的花拧身闪过不同色彩的身影,空气中泛滥着草根的清香。它们中的一只,长着两个尖尖的角,像扎着两个朝天辫,偶尔抬起头,与我对视了一眼,就这么一眼,我看见了它潮湿的眼睛里,掩饰不住的怯弱、安静与善良,它金褐色的双眼好似两枚金色小钉,将我钉在了忧伤上头。我向前一步,它退后两步,我抓住它的角,就像攥着它的命,它哞哞地大声喊救命,我头一次听见一只羊可以像一个孩子一样拼了命地叫自己的母亲。面对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它,我心软如水,罢手了,它恢复了平静,继续埋头吃着青草,一动不动,像一块纯白的石头。

它们走下山坡,望河兴叹,命运就被篡改了。先是一柄被清水濯洗锋利的刀子,刃口向外贴着舌尖衔在齿间,一刀引出了一支血箭,接着它变成了一个动词实验厂,撕、拉、剥、撵、扯、挫等等,这一连串动词只为赶在它人世的余温尚未冷却之前,剥下一具完整如初的皮囊。

对待这些皮囊,如对待一个意志坚定者,在烈日下暴晒,在火堆旁烘烤,在盐巴中膝渍,在清油里洗澡,直至透明光洁,成为一个个扶不起的口袋。它们会被人嘴对嘴地吹满气,这是一桩考验人的肺活量的活儿,吹满一只羊皮筏子所有的皮囊,至少需要七个以上汉子的肺活量,他们呼出今生的空气,它们吸入来世的气息,借一口气,还回了魂。

然后,它们会被数根麻绳和数根木条捆绑在一个方形的木框子上,然后,它们会被赶入河中,上头载着我和我的同伴——一群曾经像它们一样四脚奔跑,后来学会两条腿直立行走的动物。它们是一群不死的魂灵,像真正的灵魂一样,没有重量,身轻如燕,没有感觉,不会喊疼,贴紧河的胸腔,注定只能顺水漂流,向下向下向下游,无法回头。但正是它们,的的确确地,叫一整条河流称不出自己的重量,感到了挫骨削皮的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河上漂下一群羊”语义双关,让读者产生悬念,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B.文中画横线句强调了羊皮筏子与黄河的关系,表明它是黄河特有的交通运输工具。
C.“我”童年时曾经抓住羊的角,想要伤害它,是它的呼喊声让我打消了念头。
D.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又充满韵味。
【小题2】文章的重点在于写黄河的羊皮筏子,却用了一整段回忆自己童年的山坡、草地与羊群,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分析鉴赏文章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句子的深刻意蕴和艺术效果。
20-21高三上·吉林·期中
知识点:其他散文理解重要句子含意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蒙古人

冯秋子

蒙古人居住的这块高原,冬天漫长,冰天雪地,寒潮频繁侵袭,夏天短暂干旱,温差悬殊,去过那里的内地人说那里“早穿皮袄午披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一到 6 月,人们就开始祈求雨水浸润他们的土地,但是雨水偏对他们极尽吝啬,牧草常年疏黄、低萎,难得葳蕤。一场大雨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好不容易落下了,却来得桀骜不驯、异常疯狂,无情地鞭挞草地和生灵。人们陆续走出家门,站在天空下,他们仿佛听到了神灵的召唤,在滂沱的雨水显现出远古声音的那一瞬间,洗涤灵魂的时刻便来临了。雨水浇淋他们吧……

沉寂多日的土地先是微微战栗,而后剧烈震动,地下的蓄积隆隆滚沸,如千军万马奔腾呼啸,霎时间日灭天陷,混沌一片。牧人们深深弯下他们的腰,倾听远去的祖先悲怆的昭示,承受故人痛苦的省醒,挖掘自己已经蜕变得微茫、虚妄的灵肉,羞惭的眼泪混着雨水流下来。浇淋吧……他们诚心诚意祈求,草木的枯萎没有心灵的枯竭可怕……浇淋吧!

