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芭茅巷

废名

连小林一起共是八个学生,有一个比小林大的名叫老四,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小林同老四已经读到《左传》了,还要作文,还要听讲《纲鉴》,其余的或读“国文”,或法四书,只有王毛儿是读三字经。

一天,先生被一个老头子邀出去了,这个老头子他们真是欢迎,一进门各人都关在心里笑。先生刚跨出门槛,他们的面孔不知不觉地碰在一块,然而还不敢笑出声,老四探起头来向窗外一望,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你搓我,我搓你。趁先生还没有回来,小林提议到“家家坟”摘笆做喇叭。

家家坟在南城脚下,由祠堂去,走城上,上东城下南城出去,不过一里。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辩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坟头立一大石碑,便题着那三个大字。两旁许许多多的小字,是建坟者留名。

坟地是一个圆形,周围环植芭茅,芭茅与城墙之间,可以通过一乘车子的一条小径,石头铺的——这一直接到县境内唯一的驿道,我记得我从外方回乡的时候,坐在车上,远远望城墙,虽然总是日幕,太阳就要落下了,心头的欢喜,什么清早也比不上。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这一群孩子走进芭茅巷,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不过没有说出口,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因为他们的说话,笑,以及跑跳的声音,仿佛有谁替他们限定着,留在巷子里尽有余音,正同头上的一道青天一样,深深的牵引人的心灵。芭茅也真绿,城墙上长的苔,丛丛的不知名的紫红花,也都在那里哑着不动——我写了这么多的字,他们是一瞬间的事,立在那石碑底下蹲着找名字了。

他们每逢到了家家坟,首先是找名字。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己的祖父才好。姓程的碰巧有好几个,所以小林格外得意,家家坟里他家有好几个了。

喽啰们字也未见得都认识,甚者还没有人解释他听,“家家坟”是什么一个意义也同“前街”“后街”一样,这么听惯了的也就这么说。至于这么蹲在它面前,是见了他们的两位领袖那么蹲,好玩。

老四同小林恰得其反,非常的颓唐,找遍了也找不出与他同姓的!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是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

“啊,看哪个的喇叭做得响!”许许多多的脑壳当中,老四突然抽出他的来,挤得一两个竟跌坐下去了。暂时间又好像没有孩子在这里,各人都不言不语的低头卷自己的喇叭了。

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一面卷,一面用嘴来蘸,不时又偷着眼睛看地下的草,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仔细一看,这地方是多么圆,而且相信它是深的哩。越看越深,同平素看姐姐眼睛里的瞳人一样,他简直以为这是一口塘了,——草本是那么平平的,密密的,可以做成深渊的水面,两边一转,芭茅森森的立住,好像许多宝剑,青青的天,就在尖头。仰起头来,又有更高的遮不住的城垛。

“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我烧我妈妈香,跑到我妈妈坟头上玩,爸爸喝我下来。”毛儿的话,出乎小林的意外,他是跪在那里望小林,猫一般的缩成了一团,小林望他,他笑,笑得更叫人可怜他,太阳照着墨污了的脸发汗。

“你妈妈在哪里呢?”

“在好远。”

“你记得你妈奶吗?”

毛儿没有答出来,一惊,接着哈哈大笑——老四的喇叭首先响了。

他们从家家坟转头,先生还没有回。有几个说回家去吃饭,老四不准,“人家烟囱里不看见出烟哩。”先生临走嘱咐过他,“吃饭的时候,我如果没有回,可以放学。”

大家气喘喘的坐在门槛上乘凉。小林披着短褂,两个膀子露了出来,顺口一句:“快战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老四暗地里又失悔,这一句好文章被小林用了去了,本于《古文观止》上的《黄州快哉亭记》,曾经一路读过的。

(节选自《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来描写孩子们的喜悦,并照应上文“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
B.文章善用细节描写,“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写出了孩子们走进芭茅巷的微妙心理。
C.文章写毛儿笑着说“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意在表现毛儿并不理解坟头为什么坐不得,甚至也不懂得妈的坟头意味着什么。
D.文章引用“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是借小林之口形容孩子们的乘凉感受,同时也表现出小林的博闻强识与远大志向。
【小题2】《桥》被认为是中国诗化小说的代表,以本文为例,以下不属于其诗化特征的一项是( )
A.文字简约意象繁密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B.生动的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C.人物内心被彼此竞争所包蕴的文学张力。
D.叙事断裂情节突转所产生的跳跃性。
【小题3】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双重叙述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小题4】小说交代了家家坟的悲惨来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1高三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小说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藏”

孙犁

清晨,高粱叶、黑豆叶滴落着夜里凝结的露水,田野看来是安静的。可是就在那高粱地里豆棵下面,掩藏着无数的妇女,睡着无数的孩子。他们的嘴干渴极了,吸着豆叶上的露水。如果是大风天,妇女们就把孩子藏到怀里,仄下身去叫自己的背遮着。风一停,大家相看,都成了土鬼。如果是在雨里,人们就把被子披起来,立在那里,身上流着水,打着冷颤,牙齿得得响,像一阵风声。

浅花的肚子越发沉重了,她也得跟着人们奔跑,忍饥挨饿受惊吓。她担心自己的生命,还要处处留神肚里那个小生命。像这样整天逃难,连个炕席的边儿也摸不着,难道就把孩子添在这潮湿的大洼里吗?

