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16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成立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大队成立敬老院,经过评议,请陈秉正老人退休入院。这老人只进去了三天,就觉着只做那些揭麻皮、拣棉花之类的轻微劳动,有气力没处使,自动要求出院,依旧当他的教练组长。

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亘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 ……陈秉正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陈秉正便和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过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秉正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 满红媳妇说: “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 ”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 ……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陈秉正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了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他住在招待所,当天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便走出房间。因为院里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其中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留下中间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老人很费了点气力才掀起来,转了一个过就又跌死了。老人邀四个青年一同去转动木料,且趁空子解了腰带脱下他的新棉袄来放在床上,就跟着走出去了。短短一截木头,四个人就护满了,老人插不上手,只好让他们转,而自己去搬动另一截。接着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扛起来。

紧接着,大家用铁锨拢着院里的残砖、破瓦等类的零乱东西,老人跟在后边扫地。不过个把钟头就把六个院子都清理完了,垃圾都堆在大甬道的两旁,成材的东西都抬到存剩余材料的后门外,只等夜间有卡车来装载。老人对这成绩欣赏了一阵,觉着这样一清理,走起路来也痛快得多。

老人重新穿起新棉袄。束住了腰,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雨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找,可几十筐垃圾,怎么会找到呢?

……

老人的手套洗得干干净净的,搭在靠近火炉的一个椅背上,都快烘干了。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摘选自《人民文学》1960 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一双闲不住的手的真切描绘,创造了勤劳质朴的陈秉正这样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选择了日常劳动中的几个片断表达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劳动是崇高而光荣的。
B.陈秉正老人在招待所利利落落扛起木头的情节,表现老人有一双闲不住的手,有着很高的思想觉悟。
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入延伸。
D.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以及像他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新春对青年人说的话,从侧面描写陈秉正老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大磨岭大队所做的贡献。
B.“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陈秉正对过去没有机械化助力开山,表示遗憾,且有稍稍的怨意。
C.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的高度统一。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D.手套在小说中有烘托人物的作用,陈秉正老人有手套而不戴,是为了让双手更利落地劳作,烘托老人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小题3】文章是如何塑造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高二上·福建三明·阶段练习
知识点:赵树理(1906-1970)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品味语言艺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催粮差

赵树理

抗战以前,还没有咱们解放区这统一的进税制度,征收田赋,还是用前清的粮银制,俗话叫“完粮”,也叫“点粮”。每次开了征以后不几天,县政府就把未完粮的户口,随便挑一些,写成一张单子,并且出一张拘人的票,把单子粘在后边,派个差人出来走一趟,俗话叫催粮。

从票上看起来,有些很厉害的话,什么“……拖延不缴,殊属顽忽,着即拘究……”。崔九孩当了一辈子差(司法警察),在那年虽是五十多了可还能说能跑。有一次催粮差使派到他头上,是红沙岭一户叫孙二则的人家。

天将黑时,他赶到了红沙岭,碰上一女孩,他让女孩找来了邻长刘老汉,询问孙二则在哪,邻长说孙二则已经去世,但他的孙子孙甲午在。就是崔九孩碰上的女孩黑女的爸爸,邻长让女孩找来了他爸爸孙甲午。

九孩问刘老汉道:“这就是孙甲午?”刘老汉答道:“就是!”

九孩再不往下问,掏出小铁绳来套在甲午的脖子上,用小铁锁蹦的一声锁住。甲午和刘老汉都吃了一惊。黑女看了几眼,虽说不认得是什么事,可也觉着不对,扭头跑了。

刘老汉问道:“老头,究竟是什么事?”

九孩道:“不忙!有票!”说着用脚踩住铁绳头,掏出票来,念道:“……迁延不缴,殊属顽忽之至,着即拘案讯究……”又从单上指出孙二则的名字道:“这是你爷爷的名字吧?”甲午不识字,刘老汉看了半天道:“是倒是……”

才念了票,甲午老婆和黑女都哭着跑来。甲午老婆看了看甲午,向刘老汉哭道:“大伯!这……这叫怎么过呀!黑女他爹犯下什么祸了?”刘老汉道:“没有什么祸,粮缴得迟了。”甲午老婆也不懂粮缴得迟了犯什么罪,只歪着头看甲午脖子上那把铁锁。

九孩把票折好包起来,就牵住铁绳向刘老汉道:“老邻长,你在吧!我把他带走了!”又把绳一拉向甲午道:“走吧!”说着就向门外走。

甲午老婆和黑女都急了,“哇”一声一齐哭出来。

刘老汉总还算有点经验,便抢了几步到门外拦住道:“老头不要急!天也黑了!就住这里吧!人我保住,要说到一点什么小意思啦,也不要紧,总要打发你喜喜欢欢的起身啦!”