…… 马背上的民族,沦落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谜。

蒙古人的祖先习惯随着季节迁徙,在北方荒漠的土地上一代一代地走过来。后来,选定一个牧草还算肥美的地方落脚,许多小小的、兴旺的牧村就这样诞生了。然而,土地实在广阔、人实在稀少,千百年的演变未曾改变这一点。那里的山雄健、厚实,但是光秃秃的缺乏色彩,草地奈何不了天灾人祸,留给牲畜的只有山羊胡子一般的茸茸纤草,而稀疏的草地里乱石兽骨比比皆是,一派荒凉。时间淹没了发生在那里的无数故事,横亘在荒山野岭的历史早在这群人到来之前就已经是赤裸裸的了,历史袒胸露背,而他们无法装饰山头。沉缓的山涌出大地,山峰凝重地屹立,一座接着一座,山里山外都是草原和戈壁滩,曾经开垦过的土地留下了劳作的痕迹,黄土壤上一簇簇绿色马莲花随风摇荡,村庄和附近农田里的绿色植物悄没声息。回头看,还是山脉,是的,山脉。山脉富有韵律地起伏和沙漠里风势造就的一个个沙丘似的那样绵延,与天相接。天湛蓝悠远,干涩的风习习吹拂,羊群散落了半个山坡,星星点点仿佛雨后草地里冒出来的一堆堆白蘑菇,孤独的牧羊人就坐在山丘上。苍茫、悲壮的山,沉寂得的确太久了,生长在那里的人感觉到他们和那里的山一样学会了沉默。

小时候,常看见热布吉玛额嬷跪坐在后脚弯里整理她的黑发,一条粗粗的大辫子,最后被她盘在后脑上,随后,她从衣袍里掏出小镜子前后照一照漂亮的发鬏,这件事就做完了。她露出笑容。

把一天的活儿干得差不多以后,已是后半晌,她要唱歌了。她想说的话,都在歌声里。是不是深刻,有没有人在听,她不去想,后半晌是安宁的,她喜欢寂静的午后,她发现那段时间心地开阔、舒坦,说不出的幸福,而内心蹁蹁欲动,就想对蓝天诉说,对不谙世事的孩子诉说,对她自己诉说,她就唱出歌来。唱完天就黑了,她又要忙碌一家人的晚饭。艰难的生活和人的尊严,在热布吉玛额嬷的心里竟然有简单的母子关系,一个孕育另一个,她唱。她还反反复复吟诵太阳:太阳帮助我们的心灵脱离黑暗。不朽的是什么呢?她问自己。是力量。 她唱,有时她哼唱的是没有歌词的歌,也许是词语不如音乐之声更能表达额嬷的内心?额嬷的歌,出落在那片土地,出落在传统的蒙古调式里,仍旧带着无法抗拒的沧桑感,在高亢、辽远中,在自由、奔放中,在大幅度的回旋、跳跃中,仍旧潜藏着深深的忧郁。那时节,草原上行进的只有额嬷的歌,万物祥和、静谧,额嬷回过头来看望我们,我们才知道还有自己的呼吸。蒙古谚语说:“活着,我们亲如兄弟;死后,我们的灵魂一同成佛。”我就是从热布吉玛额嬷唱歌开始理解一个生命怎样孕育出她的世界,并且理解了世界上有一种哭泣,不是为着艰难、痛苦、哀戚,仅仅是你看见了你吟唱的万物,看见了上苍,你为之感动。有一回额嬷讲起她的母亲,那件事发生在很早以前,她母亲放牧归来,母羊们和圈里的幼仔纷纷团聚,有一只母山羊却大发脾气,用后蹄狠狠踹踢挤到它身边的两只小羊羔,它们刚出生四天,它们的妈妈不认它们了。额嬷的母亲喝喊那只母山羊,但无济于事。老人无奈坐在羊圈旁唱起歌来。歌声娓娓地叙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部落里的成年男子奋力抵抗入侵者,因寡不敌众全部战死,血水淹没了草场。敌人驱赶着俘获的牛羊和儿童,踏着血海凯旋,为了庆贺胜利,他们宰杀了这些牲畜,而命令那些俘虏的孩子们“快去逃命”,只见背后乱箭齐发,孩子们在奔跑中全部丧生。孩子们曾经栖息的家园从此凝结成马蹄般坚硬的版块地,荒废了……归圈的羊儿静静地倾听这如泣如诉的苍老歌声,那只被邪恶迷惑了眼睛的母山羊已是泪流满面,没等额嬷的母亲唱完,揽过自己的幼子,让它们在它的怀里拱动,急迫地吮吸它的乳汁,母山羊又慈爱如初。这不是童话,我亲眼见过歌声把牛唱哭。

我听过很多蒙古人唱歌。在北京的蒙古歌手腾格尔有一回唱起他创作的《你和太阳一同升起》,大家听他粗犷中稍带感伤、嘶哑中略显压抑的歌声,喝下很多白酒,然后笑着擦掉眼泪。