浅花心里明白,现在她不能去麻烦丈夫新卯,他现在正忙得连自己的命也不顾。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新卯藏在小菜园里,每天下午情况缓和了,浅花还得偷偷给他送饭去。

和丈夫在一块儿的还有一个年轻人,浅花不认识。从浅花眼里看过去,丈夫和这个外路人很亲热。外路人说什么,丈夫很听从。

这天,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在四外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了对面的高粱地,从一人来高密密的高粱里钻过去,走到自家的菜园。高粱地里是那样的闷热,一到了井边,她感觉到难得的舒畅和凉快。

这小小的菜园,就做了新卯和那个陌生人退守的“山寨”。他们在井台上安好了辘辘,还带了一把锄头,将枪掖在背后的腰里,这样远远看去,他们是两个安分的农夫,大大的良民。虽然村子广大的土地都因为战争荒了,这小小的菜园却拾掇得异常出色。太阳光强烈地照着,园子里散发着黑豆花和泥土潮热的香甜味道。几畦甜瓜快熟了,懒懒地躺在太阳光下面。

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得大肚子先露了出来。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还是心痛。

“那边没事吗?”他问。

浅花说:“没有。”

新卯和那人吃着饭,浅花坐在一边用褂子襟扇着汗,那个人问:

“这几天有人回家去睡觉了?”

“家去的不少了,鬼子修了楼,不常出来,人们就不愿再在地里受罪了。”浅花说。

“青年人有家去的吗?”那人着急地问。

“没有。”新卯说,“我早下了通知。”

那个人很快地吃完饭,站起身来,望望浅花的肚子笑着说:“大嫂子,快了吧,还差多少日子?”

浅花红了脸,看着丈夫。那人又问新卯,新卯说:

“谁闹清了她们那个!”

“你这个丈夫!”那个人说,“要关心她们么!我考虑了这个问题,在家里生产不好,就到这洞里来吧,我们搬到上面来睡,保护着你,你说好不好?”

浅花笑着说:“那不成了耗子吗?”

“都是鬼子闹的么!”那个人忿忿地说。

新卯吃完了饭,跑去摘了几个熟透了的大甜瓜,塞到浅花怀里。

浅花回到家里,心里犹豫着,她不愿去扰乱丈夫,又在家里睡了。

这一晚上,敌人包围了他们。满街红灯火杖,敌人把睡在家里的人都赶到街上去,男男女女哆里哆嗦走到街上,慌张地结着扣子提上鞋。

敌人指名要新卯,人们都说他不在家,早跑了。敌人在人群里乱抽乱打,要人们指出新卯家的人,人们说他一家子都跑了。那些女人们,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劲往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在灯影里,她们尽量把脸转到暗处,用手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脸上。

敌人把能找到的东西放在人们的手里,把一张铁犁放在一个老头手里,把一块门扇放在一个老婆手里……命令高高举起,不准动摇。他们在周围散步、吸烟、详细观看。

浅花托着一个石砘子,肚子里已经很难受,高举着这样沉重的东西,她觉得她的肠子快断了。脊背上流着冷汗,一阵头晕,她栽倒了。敌人用皮鞋踢她,叫她再高举起那东西来。

夜深了,就是敌人也有些困乏,可是人们还得挣扎着高举着那些东西。灯光照着人们,照在敌人的刺刀上,也照在浅花的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流着冷汗。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眼里冒着金星。在眼前飞,飞,又落下,又飞起来。

谁来解救?