又向甲午老婆道:“不要哭了!回去给人家老头做些饭!”九孩道:“倒不是说那个!今年不比往年,粮太紧!”虽是这么说,却又返回去坐下了。甲午老婆见暂且不走了,就向刘老汉道:“大伯!这事可全凭你啦呀!我回去做饭去。”说了就拉着黑女回去了。

刘老汉又向九孩道:“老头!我保住,你暂且把他放开吧,他是一手人,借个钱跑个路都得他亲自去。”

九孩见这老汉还能说几句,他想这人放不得,便道:“人是不能放呀!住一夜倒可以。”刘老汉道:“不放也不要紧。你也累了,到炕上来随便歇歇,咱们慢慢商量!”九孩便把甲午拴到桌腿上,躺到炕上去休息。刘老汉见他躺下了便问他道:“你且躺一下,我给你看饭去!”

刘老汉到了甲午家,天也黑了,庄上人也都回来了,都挤在甲午家里话弄这件事。刘老汉一进去,大家都围着来问情形。

刘老汉说:“不怕!他不过想吃几个钱,祭送祭送就没事了。”大家选了两个会说话的人跟刘老汉一同去,都向刘老汉说:“大伯的见识高,这会全凭你啦!”

饭成了,做了一大锅,准备请大家都吃一些,可是有好多人不吃,都说小家人吃不住这样破费。

九孩吃过饭,刘老汉他们背地咬着甲午的耳朵给他出了些主意。又问一个数目,有个青年去借了一块现洋递给邻长。邻长拿着钱向九孩道:“本来想给老头多借几个盘费,不过甲午这小家人,手头实在不宽裕,送老头这一块茶钱吧!”

一块钱那时候可以买二斗米,数目也不算小,可他看不起这个。他说:“小家人叫他省个钱吧!不用!我也不在乎这块儿八毛。带他到县里也没有多大要紧,不过多住几天。”

庄稼人最怕叫他在忙时候误几天工,不说甲午,别人也替他着急了。那个青年又跟甲午咬着耳朵说了一会话,又去借了两块钱,九孩还不愿意。直熬到半夜多,钱已经借来五块了,九孩仍不接,甲午看见五块钱摆在桌上,有点眼红了,便说:“大伯!你们大家也不要作难了,借人家那么些钱我指什么还人家啦?我的事还是只苦我吧!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把钱都还了人家吧!明天我去就算了!”

九孩接着道:“对!人家甲午有种!不怕事!你们大家管人家做甚?”说了又躺下自言自语道:“怕你小伙子硬笨啦?罪也是难受着啦!一进去还不是先揍一顿板子?”

甲午道:“那有什么法?没钱人还不是由人家摆弄啦?”

刘老汉也趁势推道:“实在不行也只好由你们!”把桌子上的几块钱一收拾,捏在自己手里向那个借钱的青年一伸。青年伸手去接,刘老汉可没有立刻递给他,顺便扭头轻轻问九孩道:“老头!真不行吗?”

九孩看见再要不答应,五块现洋“当哪”一声就掉在那个青年手里跑了,就赶紧改口道:“要不是看在你老邻长面子上的话,可真是不行!”刘老汉见他改了口,又把钱转递到他手里道:“要你被屈了!”九孩接住钱又笑回道:“这我可爱财了!”

