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正当其时。

不断释放内需潜力,经济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内在需要。巨大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将为我国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优势,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资源、近8亿就业者和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提升消费需求品质、扩大消费需求市场、提高消费能力的潜力都十分巨大。解决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能够不断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热情,也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空间。我国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中期,投资需求空间巨大。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巨大,科技创新、产业和产品创新及引领新供给、新需求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能力日渐增强,不断深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对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求,都将成为推动形成我国完整内需体系、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量质双升的驱动力量。

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扩大消费需求是战略基点。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但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应该通过推进系统化的改革和政策安排,加速扭转这种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使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真正成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力争在5年时间里将最终消费比重提升到60%左右,居民最终消费比重提高到45%以上。这将会对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形成巨大推动。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较大幅度提高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特别是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前提是要大幅度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释放社会消费潜力,关键是要实现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较快增长。我国消费有效需求不足,一个原因是具有较强消费需求且有较强要求改善生活条件意愿的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低,尤其是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性收入过低。要进一步发挥收入分配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进步进程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加紧理顺收入分配体制,系统性思考、设计、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注意在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更加重视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水平。

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打造自主可控全产业链体系。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必须看到,我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也还不是工业强国。总体上看,我国的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中的低端环节,许多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很不健全,短板和薄弱环节很多,“木捅”效应明显。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于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制定加快促进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制造业水平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研究制定专项科技发展规划、科技进步与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规划。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发挥我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体制优势,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攻关,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可控性强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摘编自韩永文《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小题1】下列关于“内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有14亿多人口,内需市场规模巨大,经济发展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美国等国外市场对我们来说不再重要了。
B.居民消费是内需的基础,扩大消费市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挖掘消费潜力,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
C.我国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低,尤其是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性收入过低是主要原因。
D.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巨大,只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能形成完整内需体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基于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正当其时”的观点。
B.在论证结构上,文章用了四个分论点,构成递进关系,逐层深入地论证了观点,逻辑严密。
C.文章讲道理,摆事实,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一些数据,使论说更有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结尾以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为依据,论证了打造自主可控全产业链体系、畅通内循环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是需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B.实现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释放消费潜力,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
C.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但居民最终消费45%以上的比重仍偏低。
D.我国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我国的制造业还有很多薄弱环节。
20-21高一上·云南楚雄·期中
知识点:时评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的高度才是力量

朱建信

文化的长度不能产生高度,文化的高度却能拓展宽度。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立国史,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观衡量,可谓典型的“没文化”。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形态的美国文化光斑,在世界上到处闪烁,这是文化的高度拓出的宽度。

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实现其辐射与覆盖,或者叫文化输出,可以理解为“文化侵略”,也可以理解为先进文化对其他国家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匪夷所思的是,我们有些人仍然不知忧患,自我感觉甚好。有段时间,自鸦片战争后一直作为变革图强反动力量的“中国文化中心论”,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名义,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异常活跃,仿佛“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自主知识产权就在里面,足以解决钓鱼岛等问题。“弘扬传统文化”活动铺天盖地,“论坛”“讲坛”“大讲堂”,图书报刊“牛皮癣”,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不能孕育现代科学技术因而和自主知识产权很难沾边的所谓“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头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没几年的“大师”们又纷纷出山,慧眼看风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关部门查究起来难度还很大。奢靡之风盛行,豪宴豪宅豪车豪金,《诗经》里的官仓鼠穿越千年,由“硕鼠”迅速长成“老虎”,国家周边闪着虎视眈眈的绿眼睛。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的总和,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应该大力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全部。如果“传统文化”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一部让人不忍卒读的近代史了,中国人民早就站起来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的态度依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高原则和唯一正确方法。

以所处时代为前提,文化的强弱标志是它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高度。我们的传统文化长度足够骄人,但是把长度当成高度,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心眼有问题。聂鲁达用诗歌为他“瘦长的祖国”忧虑,我们有一脉瘦长的传统文化,如果真爱它,最好用忧患和创造去爱,给它捉虫子浇汗水,让它粗壮高大起来,开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朵,强大美丽自己的同时,也为更多国家送去芳香。河伯没见到海之前,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水是可以理解的,见了海还觉得自己最大,那就不好办了。河伯不这样,河伯见到海立刻知道了自己是谁,“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华民族,1840年才真正见到“海”,付出了那么大代价。民族复兴,需要警惕的仍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老毛病:盲目自大、麻木不仁以及有了半亩地之后的沾沾自喜。