一群青年人在新卯的小菜园集合了,由那外路人带领,潜入了村庄,趴在房上瞄准敌人脑袋射击。

敌人一阵慌乱,撤离了村庄。他们把倒在地下的浅花抬到园子里去。

不久,她就在洞里生产了。

洞里是阴冷的、潮湿的,那是三丈深的地下,没有一点光,大地上的风也吹不到这里面来。一个女孩子在这里降生了,母亲给她取了个名,叫“藏”。

在外面的大地里,风还是吹着,太阳还是照着,豆花谢了结了实,瓜儿熟了落了蒂。人们为了未来的光明,正在田野里进行着斗争。

(有删改)

文本二:

所谓诗化生活,并不是对生活的粉饰和美化。诗化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过滤,一种融合了作家审美情感的对生活独特的提炼和概括过程。这既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也体现着作家观察和表现生活的一种方式方法。孙犁为文,旨在发现美、表现美和歌颂美,他认为“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他说:“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他明确指出:“文学的职责是反映现实,主要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真的美的善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是这样。”对生活进行诗化的处理,把自己的审美情感自然天成地培铸于方法之中,是孙犁毕其一生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直到晚年,他还一再著文强调“小说属于美学范畴”“小说是美育的一种”。他说“人天生就是喜欢美的”“作家永远是现实生活的真美善的卫道士”。他怀着对人民的深沉的爱,以一颗火热的诗心感受着时代的风云,致力于表现生活的真善美。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出自美和善的愿望”,能给人以情操的净化陶冶和极丰富的美感享受。

(摘自钟正平《诗化的现实主义》)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新卯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丈夫,但从他“摘了几个熟透了的大甜瓜”塞给浅花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对妻子的关爱。
B.文章中怀有身孕的浅花,在敌人面前即使“眼里冒着金星”,也没有屈服,体现其强烈的自我觉醒和革命斗争意识。
C.文章中百姓有家不能回、忍饥挨饿,以及被赶到街上后遭受折磨等情节的描写,暗含作者对战争的憎恶之情。
D.文章结尾处写“豆花谢了结了实”,与开头部分有关黑豆的描写形成呼应,同时也象征着战争终将取得胜利的结果。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高粱叶和黑豆叶的描写,为故事发展提供了自然背景,田野的“安静”又与后面“藏”的紧张氛围形成反差。
B.文章记叙小菜园里浅花与丈夫、外路人的对话,使用了很多口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凸显了人物的身份与品质。
C.文章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外路人”这一智勇双全、关心百姓的革命领导者形象。
D.钟正平从孙犁小说审美理想和创作方法的角度分析了孙犁的艺术追求,认为孙犁诗化小说是致力于表现生活的真善美。
【小题3】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题目“藏”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小题4】孙犁表现战争主题的小说,大都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二对孙犁诗化小说的分析,谈谈文本一“诗化”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八音刀

邵孤城

小鬼子还没从野猫口登陆虞城的时候,剃头张担着剃头挑子天天十里八乡地赶场,生意十分红火。别人请他剃头图的就是他招牌上挂的六个字:“干净、好看、舒服” ,“干净”说的是他剃过的头不会在身上沾一根头发, “好看”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他剃的头有型有款,这真工夫还在“舒服”上,刮脸修面掏耳朵,老一辈剃头匠人传下的本事剃头张一样也不丢,还外加了拿捏的功夫,经他的手在你肩膀上一搭,能酥到骨头里去。

剃头张还有一手“八音刀”的绝活,轻易不肯出手,就连得了他真传的小剃头张也没能学到皮毛。小剃头张是剃头张的儿子,子承父业,先是跟着剃头张,手艺到家后就自立门户,自己担着挑子揽生意去了。小剃头张人活络,常常往城里去,朋友面广,剃头张也不去管他,妻子过世后,剃头张很宠溺这个独苗苗。手艺压身,剃头张不愁儿子将来没饭吃。

这天,剃头张刚把王铁匠的头清理干净,中村就带着他的部队从野猫口开进了小王庄。中村看着剃头张给一脸肥皂沫的王铁匠修面,摸摸自己几天没刮的胡子,直剌剌跑过去,一把把王铁匠从椅子上拉了下来,自己一屁股坐了上去。

剃头张也不说话,“啪”一甩围裙给中村围好,剃头剪子利索地在中村头上活动开来,一簇簇头发纷纷落到地上,也就片刻工夫,中村前后就像换了个人。剃头张取来一面镜子,中村满意地点点头,正要站起来,剃头张的一双手就搭到肩膀上,乍一使劲,疼得中村“哎哟”一声,刚想发怒,又忽觉从脚底下冒上来一股酸酸的麻麻的感觉,只觉得浑身说不出的爽。这一路的舟车劳顿顿时烟消云散,中村情不自禁闭上了眼睛,正享受着的时候,只听“啪”一声,剃头张什么时候已经解下围裙,正看着一脸不舍的中村,示意他已经好了。中村这才意犹未尽站起身准备开路,剃头张一把把他拉住,伸出手来。

“八格!”一名荷枪实弹的鬼子兵把枪瞄准了剃头张。

“你的,哟西!”中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大洋放到剃头张手里。

剃头张从鬼子身上讨到一块大洋的新闻转眼就从村头传到了村尾,都传他好胆量的时候,他却把招牌挂到家门口,再也不出门揽生意了。这样过了一个月,地保找上了门,趁剃头张给拿捏的时候,地保悄悄说,“老张,人家中村长官看上你的手艺了啊!他托我给你传个话,问你愿不愿意到他那里当差?这可是份美差啊!”

