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的民间刺绣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已经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它是经过人类文明进步,不断进化与发展而凝聚起来的艺术精髓。在历史的长河中,民间刺绣的图案慢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展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民族特征。

我国的民间刺绣来自社会群众之间,民间刺绣作品上的图案具有非常浓厚的象征意义,表达出不同民族祈福求祥的信息。民间刺绣图案象征符号把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体现出民间艺人在图案构思中自然与直接的纯朴观念与愿望。比如最为常见的“鲤鱼跳龙门”,在作品上活灵活现地展示出鲤鱼在激流中跃起,跳向龙门,表达出前途无量、步步高升的祝福。

民间刺绣图案除了部分文字之外,大多数的图案内容都是我国民间传统中的吉祥物。吉祥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直接的语言表达具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动物作为民间刺绣图案中的象征符号之一,每种动物符号都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比如蝙蝠,作为民间吉祥物的一种,它所表达出的是“蝠”与福、富的谐音,因此,蝙蝠通常象征着福气与富贵,使用蝙蝠这种象征符号通常所表达的是福到吉祥、富贵满堂的寓意。还有很多民间传说与神话中的动物,比如龙。龙在民间是种神圣的灵物,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能力,被视为吉祥之物,龙的传人就是非常有特色的象征符号。人们非常喜欢龙的象征符号,望子成龙寓意为希望子孙能够成为栋梁人才。

在民间刺绣困案中的植物象征符号主要包括花草类与树木类,一种或者多种植物相搭配组合,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寓意的象征符号。人们通过对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观察与了解,熟悉并总结出植物的特点与性情,在观赏的同时,还根据植物的属性或者同音、谐音来表达出吉祥祝福的象征符号。比如梅、兰、竹、菊通常被喻为四君子,这四种植物传递着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的精神。在豫西一带的民间刺绣中,常常能见到绣葫芦的纹样。民间刺绣选用“葫芦”作为刺绣纹饰,重要的原因是“葫芦”与“福禄”二字谐音,取其“福”和“禄”的谐音,使葫芦扩大了吉祥观念的内涵。

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符号还有人物故事,把历史故事或者神话传说作为传递信息的象征符号,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另外还有些建筑图饰,比如楼台亭阁等,与动物、植物搭配形成复合图案,象征着如意、平安、吉祥等美好祝福。

(摘编自赵蕾《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符号阐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民间刺绣历史悠久,经过不断进化和发展,各个地域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固定不变的风格。
B.民间刺绣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体现出劳动人民在图案构思中祈福求祥的朴素愿望。
C.民间刺绣图案既有文字又有吉祥物,在表情达意方面,寓意深厚的吉祥物胜过文字。
D.每种动物符号都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每种动物都是民间刺绣图案中的吉祥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介绍了我国民间刺绣悠久的历史和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接着举例论证,形象地阐释了民间刺绣图案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民族特性。
B.第2段交代了民间刺绣作品上的图案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第3.4.5段分别从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和建筑图饰等方面进行了解说。
C.文章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深入阐述了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意义深厚意蕴,论点明晰,论据翔实。
D.文章在论证时有详有略,详细论述了动物、植物象征符号的内涵,而对于人物故事和建筑装饰这两种象征符号只是简单介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鲤鱼跳龙门”表达出劳动人民对前途命运的深深祝福,劳动人民希望自己或家人能够步步高升,改变命运。
B.“蝠”与福、富谐音,“葫芦”与“福禄”二字谐音,表达的都是吉祥富贵的含义,“蝠”与“葫芦”的内涵完全一致。
C.人们根据动植物的属性来表达出吉祥祝福的内涵,比如鸳鸯象征美满的婚姻、牡丹代表富贵。
D.神话传说也可以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嫦娥奔月》就表达了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
18-19高二下·河北·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②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鉴、互促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③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的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④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于“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

⑤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实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的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⑥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
B.“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合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C.“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实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出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这是本文论证的立足点。
B.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和超越的进程。
C.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肯定了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D.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这一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举例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重申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固执地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
B.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C.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又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D.“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
阅读下面的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不能简单地将散文当“诗”来写

中国是伟大的诗国,也是文章大国,因此自古就有诗文相通的传统。以散文论,它一直离不开诗歌的影响与渗透,因而时时发出诗性智慧的光芒。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多有诗意,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诗,而文末以诗压尾,诗意与文心达到了高妙的契合,其核心点是“淡远”二字。近些年将散文中加入更多诗意成为一种风尚,有的作家做得相当出色,杜怀超的《苍耳》是写植物的,但诗意如灯如光,照亮了整体文章的天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散文与诗歌并不是没有距离的,更不能将二者等量齐观。否则,就会使散文失去本性,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异化了。事实上,散文在不断的获得诗歌助益的同时,也有逐渐被诗歌侵蚀的倾向,致使散文出现情感的失真乃至于虚假。

最典型的例子是杨朔散文中的诗性,他曾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自豪地说;“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找诗的意境。”这条经验常被学界从正面理解杨朔散文的长此和创作秘诀。从诗歌与散文的联姻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从散文与诗歌应保持各自的本性角度看,这样的理论和方法又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将散文当诗写”极容易将诗的夸张、炫情与无节制带进来,从而造成散文情感的矫揉造作与文风的不自然,因为散文的最高境界是平淡,是绚烂之极后的归于平浇。余光中散文也有这方面的不足,由于过多加入“诗意”,致使散文的自然、平淡、超然受到伤害。因此在将诗性加入散文时,重要的是诗性智慧,而不是诗性的夸张;重要的是掌握一个度,而不能简单地将散文当“诗”来写。这是包括散文与诗歌在内的跨文体写作应该格外加以注意的。

