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柚

周伟

赖显增,一个人过,只有四十多岁,无残无疾,半傻不傻,在贫困户中是一个特例,没有通水通电,危房也没有改造。我第一次去看他时,他蹲在自家屋前的水田下面的水渠里洗手,双手使劲儿压低往水渠中伸,腰身拉得长而直,隔老远看去真像一只黄狗埋头在水渠里喝水。

说起用水的事,村里原来没有统一规划的自来水,都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一伙分别搞的自来水。最早只要每个人摊上200块钱,就能接上清凌凌的自来水。当接到赖显增屋门口时,他不舍得出那200块钱,还说了很多气愤的话:“太不像话!在农村连喝水都要钱,真的是太不像话!”他不肯接,说:“我不接,我就不相信会渴死!……”

赖显增家的危房改造是早已列入计划的,却迟迟没有落到实处。第一批危房改造,当时的政府补助10700元。赖显增的房子改造好,大约得花18000元,自己也就添个六七千元。赖显增一屁股坐在他家的大门口,死活不肯,说就是他卖了血也凑不够这么一大笔钱。这次,我们又去找他,说今年危房改造最高补助到两万元,不要他自己再掏钱,你就放心改造吧。但他却一万个不相信,说政府的钱哪会一会儿一万一会儿两万,分明是骗他的,不可能。房子改造完成后,肯定又要他自己拿钱的。他说:“莫要三番五次来找我,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做主。”他认定死理,说:“我反正不改造,总不会让我自己掏钱吧——”

说起赖显增,村里人都讲他父母死得早,两兄弟都是奶奶带大的。他奶奶是个硬棒的人,再苦再难,也硬撑着。赖显增也跟他奶奶一样,从不欠人家的情分,穷也穷得硬棒,饿也饿得精光。自从他那个傻弟弟走丢以后,他变得更古怪了。他说他的弟弟总有一天会回来的。但是大家没有点破——他的傻弟弟都走丢十多年了,肯定早死在外边了。

一到夜晚,赖显增总在头上套一个探照灯,在黑夜里游荡。他说,在他的世界里到处都是白昼一般,没有什么事能瞒得过他,他的心里亮堂堂的。一回到家,赖显增就钻进黑洞洞的低矮破旧的屋里。夜晚静寂得可怕,星星睡了,月亮睡了,他也睡了,进入了黑沉沉的梦乡。

赖显增最喜欢做的是香火工。哪户人家老(死)了人,不用人去请他,他自己就跑去烧纸钱点香烛,出殡的时候撒纸钱。这样的时候,有吃有喝,迎来送往,爆竹震天,敲敲打打,哭哭喊喊……他就昼夜不睡,忙上忙下,显得他是多么重要和突出,他的脸上堆满了欢快的笑容和忙碌的喜悦。他逢人就说:“当大事,要办得像样,办得热闹,办得隆重……”

有一天,天大晴,突然就下起雨来。妇联主任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赶,边走边打赖显增的电话,要他帮忙一起去收一下晒谷坪里的谷。收完谷,妇联主任就留了他在家里吃饭,我们工作队员也在妇联主任家里寄餐。那天,在餐桌上我就跟赖显增聊起来。他不看我,也不看大家,一碗饭吃得飞快,吃完饭放下碗准备走人。我赶忙要他表态,说镇里村里不要他出钱,只要他表个态。他笑笑说:“哪有这样的好事?”但显然,他没有拒绝。

第二天镇长来了,我们陪着他去了赖显增家。镇长拉着赖显增的手要他表态,并且和他合了影,录了视频。镇长说:“有视频和照片为证,不能反悔,明天开工!”赖显增呵呵笑着,大家也呵呵笑着。

于是,我们趁热打铁,喊了水工、电工、泥瓦工,一起动手,没几天时间,就把水、电、厨房和厕所的问题一并解决了。大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那天晚上,夜很深很黑,赖显增来到妇联主任的家里,头上套着一个探照灯。他看见我们工作队三个人在妇联主任家里烤火说话,他就说给我们去树上摘几个柚子吃。我们正要阻拦,他却一个黑影般消失了。没几分钟,他回来,用外衣包了五个柚子,呵呵笑着。

我说:“这么黑的夜,这么高的树,赖显增怎么一下子就摘下来五个袖子?”妇联主任说:“显增是个夜猫子呢。”他立在那里,头上的探照灯,照得眼前的世界一片明亮……

赖显增摘的柚子是迟熟的,个儿不大,我们吃着,有些苦、有些酸,也有些甜。他呵呵笑着,问我们:“甜不甜?”