剃头张顿时停了下来:“你代我谢过中村长官的美意,我给乡野粗人剃惯了头,怕是服侍不了中村长官啊!”说完,自顾自收拾起剃具来。小剃头张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热络地一把勾住了正不知怎么下台的地保,一边就拉着他往外走。

剃头张惴惴不安地过了几天,鬼子那边却没一点动静。奇了怪了,剃头张正暗暗思量,一个熟客进门就嚷嚷起来:“老张,你儿子现在可不得了,成小鬼子身边的红人了啊!”剃头张一头雾水地问:“怎么回事?”一边就给客人围好围裙。“你还不知道?鬼子这两天清乡,你儿子立下大功了,游击队那几个据点全给抄了。好在游击队机敏,好像预先也得到了消息,提前就撤离了。小鬼子扑了个空啊!”剃头张这才恍然大悟。送走客人,剃头张匆匆下了门板提前打了烊。

清乡越来越猖獗,风声越来越紧,外面都在传,游击队已经被包围进了芦苇荡里了,鬼子兵即将要展开对芦荡的大搜捕。剃头张托地保给小剃头张稍个话,让他务必回家一趟。

穿着日本军装的小剃头张回家了,剃头张怎么看怎么也不像是自己的儿子。他冷冷打量着小剃头张:“你这一向可好?”

“好啊,挺好啊!”小剃头张打着哈哈。

剃头张叹了口气:“你不是一直想学八音刀吗?我今天就传了你吧!”

剃头张找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剃刀,在荡刀片上细细打磨着。“这就是八音刀?”小剃头张好奇地问。

“八音刀不是一把刀,是一种刀功!你坐下,我演示给你看!”话说着,剃刀已经在小剃头张耳廓上着落,化 作“沙”一声响,“这是雨声!”刀尖到了耳坠,稍停片刻——“唰”一声,“这是风声!”刀刃循循向上,带出一轮“悉”声,“这是穿衣声!”突然飞刀至耳丁,左右连刮发出“吱、呀”声,“这是开门声!”刀尖猛翻入内耳轮,旋、旋、又旋——“哐、碰、嗡”三声盘旋而过,“这是鸡飞狗跳声”……小剃头张听着耳边八音响过,抑扬顿挫,一气呵成,人不由一震,顿时通体舒泰。

“你知道吗,八音刀又叫送别刀,那是专门给临终的人用的刀功,让那些即将离世的人再次回味人生那些最平凡的况味。这些年,为了给其他的剃头匠人留口饭吃,我立下规矩不再剃送终头,三十年了啊,这还是第一次!”还没等小剃头张会过意来,剃头张手中的剃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抹向小剃头张的喉间……

小剃头张三魂已散,六魄未去,他死死握紧了剃头张的手:“父亲,快去告诉开茶馆的阿庆嫂,就说鬼子今晚要扫荡……!”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剃头张高超的技艺,既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B.剃头张为中村剃头并从他那讨到一块大洋,在表现他手艺高超的同时,也说明他在日本人面前表现中国人的尊严,有民族气节。
C.剃头张用八音刀误杀了自己的儿子,反映了普通群众的不屈的爱国精神和保卫祖国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D.剃头张误杀给地下党传递情报的儿子,这一悲剧的情节,深深震撼了人们,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小题2】剃头张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还有一个题目:“绝杀”。你更喜欢哪个题目?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故事,回答问题
第二次冒险
退休教授安德鲁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一九四四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地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得入迷。
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国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安德鲁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找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藏起来。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住宅。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的几句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妇女——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着就把美国兵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的降落。这是附近唯一的房子。他们搜查也很彻底,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无需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人的丈夫当场枪毙。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德鲁,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棚屋后面,有一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德鲁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伞兵没有失望。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女主人很快地走出来。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他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的碗橱里。德国冲锋队员再没有到这户农家搜查。
【小题1】“语言不多”的安德鲁为什么谈到那回遭遇就“滔滔不绝”?        
答:                                                               
【小题2】“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安德鲁从哪些情况判断出“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
答:(1)                                                           
(2)                                                              
(3)                                                              
【小题3】文中对法国夫妇的语言描写有何特点?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语言描写特点:                                     
(2)思想感情:                                            
【小题4】文题“第二次冒险”的含义是什么?
答:(1)                                                        ;(2)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