在用中国诗性智慧进行散文写作过程中,还要注意区分“散文诗”与“诗的散文”。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所以不少人将鲁迅的《野草》笼统地说成是散文诗。共实“散文诗”是具有散文性质的诗歌,而“诗的散文”是带有诗意的散文。“散文”是分行的诗,“诗的散文”是不分行的散文。只有分清这两个概念,才能避免将“散文”和“诗歌”不加区分混为一谈。散文可以富有诗意,也可以强调诗性和诗化,但要避免不加节制尤其是不要以诗歌代替散文,要让散文充满诗性智慧与散淡的诗意,以避免散文失去本性。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5月15日16版)作者:王兆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诗歌和文章大国,自古便有诗文相通的说法,王勃的《膝王阁序》诗意与文心高妙结合,是诗文结合的典范。
B.近年来很多作家将在散文中加入更多的诗意当做一种风尚,使散文创作受到诗歌的侵蚀而产生情感的失真乃至虚假。
C.著名散文家杨朔的“好的散文就是--首诗”等关于散文创作的心得,其实不是杨朔散文的创作秘诀反而是一种误导。
D.严格的说,鲁迅的《野草》并不是一部散文诗集,因为里面有的文章不能区分出其到底是诗歌还是散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论述中国古代散文与诗欲的理论入手,进而指出散文在得到诗歌的助益的同时也有被侵蚀和异化的倾向。
B.文章第二段以杨朔的散文创作理论入手,指出在诗性加入散文时,要加入的是诗性智慧,要掌握一个适当的“度”。
C.文章第三段指出要想进行散文写作,还应该正确区分“散文诗”和“诗的散文”两个概念,不能把诗歌和散文混为一淡。
D.整篇文章的论述事例丰富、正反结合,又以反例为主,着重批评了以杨朔和余光中为代表的散文创作倾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很多著名的散文作品都获得了诗歌的助益,充满者诗性的智慧,如杜怀超的《苍耳》等。
B.散文与诗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但散文一直有诗歌的影响与渗透,从而散发出诗性的智慧与光芒。
C.余光中和杨朔的散文一样,由于将诗的夸张炫、情与无节制带进散文创作,从而使其作品都失去了散文的本性。
D.“散文诗”是分行的诗,“诗的散文”是不分行的散文,这是“散文诗”和“诗的散文”明显的外部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对天下属性的认定决定了他们对天下的态度。道家及阴阳家认为,世界本然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所以他们的天下体系是一种自然性的审美体系。儒家则认为,要想使人及其栖居的世界成为美好世界,必须诉诸圣王之治和人文教化。换言之,儒家的天下观不是人对世界本然样态的无条件接受,而是来自自然向人文的生成。《周易贲卦》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天文”与“人文”的分野,也是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差异所在。《礼记礼运》讲:“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正是讲儒家的天下建基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审美)再造的特性。

儒家述史模式下的圣王语系体现的是人文再造的过程。在中国传统儒家的述史模式中,人对天下的人文再造,古圣先王具有率先垂范的意义。比如在《易传系辞下》设定的上古圣王谱系中,伏羲氏是人文始祖,他象天法地,制作八卦,将无序的自然图式化。此后,神农氏接照八卦图式制作器具,他的贡献在于将伏羲氏对于天下的观念设计付诸实践,将自然世界改造成人工世界。以此为背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是以着装作为人兽区别的标志,以服饰差异对人类群体进行职业、等级划分。据此可以看到,从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尧、舜,体现出中国社会从自然到人工、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如果我们认同儒家以文明为美的价值观,那么这一进程也必然是向美生成的过程。所谓儒家的天下体系,则必然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按照这一圣王谱系,黄帝、尧、舜之后的接续者是周公,他一方面通过制礼作乐使中国远古人文命脉制度化,另一方面则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礼乐传统。至此,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题,则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儒家崇尚“礼乐”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人文实践。由于有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儒家所讲的天下,不是它“原本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文世界。相关的人文实践,则首先是以中邦、四海、九夷、八蛮规划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是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种种努力。接照儒家的规划,这种努力主要分为四种,即礼、乐、刑、政。但是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优先性。中国社会自西周始,就建立了体系化的礼乐教育制度,一种基于礼乐人文教化的天下格局也就自然形成。到战国时代的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如《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个体心性的诚敬,就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孔子之后,儒家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这种被人道限定的礼乐补天道,从而赋予它更完备的形式。它在内在心性与外在天地之间拉开一个张力空间,使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一个上通下达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内,它一方面化自然为人工,化禽兽为人类,化蛮夷为华夏,化野蛮为文明,体现了可贵的实践品格;另一方面,它强调“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则为礼乐化天下的实现提供了高远的目标,甚至使其成为永远的待完成状态。就此而言,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使相关的人文和审美之思超越了认知,成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

(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原载《新华文摘》2018年第22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天下观强调自然向人文的生成,与道家及阴阳家的自然性的审美体系不同。
B.神农氏将伏羲氏对于天下的观念设计付诸实践,体现出中国社会从自然到人工、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
C.儒家的人文实践以其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为先导,首先是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要求圣王和士人做出种种努力。
D.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这种个体心性的诚敬,成为士人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儒家与道家、阴阳家的天下观的差异比较,进而提出观点。
B.文章以《易传》设定的上古圣王谱系为例,说明了伏羲、黄帝等古圣先王在儒家“人对天下的人文再造”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C.在论证儒家“礼乐”之美影响其人文实践的过程中,作者运用引言和类比论证的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论证严密,分析说理既层层深入,又呈现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及阴阳家认为本然的自然性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但他们也未否定儒家“由自然向人文”的天下观。
B.通过周公对礼乐传统的努力之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终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C.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
D.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彰显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通过人为努力,礼乐化天下的最终目标必将实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