我常想,蒙古人唱歌就是那些沉寂的山的动静。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历史袒胸露背,而他们无法装饰山头。
(2)额嬷的歌,出落在那片土地,出落在传统的蒙古调式里。
【小题2】开头两段不避其繁,详写草原祈雨的场景,结尾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
【小题3】试分析额嬷对歌唱的喜爱之情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小题4】文章以“蒙古人”为题,却突出刻画了“唱歌的额嬷”这一人物形象,试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恩土豆

董祖斌

老家一带,每家每户、每顿每餐都会吃土豆,做饭都会将土豆与苞谷面、大米混着做洋芋饭。因此每户人家做饭之前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标志性劳动,就是刮土豆皮。有苦中作乐的老乡看见乡邻在刮土豆皮,开玩笑道:又在杀鱼(洋芋)?高山之上,水塘都少,鱼自然是稀罕之物,村民如此自嘲,瞬间,日子变得烂漫和充满希望,我仿佛在炊烟中,看见无数张笑脸在温暖那时寂寞、清贫的山村。

土豆在乡村每一个主妇的手中变得风味不同,盐多酱少、辣重姜轻,留下各式各样的对家的牵挂与记忆、留恋与思念,无论是打工求学还是工作远在天涯,游子永远记得桌上那一盘母亲炒的土豆片的味道。

我的母亲制作土豆食品也有绝招,炕土豆、炒土豆丝、煽土豆片、四季豆煮土豆、苞谷面与土豆、大米与土豆做成的饭,都堪称一绝。尤其是切土豆丝,她可以一边和客人说着话,一边刀锋不停。切出来的土豆丝泡在清水中,比粉条还细,柔韧如丝,炒出来味道可口,几乎是全家人争箸之物。

而奇怪的是,我们一家人吃土豆却还喜欢刚刚煮熟、呼之为夹生洋芋的那种,父亲尤擅此道,估计我们就是受了他的影响。无论是烧土豆还是煮土豆,几乎从夹生开始,只有母亲因为牙齿不好,需要吃煮烂的,可是往往等不到煮烂,我们就已经一卷而空了。无独有偶,后来我工作了,即使是在火锅店吃饭,发现和我一样喜欢吃这种夹生洋芋的人也不在少数,那种口感、咀嚼的愉悦等的确有其独特体会。

我小时候放牛,对土豆也心存感恩。牛是喜欢偷嘴的动物,田边地头种植的作物可能比杂草味道要好一些,于是,牛总是趁我们不注意就跑进田地偷嘴。那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牛嘴一动,捞走的可是那一棵作物的年成,田地的主人家会闹,会给大人告状,很多时候遇到较真的人,还得秋后赔付,大人生气,自然会对我们放牛的孩子棍棒加身。因此,每次放牛在玉米田、稻谷田、小麦田、蔬菜田等位置,我们都得时刻警惕,只有在土豆田边,我们才最省事,因为我们发现,牛居然不吃土豆苗!这算是无形中土豆给我们的一份帮助!当然,也因为这个,土豆苗也不能作为猪草,猪也不吃,土豆这种个性倒是让它地下的果实更加珍贵!似乎有种倔强在这里面!

大集体年代,粮食有些紧张,多以苞谷面为主,土豆是家家户户的好食品。几个大的哥哥放学后都会跟着父母去队里参加劳动,挣工分。经常听母亲讲一个故事,说三哥某一次参加劳动,蹲在大人队伍里捡拾土豆,看着地里一层金黄的土豆,笑成了一朵花。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却被母亲和一帮干活的姐们看着,也开心高兴。三哥胖乎乎的圆脸对着圆溜溜的土豆,构成一幅劳动,收获、希望、吉祥的最美画面,就像杨柳青的年画。

