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济学告诉我们,理性人不会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但现实中,“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比比皆是。可见,理性的力量是有限的。

理性的力量之所以有限,是因为真实世界中,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的影响,也有“非理性”的一面。这些“非理性”因素可以概括为四个陷阱:自负陷阱、自尊陷阱、信仰陷阱、群思陷阱。这四个陷阱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它们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存,更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进程。

决策需要信息,但大部分决策需要的信息是不完备的,存在着缺失。并且,信息是分散的、主观的、个体化的。这就是无知。无知使得决策变得非常不容易,而更大的麻烦是,许多人不仅不知道自己的无知,甚至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结果就出现了哈耶克讲的“致命的自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希特勒的自负所致。希特勒没有想打一次世界大战,即使在入侵波兰后,英国和法国发出最后通牒,希特勒仍然不认为这两个国家真的会向德国宣战。经验告诉希特勒,英国人和法国人都是没种的胆小鬼,根本没有胆量向德国宣战。但这一次,他错了。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在生存竞争中,没有自尊心的人,难以生存并繁殖后代。但自尊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表现之一是,自尊心使得人们常常拒绝接受批评,甚至对批评者发起“复仇”行动,而很少进行理性计算。中世纪欧洲贵族间盛行的“决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尊走到极端就是自恋和偏执。自恋者和偏执狂不仅不接受批评,拒绝认错,而且会用新的、更大的错误掩盖旧的、相对小的错误,以证明他们从来就没有犯过任何错误。结果是,错上加错,欲罢不能,灾难不断,直到没有机会再犯更大的错误为止。希特勒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恋狂,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自恋狂。他从来容不得别人的批评,包括他最信任的左膀右臂的批评。

人的行为受信仰的支配。信仰有一种不受个体控制的魔力,驱使人们做出理性计算难以证成的决策,甚至完全违背自身利益的决策。这种决策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恶的。事实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都是理想主义者追求信仰的结果,而不是现实主义追求利益所致。希特勒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个人生活很简朴。纳粹在集中营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其手段之残忍,令人毛骨悚然。那些执行屠杀命令的纳粹官兵,被灌输了一种极端的反犹主义信仰。

“群思陷阱”指的是群体中出现的这样一种现象:群体成员追求“和谐一致”的愿望导致了一个非理性的决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一直保持中立,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明白,美国参战,日本必败。所以,“珍珠港事件”令丘吉尔和蒋介石都欣喜若狂。在战后的东京审判上谈到对美国开战决策时,铃木贞一回忆说:“海军打心底认为与美国开战必败无疑,只是不愿意公开表态。陆军未必真想打仗,但又激烈反对从中国撒军……”这样,一群聪明人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让日本走上一条自取灭亡的不归路。这就是“群思陷阱”导致的结果。

以上我们分别分析了四个非理性决策陷阱。如何减少非理性决策导致的灾难?最有效的办法是权力和资源的分散化,以野心对抗野心,以权利约束权力。在竞争性市场中,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但每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没有人有机会持续地犯灾难性错误。

(摘编自张维迎《不可高估理性的力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作出对自己不利的行为,这些行为的根源可能是非理性的因素导致人们作出了错误的决策。
B.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就只是因为希特勒过于自负地认为英法两国不会对德国进攻波兰作出反应。
C.自尊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是有益的,但过分自尊必定会导致人们厌恶别人的批评,报复批评者。
D.信仰是人类一种非理性的精神活动,不受个体控制,它不仅能驱使人们向善,更能驱使人们向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到六段分析问题,第七段解决问题,有力得论证了“理性的力量是有限的”的观点。
B.文章在论证四种非理性缺陷时,都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例子,证明非理性缺陷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深重的灾难。
C.文章第六段引用了铃木贞一的回忆,论证了“群思陷阱”是导致决策者决策失败的重要原因,属于举例论证。
D.本文提到了经济学中“理性人”的理论,而人类活动往往背离了“理性人”理论,从而证明“理性人”理论是错误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但却忽视东吴的力量,最终被吕蒙击败,他在决策时落入了“自负陷阱”。
B.张亮同学成绩优异,后因被老师批评上课不认真听讲,就更加不认真听课,张亮同学的行为是受到了“自尊陷阱”的影响。
C.现代恐怖袭击中,常常会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恐怖分子为了伤害敌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都是“信仰陷阱”导致的。
D.钱颖认识到公司某一决策不当,但为了团队和谐一致,没有提出异议,公司最终因此破产,这是“群思陷阱”导致的后果。
20-21高二上·河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是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学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要技高一筹。中国传统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等,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因此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立即就会显得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无疑是缺少灵魂的,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如叙述出现漏洞,前后矛盾。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如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如果我们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等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让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就越会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的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快速显现,因此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每一句话,每一次唱,都需要被反复推敲打磨,以求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这就是戏剧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这种文学样式,故事是其核心,这既体现在中国历史名剧上,也同样体现在那些优秀的外国戏剧上。
B.戏剧演出团队应统一在文学的旗帜之下,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都是文学的创作者。
C.文学艺术都以动人为前提,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D.戏剧文学要专注于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因为有着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从戏剧的文学力量和表现形式两个角度入手,在对二者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中,强化论点。
B.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这种创作的前提条件是文学基础要扎实,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
C.文章论证兼顾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主要论证方法的同时,还有比喻、类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文章说理清楚、结构清晰。
D.文章用戏剧舞台上演员的中心地位巧妙地衔接了戏剧的内容和形式,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快速、直白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B.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要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C.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D.戏剧舞台上,所有的演员、工作人员都要为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而努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在诗词中既体现为“边塞况味”,也体现为“忧国忧民”。
B.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旨在阐述边塞况味中所体现着的慷慨激昂的家国情怀。
C.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都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D.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B.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列举例子,对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进行了层层深入地论述。
C.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作者以杜甫“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描写的经受战争苦难的老人等形象为例,阐述杜甫爱民之深、忧民之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发展,中医学将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和精气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与其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完成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理论构建,因而这些本为关于世界存在和变化的哲学观念与学说,亦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用、交感、消长、转化、自和等运动规律和形式,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世界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中医学将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认为人体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统一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素问》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学说帮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贯穿于其中的各个方面,指导着历代医家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

五行学说,既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可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整个宇宙是由此五类不同层次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所构成的整体。中医学以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等分归于五行之中,构筑以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规律阐释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帮助中医学建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整体思想,构筑了人体脏腑经络的系统模型,并用于解释疾病的病理传变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们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此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建立了“精”为人体生命的产生本原,“气”为推动和调控生命活动的动力的精气理论,并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病因病机理论、养生防治理论等的构建具有方法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阴阳、五行、精气诸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限制,仍存在着较多的局限。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尚不能全面且深层次地阐释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和机制。因此,对人体复杂生命过程的研究,还应该在中医学整体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吸收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的精华,一方面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细微层次的研究,以逐渐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摘编自王新华、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五行和精气学说既是古人认知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B.中医学的阴阳观念,既可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又能指导医家的诊断和治疗。
C.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是一种用来解释宇宙的生命本原以及人体病因病机、养生防治的学说。
D.中医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体,认为生理病理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生发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代和背景,再论述了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
B.第二段引用《素问》中的句子,意在证明阴阳学说帮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
C.通过分别论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D.文章既肯定了三种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作用,又指出其局限性,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在影响古代中医学时,它们三者之间也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B.中医分热证、寒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阴阳学说在中医治疗中的具体运用。
C.中医学既用阴阳学说,又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难免存在矛盾之处,有一定的局限性。
D.要认识人体复杂生命的规律和本质,须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中医学进行理论改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