九孩把手往衣袋里一塞,装进了大洋,掏出钥匙来,开了锁,解了铁绳,把甲午放出

第二天早上,崔九孩又到别处催粮,孙甲午到集上去粜米。

(1946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有细节描写,如“甲午老婆也不懂粮缴得迟了犯什么罪,只歪着头看甲午脖子上那把铁锁”,刻画出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的迷惑神态。
B.小说描绘了村民与崔九孩斗智周旋的场面,体现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官差的某些做法比较熟悉,可以相机行事。
C.孙甲午看到五块大洋还不能打发走崔九孩时,假意说要随崔九孩到城里去坐牢,崔九孩不愿放过即将到手的钱,便放了他。
D.文章结尾划横线的句子,“塞”“装”“掏”“开”“解”一气呵成,连用5个动词,体现了崔九孩动作的熟练,说明他经常做这些动作。
【小题2】《催粮差》体现了赵树理小说的叙事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催粮差》采用民间说书人的叙述方式,带有幽默趣味。比如崔九孩把孙甲午锁住后,说“甲午老婆和黑女都哭着跑来”。
B.赵树理在叙述性的话语中贯穿了自己的情感倾向,这一点在《催粮差》和《小二黑结婚》中都有所体现。
C.《催粮差》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读者能够纵观事件全貌,洞察人物心理;采用连贯叙述,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叙事。
D.《催粮差》以情节结构为中心,叙写了崔九孩锁拿孙甲午、刘老汉等人筹借钱款、崔九孩拿走钱款的故事。
【小题3】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请结合文本中的“谈话”,分析崔九孩和刘老汉的性格特点。
【小题4】赵树理的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杨同志

赵树理

收秋时候,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被分配到第六区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老杨同志叫区农会给他介绍一个比较进步的村,区农会就把他介绍到阎家山去。

老杨同志天不晌午就到了阎家山,一进村公所,正遇着广聚跟小元下棋。他两个因为一步棋争起来,就没有看见老杨同志进去。老杨同志等了一会,在这争吵中问道:哪一位是村长?广聚抬头一看,见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以为是哪村派来送信的,就懒洋洋地问道,哪村来的?老杨同志答道县里。小元棋快输了,催道:快走棋嘛!老杨同志有些不耐烦,便道:你们忙得很!等一会闲了再说吧!说了把背包往台阶上一丢。广聚见他话头不对,凑过来搭话。老杨同志才把介绍信给他,信上写的是:

兹有县农会杨主席,前往阎家山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请予接洽是荷……

广聚说了几句客气话,便请老杨同志到自己家里吃饭。老杨同志道:还是兑些米到老百姓家里吃吧。广聚还要讲俗套,老杨同志道: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广聚见他土眉土眼,说话又那么不随和,一时想不出该怎么对付,便道:好吧,你且歇歇,我出去看看!说了,就出了公所去找阎恒元,恒元道:前几天听喜富说有这么个人,这人你可小看不得!广聚道:我请他到家吃饭,他不肯,他叫给他找个老百姓家去吃,怎么办?恒元道:把他派到个最穷的家——像老槐树底老秦家,两顿糠吃过来,你怕他不再找你想办法啦?广聚道:老槐树底那些人跟咱们都不对,不怕他说坏话?恒元道:你就不看人?老秦见了生人敢放个屁?”

广聚回去就把饭派到老秦家。这样一来,给老秦找下麻烦了。他到东家借盐,到西家借面,老两口忙了一大会儿,才算做了两三碗汤面条。晌午,老杨同志去吃饭。老秦舀了一碗汤面条,毕恭毕敬双手捧给老杨同志道:先生!到咱这穷人家吃不上好的,喝口汤吧!老杨同志一边接一边道:我自己舀!唉,咱们吃一锅饭就对了,为什么还要另做饭?老秦老婆道:好先生!啥也没有,只是一口汤!这几年把地押了,啥也讲不起了!老杨同志正要问她押给谁,老秦喝道:你这老不死,可憋不死你!你还记得啥?还记得啥?老杨同志猜着老秦是怕她说得有妨碍,也就不再追问。

小福回来了,老秦老婆便揭开大锅开了饭。老杨同志第一碗饭吃完,就走到大锅边,一边舀饭一边说:我也吃吃这饭,这饭好吃!老两口赶紧一齐放下碗来招待,老杨同志已把山药蛋南瓜舀到碗里。老秦客气了一会,也就罢了。

小顺来找小福割谷,向老秦道:老叔!人家别人的谷都打了,后晌叫你小福给俺割吧?老秦道:吃了饭还要打谷!老杨同志问道:你们这里秋收还是各顾各?农救会也没有组织过互助小组?小顺道:收秋可不就是各顾各吧?老农会还管这些事啦?老杨同志自语道:模范村,这算什么模范?家里小女孩听见模范二字,便顺口念道:

