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碧落堂文天祥

大厦新成燕雀欢,与君聊此共清闲。

地居一郡楼台上,人在半空烟雨间。

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

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


[注]①碧落堂:楼阁名,在瑞州(今江西高安)碧落山上。1260年,该楼毁于元兵焚郡。三年后,年仅29岁的文天祥受命镇守瑞州,修缮此楼。②君:这里指文天祥的朋友、同僚。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写诗人与朋友、同僚登临修复后的碧落堂,共享清闲时光的情状。
B.颔联上句直接描摹碧落堂所处地势之险,下句侧面写出碧落堂建修之奇。
C.颈联中“尽还”二字暗写出了诗人修复碧落堂时的艰辛付出与坚定信念。
D.尾联中“秋风紧”几字,语意双关,既扣合时令特点,又关联时局世势。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0·四川·一模
知识点:文天祥(1236-1283)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过无锡

文天祥

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逢鼻欲辛。

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注]①德祐二年,北兵困临安,谢太后使天祥如元军请和,被扣留,押往大都,途经无锡时,无锡百姓不顾元军阻挠为其送行,哭声感天动地,文天祥感动而吟此诗明志。②金山:即京口,今镇江,二十年前文天祥从京口经无锡赴临安(杭州)殿试,高中状元。③程婴赵事:指春秋时晋国大夫赵盾门客程婴、公孙杵臼为救赵氏孤儿而牺牲自己的故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无锡的自然风光,山峦起伏,细雨蒙蒙,水波荡漾,草木茂盛,一派春光融融的景色,目的是以乐景衬哀情。
B.颔联今昔对比,将自己二十年前参加殿试的情形与如今作为阶下囚的景况进行对比,突出一种物是人非、恍若隔世之感。
C.颈联写到“英雄未死心先碎”,让人联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情景,而痛楚却更加深沉,令人动容。
D.整首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语言质朴真挚,极富画面感,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再过无锡时复杂的情感。
【小题2】尾联诗人“一回惆怅一沾巾”的原因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题目。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歌。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注】①代王夫人作: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途中,在驿壁上题词《满江红》,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途中偶见此词,不满结尾三句“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夫人口气代作一首。②姚黄:牡丹中名贵品种。③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玉环,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霖铃》曲。④铜驼恨:晋朝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以此象征亡国。⑤天家:此处指帝王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首几句,借昭君远嫁寓指王夫人等后妃被掳掠离宫,驱行北上的凄凉处境。
B.“听行宫”三句用典抒怀,表达了王夫人愿为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玉碎的心情。
C.上阕紧扣“最苦”二字反复陈述南宋覆灭的悲痛心情,笔调沉重,抒写集中。
D.“昭阳”“铜雀”代指宫殿。落日夕映昭阳殿,秋月临照铜雀台,故国之思弥深。
【小题2】王夫人原词中“问姮娥”三句传达了她置身事外,幸免苟活的愿望,请结合这一内容,分析文天祥“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三句表达的情感态度。
【小题3】这首词的写景与《沁园春·长沙》的写景有什么不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