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还是有很多饥饿的桥段的。记得一个下午,我们姐弟几人放学跑回家里,饥肠辘辘地四处寻找吃的,自然一无所获。却突然发现我们家火炕边周围有一圈烧土豆的皮。后来才得知,当天,社员们吃午饭,没有做饭,每人发一个大土豆,就在我家火塘上烧熟了当作午饭。由于土豆个大,要烧熟必须把表面烧得有些炭化才行。而炭化后,剥开的时候会带着一些熟的土豆下来,大人觉得土豆皮带着烧糊的一部分,于是丢掉了;我们却在火塘边发现这些尚有内容的土豆皮,望着里面一层白白的土豆,动了心思。几双小手纷纷开始捡拾那些厚的、大的土豆剥皮,稍微把外面黑色炭化的部分剔掉一些,忙不迭地喂进嘴里。这样居然还觉得比较幸运,算是过了一回土豆瘾,又填饱了肚子。那些年,到了腊月份,几乎家家户户都不会再有土豆吃,所以,那顿土豆皮至今觉得回味悠长。只是,那天晚上被父母一顿训斥,吓得不敢再作声。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在城市里谋生奔波又已经二三十年,离开土地似乎有了些时日,土豆虽然还是出现在每餐的饭桌上,可不完全是老家的那个味道了。这些土豆据说有的来自东北,个大得不敢相信,就是不太可口。老家土地里长出的土豆,母亲在柴灶上炒出的味道几乎寻不见了,我们的手也因为不再拿牛粪变得脆弱和苍白。而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一辈居然连土豆苗和大蒜苗也不能一下子分辨出来,内心慢慢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一种对土地、对土豆的淳朴记忆与情感似乎正在城市的水泥钢筋中逐渐被蚕食殆尽。

很多时候,看革命战争片子,看那些革命志士在艰苦卓绝的年代拿着一个土豆啃着,眼睛里的光芒与希望却闪亮不减;现在又看见随着货车四处打工的人群,在矮小的工棚或简陋的栖居地用一口锅炒着土豆,忽然之间就对这种镜头产生莫名的感动。每一个执着的生命,都是一个土豆,平凡而实在,绵延着生命与历史,也续写着文化与一个民族的血脉。长在田野,埋在土里,融在血中。

感恩土豆,让我获得土壤般的质感,铸成我的血肉也铸成我的品性,依恋且深埋于大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炒的土豆片”不仅有着独特的味道,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使得在外游子念念不忘,难以割舍。
B.“我”爱吃“夹生洋芋”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因为早年粮食不足,土豆往往未熟透便被一抢而空。
C.于“我”而言,土豆不仅能满足“我”饮食上的需求,更是“我”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的独特载体。
D.因为现在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城市之中,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难以分辨出土豆苗,“我”对此感到失落与愤怒。
【小题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我”的母亲所做的土豆食品,通过食品种类的铺排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厨艺之高超。
B.在描写“牛不吃土豆苗”的情节时,连用多个感叹号来展示“我”对于发现这一现象的激动,情感溢于言表。
C.文章善用对比,将城市与乡村、过去与现在的土豆不断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土豆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D.文章结尾对土豆的感恩中,以小见大,暗示了“我”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批判和担忧。
【小题3】作者在描写“我们姐弟吃土豆”这一情节时,生动形象,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说:“感恩土豆,让我获得土壤般的质感,铸成我的血肉也铸成我的品性,依恋且深埋于大地。”综观全文,土豆在文中具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泥火盆儿

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总让我想到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炉中闪耀的火光,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童年的北方,冬天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晌午,阳光强烈,屋里生火做饭提升些温度,屋瓦上才变得柔和些,滴滴答答的屋檐水垂落下来。日头稍稍偏西,屋檐下就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棱。这时,祖父掖了掖宽大的棉袄,用一根带子把腰勒紧,推开风门,从南墙根儿端来一个泥火盆儿——那是乡下人冬季的宝物——放在屋檐下,往盆里装了碎草,盖上细碎的玉米秸,点燃。碎草抽抽噎噎地燃起,一股青烟被北风扭得四下流窜。祖父不急不躁,好像任由顽皮的孩子尽情打闹,在旁边不紧不慢地吸着他的烟锅。烟吸透了,青烟没了,火红的炭骨窜着短粗的火苗儿,在火盆里活力四射。祖父用他粗糙的大手,小心地捧起暖烘烘的火盆,【甲】笑吟吟地回屋。片刻,屋里就温暖如春天一般。