妇联主任笑着说:“显增说苦就苦,说甜就甜。”妇联主任不经意的话,我却觉得有几分深意。

(选自《百花园》2019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交代了赖显增家里缺水缺电,住危房的基本生活情况,再写在妇联主任等人的帮助下改善生活条件的事情,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B.“他立在那里,头上的探照灯,照得眼前的世界一片明亮”,烘托了赖显增生活美好的氛围,也预示了扶贫事业的光明前景。
C.文中“在黑夜里游荡”中的“游荡”一词,既指赖显增心里的孤独,又暗含了他希望有朝一日在黑夜中重逢失散已久的弟弟。
D.镇长拉着赖显增的手要他表态,并且和他合了影,录了视频。说明镇长怕赖显增反悔。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刻画赖显增形象时多次运用了语言描写,如“莫要三番五次来找我”“哪有这样的好事”等,表现了他对政府补助改造危房的不信任。
B.文中第四段运用插叙手法,表现赖显增和他奶奶一样人穷志不短,但又较为固执的性格特点。
C.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小说情节前后贯通,合情合理,如前面提到赖显增满怀热情地做香火工和帮妇联主任收晒谷坪里的谷等事情,为后文他的思想转变做了铺垫。
D.小说以“妇联主任不经意的话,我却觉得有几分深意。”结尾,这些都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小题3】本文多次提到“探照灯”,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探照灯”的用意。
【小题4】最后一段中妇联主任笑着说:“显增说苦就苦,说甜就甜。”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20-21高一上·山东临沂·期中
知识点:其他小说理解重要句子含意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和士兵

聂鑫森

胡家村村主任胡大尊,做梦都没有想到,县长宋公义,会在这个冬天的早晨,出现在龙虎关!

当他和村民走进望楼的休息室时,浓眉大眼的宋公义迎上来打招呼:“大尊,早啊。”

“宋县长,你什么时候来的?”

“我昨晚十点叫关,然后和胡四哥一起值班、聊天,累了就在木炭火边打了个盹。”

胡子巴叉、右脚有点跛的胡四,惊得张大了嘴巴,问:“你是宋县长?怠慢了,怠慢了。

你说你是路过这里,借个宿。”

“宋县长,吃过早饭了?”大尊问。

“胡四哥煮的粥,还有两个喷香的烤红薯,好吃。”

“第一批游客,要九点后才会到达。先喝茶,歇歇憩,过下子请宋县长现场指导。”

宋公义淡淡一笑。

这个瑟缩在湘黔边界的胡家村,几个月来忽然热闹起来了。就因为在这块地界上,老祖宗留下了一座古城堡,名叫龙虎关,县里拨下了专项扶贫款,把龙虎关修旧如旧,又修好公路,再经宣传,这里立即成了一个旅游热点。

胡家村的村民,祖祖辈辈靠种包谷为活,莽莽苍苍的大山,当然也产茶叶、野果、蔬菜,

但交通不便,怎么往外运?换不来现钱啊。于是,穷,且穷得很冷清。

龙虎关离胡家村不过三里地,左边是青龙山,右边是白虎山,两山之间是商旅的通道。大概在清康熙年间便在这里设卡筑关,一是为防止边民作乱,二是为保证边贸的税收。龙虎关的城墙都是粗犷的麻石砌成,城高且厚,城墙上有望楼、烽火台、行道、石级。城垛与城垛,依次排列,像一个个的“凹”字。

村民万万没想到,这玩意城里人觉得新鲜,更没想到要花钱买票才能看;看了龙虎关,还要买他们地摊上摆着的茶叶、野果、蔬菜、腊肉、腊鱼,说这是百分之百的生态食品。有古代的龙虎关,就不能没有守关的将军和兵卒。县里的旅游局,为龙虎关免费捐赠了仿制的古代军装和兵器。将军的装束最显眼,头盔、甲胄、护心镜、宝剑,威风凛凛。兵卒军装的前胸后背,都印着一个粗黑的“兵”字,一手拿藤制的盾牌,一手握长矛或是大刀。将军的无二人选,却是村主任胡大尊。兵卒呢,一家出一个,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是男的,上一个白班工资三十元;值一个夜班工资十元。当将军的,工资每天是六十元。现在的手机都能照相,游客可以并排和守城的任何一个兵将合影留念,但照一次相得付五块钱小费。这小费不必上交,可以大方地收入囊中。胡大尊的装束好看,喜欢和他合影的人很多,所以他得的小费远远超过别人。