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老杨同志听着很有意思,就逗她道:念得好呀!再念一遍看!老秦瞪了小女孩一眼。老杨同志没有看见老秦的眼色,仍问道:谁教给你的?小女孩指着小顺道:他!老秦觉着这一下不只惹了祸,又连累了邻居,劈头打了小女孩一掌,骂道:可哑不了你!小顺赶紧拉开道:你这老叔!小孩们念个那,有什么危险?我编的,我还不怕,就把你怕成那样!

吃过了饭,老杨同志知道工作不实在,想先在群众里调查一下,便向老秦道:我给你帮忙去。老秦说不敢不敢,老杨同志却扛起木扫帚跟他们往场里去。

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具来都会用,特别是好扬家,不只给老秦扬,也给那几家扬了一会,大家都说真是一张好木锨。小顺道:杨同志!你真是个好把式!家里一定种地很多吧?老杨同志道:地不多,可是做得不少,整整给人家住过10年长工。”……

广聚依着恒元的吩咐,一吃过饭就来招呼老杨同志,道:杨同志,咱们回村公所去吧。老杨同志道:好,你且回去,我还要跟他们谈谈。广聚不敢强叫,可又想听听他们谈什么,因此也不愿走开,就站在圈外。大家见他不走,谁也不开口,好像庙里十八罗汉像,一个个都成了哑子。老杨同志见他不走开大家不敢说话,已猜着大家是被他压迫怕了,想赶他走开,便问他道:你还等谁?他呶呶唧唧道:不等谁了。说着就溜走了。老杨同志等他走了十几步远,故意向大家道:没有见过这种村长!农救会的人到村里,不跟农民谈话,难道跟你村长去谈?大家亲眼看见自己惹不起的厉害人受了碰,觉着老杨同志真是自己人。

(节选自《李有才板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内容是老杨同志到阎家山检查秋收工作,主要情节是在村公所遇村长下棋、在老秦家吃饭、在打谷场帮忙,塑造了一个优秀农民干部的形象。
B.村长广聚在与老杨同志的交锋中败下阵来,便去找阎恒元求对策,可见阎恒元同样是阎家山旧势力的代表,是老杨同志需要击败的对手。
C.老秦东借西借,费了很大事才做了两三碗汤面条,可见十分贫困,这与前文阎恒元所说的“最穷的家”“两顿糠”之类话形成了内容上的照应。
D.小顺虽是次要人物,但在小说中有很大作用,一是反衬了老杨同志平易近人、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个性,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对于小女孩念顺口溜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杨同志发现阎家山不像模范村,口里便说到“模范”,这引出了小女孩的念诵。
B.老杨觉得这个顺口溜和谐悦耳、顺口易记、新颖别致,于是就请小女孩再念一遍。
C.顺口溜深刻揭示了阎家山贫富分化严重的现状,反映了“小顺”们对现实的不满。
D.老秦打孩子一掌是怕惹祸,这与恒元所说的他见了生人不敢乱说话的特点一致。
【小题3】结合最后一段,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小题4】小说是怎样塑造老杨同志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一块砖,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两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文本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从容而严整,他好像一点力气也没费,事实上可是字斟句酌,没有轻易放过一个字去。是的,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他的亲切微笑,也别忘了他劳心焦思,一字不苟的极其严肃的工作态度。这篇作品不很长,而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毫不相干的事情联缀起来,颇为巧妙。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很多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语言既质朴平实又生动形象,如“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
B.文本一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C.文本一赞美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也暗含对于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现象的批判。
D.文本一采用了多种方法刻画陈秉正的人物形象,既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
【小题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树理的这篇农村题材小说,从农村生活和日常劳作中选材,情节完整,故事性强,结构严谨,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B.老舍认为,这篇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刻画人物形象,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C.老舍认为赵树理的这篇小说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笔力,他的文字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却在平淡中蕴含了作者的匠心巧思。
D.老舍先生认为这篇小说是大题小做,虽然篇幅短小,但构思巧妙,行文紧凑,对自己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
【小题3】请赏析文本一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4】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