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火盆儿。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它制作起来很简单,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粘性黄泥,拌上麦糠,和成厚泥巴。粘土有时候是会裂的,为了让火盆儿品质好,还要把一些破布片儿、旧绳头儿绞碎,拌进泥里,这样火盆儿就有了筋骨,可以更好地成型,不易碎裂。拿一个旧脸盆做模子,倒扣在平展的地上,盆面擦一层——爷爷从灶底掏出的草木灰。然后,一层层往上糊泥巴。开始时泥巴打滑,拍打几下就好了,泥巴糊上去要轻轻拍打,拍打得火盆儿瓷实且四壁均匀。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丰满厚重的大脸盆,放在背阴的地方慢慢地阴干,急了会有裂纹。祖父总是去查看火盆儿,有小裂缝马上用细泥封住、抹平。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乙】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等待着北风紧、雪纷飞,等待着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隆冬的到来,那时,它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乡村取暖,大都用做饭的灶火,烧热屋里的火炕,叫暖屋热炕。但炕的热度远远抵御不了隆冬的严寒。尤其屋里有老人孩子,他们抵挡不住大寒的侵袭。严寒时节,大雪住屋子,即使炕烧得热鏊子一样烙屁股,屋里仍然凉气刷脸,清晨,你会发现脸盆里结了冰碴子。北方还有一句话——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冬日里,一点儿小缝隙就能夺走屋里好不容易积攒下的热量。于是四处寻找风源,用碎石泥塞紧老鼠洞,门帘挂在堂屋和卧房的门外;用高大的茅草和芦荻勒一扇风门挡在堂屋门外……尽管如此,三九天气,还是寒气逼人。

是时候请泥火盆儿出场了。每一餐灶火,总要剩些热炭,从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带着小火苗的炭火在火盆儿里热腾腾地跳跃,老人在炭火的上方烤烤手,说,暖和!孩子的小脸儿被炭火映红,暖暖地笑。在炕上绣花的姑娘,把积劳而僵硬的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更显灵性。远归的人,拿笤帚扫下一身硬邦邦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顿时感到无限温暖冬季,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火苗的温馨。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迈进,向新的生活迈进。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满足和期盼、向往。

泥火盆儿,是温暖的使者,还是美食的源地。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个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拔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看着我说:看看,女大十八变,小丫头转眼就变成大姑娘了。有时候,祖父悄悄把地瓜埋进深灰里,慢慢地热。闻到甜香味儿,小孩子馋猫一样到处找,直到那滋滋地冒着油的地瓜被祖父从灰里掏出来,小孩才恍然。于是,趁家人送客去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地瓜悄悄埋在火炭里就上街玩了。待到家人闻到一股焦糊味儿,那火盆里只剩了一块黑乎乎的糊炭儿……最温馨的是祖父就着火盆儿喝酒。黑色的烫壶倒上半壶白酒,酒壶底部埋进火盆的炭灰,伸手从屋脊挂钩子上摘下小小的腊条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慢慢地烤。鲜味首先惊醒了炕头小猫,喵喵叫,围着祖父转。祖父拿过猫食碟子,把鱼头、鱼鳞和杂刺、肚腹之物分享给猫……

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听北风敲窗,几片干树叶在窗外飒飒轻响;看雪花飘飞,给院中的草垛披上斗篷。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绵绵的是祖父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盆前的祖母戴着老花镜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袜子,或者就那么比划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故事也像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就从窗户快上没尽了,火盆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屋里响动锅碗瓢盆的序曲。祖父就着火盆儿里微微露红的炭苗点燃了烟袋锅,烟雾缭绕里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恬静安详。

常常,火盆儿边的情景像一幅静物写生画,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是在打瞌睡,或者回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彤彤,拨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双手插在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窗台上阿姐的算盘。猫儿从静物里走出,它先是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扭捏捏地走到窗户边,透过封窗纸上的小玻璃片,看窗台上的麻雀……祖父醒来,引过猫儿,抱在怀里,祖母轻拍窗棂赶走了麻雀……

此刻,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悠悠响起,炕头接续着火盆的暖,又热起来。

(取材于张金凤同题散文,见2018.2.23.《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婉约:文气,雅致。B.短粗:形容火苗微弱。
C.筋骨:使泥火盆成型的骨架。D.培:包围、拥堵。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笔下,泥火盆既引发了美好的回忆,又象征了一种艰苦却温暖、恬静的生活。
B.本文融记事、写景、忆人于一炉,行文变换交错,笔法灵活,语言质朴而又不失灵动。
C.祖父的形象很丰满,他本领大、不怕苦、满心慈爱,但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
D.文章的结尾,既是对眼前现实生活实境的叙写,又寄寓着强烈的感情,可谓寓情于境。
【小题3】分别写出【甲】【乙】两处“笑吟吟”在表达上的妙处。
【小题4】作者说“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种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民族共同记忆、具有文化内涵的事物,还有很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习体会,举出另外一例,并做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