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矛盾与困惑:近代国学家的时代语境

魏义霞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与外学相对应,正如其基本含义是本国固有一样,其理论初衷是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的民族性,旨在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近代思想家认识到了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血脉相连,将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和民族救亡联系起来。梁启超最早明确提出了国粹概念。同时,他重视国学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

章炳麟是近代公认的国学大师,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语言文字代表的国学的具体研究,而且在于对国学民族性的彰显。他反复告诫人们: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以此可以激动种性,增进革命道德。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性,只有适合本民族的才是最好的;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之所以存立的根基。

然而,在弘扬国学以及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近代思想家着意突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通、相合之处,有意无意地忽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对中国文化的个性认识不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

一是与西方文化相比的需要。近代国学从根本上说是面对“他者”以弘扬我者,中学在近代最大的“他者”是西学。为了与西学分庭抗礼,必须论证、比较中学与西学的优劣文野;要比较就要有可比性、尽管相同性和差异性一样都是中学与西学比较的前提,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处境却使近代思想家始终着眼于二者之间的相同性。之所以如此选择,原因在于:依据进化论的原则,文化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西方文化属于资产阶级文化,中国文化属于封建文化,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先进,沿着这个思路,近代思想家的中西哲学、文化比较当务之急是寻找二者的相同性或相似性,而不是分辨其间的差异性,更遑论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特殊性了。

二是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羡慕不已,这是近代思想家呼吁学习西方的文化动机。在这个背景下,肯定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通、相合有助于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以西学实现中国的强国富民之梦体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和振兴中华的愿望,也在某种程度上诱发出中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

出于以上原因,近代思想家讲国学一面侧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内部开发,一面采他山之石,与西方文化、佛教文化的互释成为主要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做的目的是证明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代表的世界文化相合、相通,其后果则是在与西方文化的相似、相通中夸大中国本土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而有意无意地遮蔽其民族性和个性。

综上所述,近代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定位以及文化重建始终交织着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这使整个中国近代文化史、哲学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为中学为主与西学为主的交替。当下国学思潮的宗旨是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既是对近代国学的致意,又是对长期以来忽视传统文化的反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围绕“近代国学”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国学是相对于外学而言的,它强调本国固有,出发点是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
B.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近代思想认识到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促使他们将两者联系起来,试图通过国学的弘扬来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
C.梁启超最早明确提出的国粹概念,并重视国学研究,成为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为实现弘扬国学的宗旨作出了贡献。
D.章炳麟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和存立根基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
【小题2】下列不属于“近代思想家着意突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通、相合之处”原因的一项是(     
A.近代国学要面对最大的“他者”以弘扬“我者”,要做到能与西学分庭抗礼。
B.中西文化的社会属性不同,文化先进与落后有异,中国文化的地位亟待提高。
C.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羡慕不已,民族自信心需要增强。
D.近代思想家在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夸大了本土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扬本土文化意在让中国人重拾自尊、自信,走上民族自强之路,但其着眼于中西文化的相同性研究的做法,恰恰反映了我们的一种文化自卑心理。
B.为了弘扬国学,近代思想家在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于中西文化的相同性的研究,而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个性。
C.一方面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一方面又特殊强调中西文化的相同性,这体现了近代思想家对中学和西学的关系定位的矛盾,产生了中学为主还是西学为主的困惑。
D.文章肯定了近代国学在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方面的积极意义,但也提醒我们关注近代国学的时代语境,走出局限,真正做到重视传统文化。
20-21高二上·黑龙江·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不久前,日本援助中国的防疫物资上所写的“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诗句引起人们热议。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中国国内疫情趋于平缓,中国投桃报李的时候到了。

在中国捐助给其他国家物资的包装箱上,也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句。如在援助意大利的物资包装箱上,就写有明代学者李日华赠予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诗句“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援助印度的物资上所写的“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一句,实际上出自玄奘法师《题尼莲河七言》一诗。由此不难发现,中国古人爱写诗赠人,中国古人走出国门,也愿意用诗抒发情感,记录所见所闻。总而言之,在中国,写诗的传统自古而盛。

自先秦开始,古代中国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意为诗是用来表达作者的内心志意,而唱歌则是为了拉长这些语言,使得情感能够充分展现。可见,中国古人写诗、唱歌,正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所想。

《论语》中曾经记载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说明此时很多人已经将读诗视作某种标准。从孔子曾经编纂《诗经》经历,以及其“尽善尽美”的论述中不难发现,这种标准既是关乎某人“君子”与否的道德标准,亦是审美标准。《论语》中还指出了诗“兴观群怨”的作用,既能让写的人、吟唱的人感发自己的内心志意,其他人亦能通过观看、听取一地的诗歌体味这里的风俗。

可见,这时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是人对自己所见所想的记录和表达,也是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互动。曾经被统治者处以酷刑的司马迁则在《报任安书》中认为,作诗文者“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知来者”,其在评价屈原之《离骚》时也说“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时的诗、文,已经表现出了作者对自己内心的探索。

至于魏文帝曹丕,在其表达自己治世思想的文集《典论》中专作《论文》一篇,将文提升到了“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诚然如曹丕所说,年寿总有终结,荣乐随之而止,唯有一人之诗文,方能使其名于后世。这一观点放在曹家三父子身上似乎无比恰当,不论小说如何演绎,但凡懂点诗的人,都能体会到曹操的耿介多气,亦能体会到曹植的飘逸多才。

两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认为文学创作其实是基于人对于物象的感知,也基于作者本身的才学修养。至于南朝的刘勰,则将人置于“天地之心”的位置,认为人是自然思考的器官,既然有心便有思考,既然有思考便有文,这是“自然之道”。