宋公义是昨天收到的一封村民匿名信,在县政府食堂匆匆吃过晚饭,坐车就往这里赶,花了两个多小时。然后在离龙虎关不远的地方下了车,嘱咐司机快开车回县城去休息。昨夜他和胡四谈得很投机,胡四反映的情况和匿名信上所说的大体相同,但信不是胡四写的,因为胡四是个半文盲,不可能写出语句流畅的信。

宋公义呷了口茶,目光投向胡大尊,问道:“村主任,除了龙虎关这个旅游项目外,你可否还想了别的致富路子?比如成规模地种茶、栽果树,比如喂养优质的牛、羊,比如引进一些大企业来投资。”

胡大尊头上冒出了一层汗珠子,嗫嚅着说不出话来。

正在这时,一个拿着望远镜的中年人跑进来,兴奋地说:“有旅游车往这边开来了!”

胡大尊蓦地站起来,说:“赶快换装、拿兵器,然后各就各位!”

休息室正前方的墙上,挂着一套将军的装备。胡大尊大步流星,气宇轩昂地走上前去。

宋公义说:“大尊,你今天现场指挥吧。让胡四穿你的将军服,我来穿胡四的士兵服,好不好?”

“我可以不当将军,但你不能当士兵啊。”

“我怎么就不能当呢?这叫换位思考。”

胡四愣住了,迟迟不肯动。

胡大尊说:“胡四,快去穿将军服,不会,我教你。”

“我……当然会。只是我又老又脚跛,样子不好看。”

宋公义一边穿士兵服,一边说:“你这才像久经沙场的老将,威风八面!”

平素看过胡大尊怎么穿戴,胡四早就记在心里了。戴头盔、穿铠甲、安护心镜、蹬牛皮履、系宝剑,利利索索。再走到立式大镜前,左看右看,果然有形有神,不由得哈哈大笑。

胡四和士兵走出休息室,各归其位。胡四原先的位置,在城墙的顶边上,因为胡大尊说他人又老又没个看相,免得扫游客的兴。宋公义规矩矩站在胡四的位置上,握着一支长矛,腰挺得笔直。

不少游客都来和胡四合影,胡四笑得很开心。

胡大尊跑到宋公义旁边,悄声恳求:“宋县长,这大冷天的,让我来吧。”

“我在部队当过兵,这个我胜任哩。在这里,将军和士兵可以轮流做,大家都高兴,这不就是演戏吗?大尊,你的岗位不在这龙虎关上,在胡家村,你是那里的将军。”

“对……对。”

“中饭后,我们一起回村,开个村委会,作古正经讨论让胡家村怎么摆脱深度贫困,共同致富的问题。”

“好!好!”

原载于《湘江文艺》2020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县长宋公义突然到访胡家村龙虎关为开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从村主任胡大尊和村民胡四的反应中可以读出他们对县长的突然到来心理不满。
B.“宋公义淡淡一笑”的神态描写,为后文埋下伏笔,暗示出宋县长此行的真实目的,呼应后文“宋公义是昨天收到的一封村民匿名信”。
C.“县里拨下了专项扶贫款,把龙虎关修旧如旧”,“这里立即成了一个旅游热点”,体现了县政府扶贫资金使用精准,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D.小说结尾村主任胡大尊的回答“好!好!”既是他接收县长意见后的配合,也是他内心真正的信服,同时也暗示出胡家村的老百姓生活会越来越好,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村主任胡大尊的心理发展过程。
【小题3】小说以《将军和士兵》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一、阅读《祝福》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一直)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放/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ǎi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计划/决计)要走了。

【小题1】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在横线上给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烟(ǎi)                  
【小题2】在文中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一律   陈列   决计B.一直   陈列   决计
C.一直   陈放   计划D.一律   陈放   计划
【小题3】将下列三个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的甲、乙、丙处,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家家如此     ②年年如此       ③今年自然也如此
A.①②③B.②①③C.②③①D.③①②
【小题4】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亦庄亦趣,增辉堂室。下列选自《红楼梦》的对联,适合放在书房中的一项是
A.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B.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C.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D.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踩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虽然内心也有恐惧和绝望,但最终用坚定的信念战胜了它们。
B.老乡虽是个哑巴,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时摸到了他的军帽,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C.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写出了人物的机智,也制造了情节波澜。
D.小说以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显出灯光的微弱 ,但是它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是伍原前进的路标。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这一点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小题3】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