(选自《齐鲁晚报》2014年4月3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警惕美国的文化输入,增强忧患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B.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实和丰富传统文化。
C.反对不加辨别地弘扬传统文化,要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
D.积极输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小题2】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B.弘扬传统文化要有忧患和创造意识,不是骄傲于它的长度,而是不断提升其高度、拓展其宽度。
C.传统文化中,只有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科学、文明和进步的积极力量,才值得大力弘扬。
D.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不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它不能够孕育出现代科学技术。
B.作者反对“论坛”之类的学术活动,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变革图强的反动力量。
C.因为美国立国史较短,其产品和技术也较发达,所以美国的文化既有高度又有宽度。
D.直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仍然不了解外部的世界,以致造成一部屈辱的近代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的这一号召,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源头和精神旗帜,始终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不断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学精悟透用好看家本领首先要打好“学”的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党员干部要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一项基本功。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一定要熟读精思、学深悟透、常学常新,熟练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穿透思想迷雾,冲破犹豫彷徨。通过“学”拧紧“总开关”,坚定“四个自信”。

学精悟透用好看家本领关键要做好“用”的功夫。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实践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学好是为了用好,要用看家本领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要把对看家本领的学习领悟,转化为看待问题的宏阔视野、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解决问题的高超本领。

比如,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就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比如,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就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新时代,学精悟透用好看家本领,核心要义就是要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编自《学精悟透用好看家本领》)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恩格斯开始阅读欧洲学人的中国论著以及当时欧洲媒体报道的中国要闻和旅华人士记述的中国见闻,在世界历史视域中关注近代中国社会的遭遇。他们分析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强调中华文明“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认为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必将展现“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马克思、恩格斯在著述中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结果对世界革命的影响。他们谴责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倒中国的围墙,进行“无比残忍的蹂躏屠杀”,“在对中国人的关系上把战争的所有国际法准则破坏无遗”,强迫中国进行鸦片贸易,战争的理由虚伪和空洞,这种行为绝不是所谓传播文明的义举,而是劫掠中国财富、侵犯中国主权的不义行径,在人类历史记录上绝无仅有。他们还评论了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以及英国议会围绕对华政策展开的争论,分析了沙皇俄国的扩张企图,揭露了西方媒体的骗局,描述了近代中国社会现实,指出自然经济的局限性和晚清帝国衰落的历史成因。

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明晰的辨证视角,他们看到“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的中国人展现了礼仪之邦的文化素养,但经济结构落后的东方古国如果一味“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在闭关自守中居于世界文明之外,就将使社会生活陷于停滞状态,在西方铁蹄的践踏下遭遇极大的危险。马克思指出,“社会基础停滞不动,而夺得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却不断更迭”是封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晚清中国之所以成为西方列强意欲瓜分之地,是因为在“腐朽的”“半文明的”状态中昧于形势、甘于自欺,没有抵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此必须变革封建中国腐朽的政治统治,在革命中孕育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将中国革命置于世界历史格局中,认为在鸦片战争中压抑的中国火种必将爆发,“旧中国的死亡时刻正在迅速临近”。马克思指出,“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因而,这场革命与欧洲革命是“两极相联”的,必将对世界文明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中国不能再闭关自守了,“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中国“这块活的化石”不会在风雨中飘摇、沉沦,而会在社会革命中新生,并建立新的工业文明,开展现代商业贸易。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论述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在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创造新的历史,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展现了新时代的曙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国际社会获得广泛认同,体现了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实践表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符合马克思的构想,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璀璨的光芒。

(摘编自《马恩视野中的“亚洲新纪元的曙光”》,刊于光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意义。
B.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因为党员干部要熟读精思、学深悟透、常学常新,熟练掌握。
C.在新时代,只有学精悟透用好看家本领,才会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在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创造新的历史的当下,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论述仍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实践的特点。
B.马克思、恩格斯在著述中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影响,表现出他们对中国人民被西方列强侵略不幸遭遇的同情。
C.在“腐朽的”“半文明的”状态中昧于形势、甘于自欺,没有抵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晚清中国成为西方列强意欲瓜分之地的重要原因。
D.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明晰的辨证视角,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分析是全面而完整的。
【小题3】下列各种现象中,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一项是(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同时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B.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了解不够。
C.教哲学的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
D.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
【小题4】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概括。
【小题5】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分析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必将展现“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了;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小题1】下面对文段中心论点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B.人若能安贫,虽失意不苦。
C.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D.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小题2】文段运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呢?
【小题3】第一自然段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请加以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