至此,中国古代关于诗文如何生发的理论几近成熟。细看不难发现,古人写诗写文,基于所见所闻,通过有韵律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希望通过这种带有音韵、形式美感的艺术形式记录反映外界,并唤起更多人的共情。

清代赵翼曾有“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句,并非唱衰,实则表明了当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时,会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强大的刺激。可见用诗文来反映社会现实是中国古人的传统。

时至今日,国人亦应发挥这种传统,用文字书写、记录时代。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优美的文字,应该体现在援外防疫物资上,但不应该只体现在援外防疫物资上。

(摘自袁新雨《中国的写诗传统》,北京晚报,2020年04月22日)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情期间,日本援助中国及中国捐助他国物资的包装箱都有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诗句。
B.“诗言志,歌永言”与“不学诗,无以言”,侧面反映出古人把写诗当作抒情手段的情况。
C.古人通过有韵律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记录和反映外界,唤起他人的情感共鸣。
D.作者摘引《论语》《报任安书》中的语句,在证明我国古代文人重视用诗文抒发情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外国援助我国防疫物资上写有中国古诗为例,引出我国自古具有写诗传统的议题。
B.赵翼的观点表明诗文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那么今天诗文就可以出现在援外防疫物资上。
C.为了更好地阐述论点,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D.列数历代评论家有关写诗的论述,意在强调诗文具有表现内心志意记录时代风貌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无论在国内还是走出国门,都爱写诗,可见,中国写诗的传统自古而盛。
B.“三曹父子”所写之诗,或耿介多气,或飘逸多才,正因为如此,才“使其名于后世”,令人敬仰。
C.诗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屈原写《离骚》是因为离忧,后人阅读也会有所感发。
D.中国的写诗传统自古而盛,历代文人以诗抒情言志,那么国人应继续弘扬这种传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②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③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④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D.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吉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D.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D.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学批评家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古典文论提出“知人论世”的宝贵观点。《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批评家和作家之间关系的理想表达。它要求批评家在阐释作品时,要充分了解作者的时代环境、生平经历、思想观念。为何“颂其诗,读其书”要“论其世”呢?孟子接着提出了文学批评根本目的在于“尚友”。这就表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倡导的不是“捧”与“棒”,而是交友。当然,孟子所提出来的“尚友”,并非指批评家和作家之间的一团和气甚至庸俗的友情,而是要对作家的身世、趣味、价值观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目的还是在于正确地阐释文学作品。“尚友”是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孟子“知人论世”论因此包含着非常宝贵的思想:文学批评是基于批评家和作家之间的平等关系展开的对话活动,文学批评的整个过程,也是对于作家的同情之了解与了解之同情的过程。

当下文学批评之所以令人不满意,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常常把文学作品作为阐释文学史的“材料”来运用。文学批评如何阐释作品,如何科学地建立起批评家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呢?中国古代文论提出“以意逆志”“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具体方法。这些方法都强调从作品出发。中国古代文论提倡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始终尊重文学作品自身。

“知人论世”的观点把文学作品视为作家个人生活、生命的体现。为此,孟子提出“以意逆志”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式。无论是“知人论世”还是“以意逆志”,都把文学作品视为灌注作者生命情感与思想的生命体。因此,文学作品是探究作者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的基本出发点。这样来理解文学批评,不是在文学作品和作家之间建立僵化的对应关系。事实上,如何发现作品的缝隙甚至是空白之处,才是批评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之所在。因此,古代文论还提倡“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两种解读作品的方法。

“春秋笔法”注重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去发现文字里隐藏的价值取向。“微言大义”则是希望批评家去发掘作品隐含的意义。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阐发,虽不能脱离作家和文学作品本身,但可以充分发挥批评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所包含的重要价值。因此,“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着眼于从批评家和作品之间的双向关系来解读作品。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里的“情动辞发”“披文入情”,所着眼的“情”,也就是刘勰所强调的“知音论”的核心。那么这种“情”如何建立起批评家和作家、批评家和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呢?刘勰论述“六观”,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他认为,要从体裁、语言、创新、风格、引用、音律等看似形式上的问题入手。当文学批评成为冷冰冰的观念阐释载体,当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勾肩搭背,丧失和作家、读者之间的情感传递,文学批评还叫文学批评吗?反观刘勰的“知音论”,倒是批评家应该追求的境界。

(摘编自周新民《在对话中重新感知文学批评的温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最能准确诠释文学批评家和作家密切关系的观点是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论。
B.孟子的“尚友”要求批评家与作家成为朋友,通过高洁的朋友关系对作家有深刻、全面的了解。
C.“以意逆志”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揣测作者本意,比“微言大义”更能体现主观能动性。
D.当下文学批评让人不满意,它应该重新接续中国文学优秀理论传统,以利于其健康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解说孟子“知人论世”的观点,论证了古代文论对当今文学批评的重要意义。
B.文章提到当今中国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目的是引出“知人论世”观点中的具体方法。
C.对文章提到的中国古典文论的观点进行适当诠释,有助于读者对这些概念的深入了解。
D.末段通过引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的有关内容,论述了文学批评与作品都着眼于“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人论世”是批评家首先了解作品中的情感,然后据此进一步深入理解作家内心的情怀的过程。
B.人们不满于当下文学批评忽略文学作品本身,把文学作品当作阐释文学史的“材料”来运用的做法。
C.“春秋笔法”注重发现文字中隐藏的意义和价值取向,解读作品着眼于批评家和作品之间的双向关系。
D.刘勰的“知音论”要求文学批评家和作家、读者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这是文学批评应该追求的境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