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4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①。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②,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③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差:同“瘥”病愈。②头风:头痛病。③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B.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C.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D.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不爱做官。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好几种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医也流露出后悔之情。
B.华佗医术高明。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来麻醉,然后手术,病人没有多大痛苦病就看好了。
C.华佗善用方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却不为他医治,后又走掉,还留下一封信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全好了。
D.华佗医者仁心。他被抓进监狱,遭受拷打,还把他的医书交给狱吏,以便留存于世,作救人之用。狱吏虽然害怕犯法,但最后还是接受了。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小题4】阅读文本第二段,你从哪两件事可以看出华佗医术高明?
20-21高一上·江苏南通·期中
知识点:陈寿(233-297)《三国志》文言文翻译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夏四月,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使杨故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以河北事。

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建安十四年十二月)丞相掾和洽言于操曰:“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今朝廷之议,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操善之。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①《论语》所载孔子之言。意思是孟公绰做赵、魏等有权势的家族的长官才能有余,但不可以作为滕、薛等小国的大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
B.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
C.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
D.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武皇帝”是曹操死后人们对他的称呼,“太祖”是谥号,“武皇帝”是庙号。
B.“属以河北事”中“属”是嘱托、托付的意思,与“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
C.“孝廉”是汉代选官的科目之一,“孝”指善事父母之人,“廉”指清洁廉明之士。
D.“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也可为古代王侯的自称;文中属后者,译为“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轻时侠气自任、不修正业,但是桥玄对他另眼相看,认为天下将要大乱,只有像曹操这样的人才,才能安定天下。
B.张邈劫持了毕谌的亲人,毕谌被逼无奈,只好挥泪跟曹操辞别。后吕布兵败,毕谌被活捉,曹操任命他担任鲁国国相。
C.曹操赏识魏种的品行,对其信任有加,认为魏种不会背叛他,结果却事与愿违;曹操虽然为此动怒,但依然任用了魏种。
D.丞相掾和洽主张,施行教化应秉持中庸之道,如此方能长久,若一概而论,必然会导致疲惫困顿。曹操对此十分认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小题5】《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反映的曹操纳才的胸怀和气度,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策字伯符,与周瑜相友,江、淮间人咸向之。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兴平元年,从袁术,术甚之,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策骑士有罪,逃入术营。策指使人就斩之,讫,诣术谢。术曰:“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由是军中益畏惮之。

术初许策为九江太守,而更用陈纪。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为太守,策益失望。先是,刘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寿春,术据之。时吴景尚在丹杨,繇至,迫逐之。景退舍历阳。策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策性阔达,善用人,士民莫不尽心,乐致死。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吴人严白虎等各万余人,处处屯聚。吴景欲先击破虎等,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据会稽,屠东冶,破虎等。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

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礼辟策弟权。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未发,会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足以观成败。公等善吾弟!”呼权佩印绶,谓曰:“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年二十六。

(取材于《三国志·吴书一》)

【注】①斛,古代量具名,当时十斗为一斛。②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此处指建安二年二月,袁术在寿春称帝。③辟,征召,任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术甚                                   奇:引以为奇,器重。
B.至历阳,众五六千                  比:及,等到。
C.策单骑出,与客遇                  卒:最终。
D.公等善吾弟                            相:辅佐,帮助。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更用陈纪                      寿春,术据之
B.说术                              破虎等
C.士民莫不尽心,乐致死       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
D.呼权佩印绶                       举贤任能,保江东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假如我袁术有像孙策这样的儿子,就算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
B.景退舍历阳
吴景败退下来,驻扎在历阳这个地方。
C.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
刘繇抛弃军队悄悄逃跑,各郡太守都争相把城邑捐献给孙策。
D.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
许贡的小儿子和门客逃到江边躲藏起来。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孙策派人到袁术的军营中杀死了逃匿的骑兵,但是袁术并没有公开责怪他。
B.袁术先后两次食言,孙策大失所望,便借出兵历阳的机会与袁术公开决裂。
C.攻破严白虎后,孙策趁势重新安排地方事务,借此取得了主政江东的优势。
D.孙策被任命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也有利于曹操实现对各派势力的牵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平元年,董卓乱起,四海播荡。田畴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谓其父老曰:“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愿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皆曰:“善。”同佥推畴。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二十余条,法重者至死。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畴皆拒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畴戒其门下趣治严。时方夏水雨,泞滞不通,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军还,而署大木表于水侧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于身自临阵,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畴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

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终不受。太祖犹欲侯之。畴素与夏侯惇善,太祖语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从君所言,无告吾意也。”惇就畴宿,如太祖所戒。畴揣知其指,不复发言。惇具答太祖。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年四十六卒。子又早死。文帝践阼,高畴德义,赐畴从孙续关内侯,以奉其嗣。

(选自《三国志·田畴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愿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
B.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愿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
C.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愿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
D.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愿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族,亦称家族。族,指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宗族的主线即以一成年男性为中心,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
B.“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和“约为婚姻”(《鸿门宴》)中的“婚姻”含义相同。
C.践阼,走上阼阶主位,这里指皇帝即位、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
D.爵,即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以后各封建王朝也都有爵称和爵位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在徐无山居住期间,接受了百姓的推举,管理地方事务,制定有关杀伤、犯盗、诤讼的法令制度和婚姻嫁娶的礼仪。
B.太祖与单于交战,大获成功后论功行赏,封田畴为亭侯。田畴坚决推辞,太祖认为他的做法过于绝对,不允许他这样做。
C.袁尚被杀后,其首级送到太祖处。太祖下令三军不准为袁尚吊丧。田畴因感恩曾经受到袁尚的征召,就前往吊祭,太祖也没有责问。
D.太祖征讨荆州后,认为田畴功劳很大,先用以前的爵位封赏田畴,后请田畴的朋友夏侯惇出面,劝说他接受封赏,田畴都拒绝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2)太祖语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从君所言,无告吾意也。”
【小题5】陶渊明曾为田畴写下“但闻田子春(即田畴),节义为世雄”的诗句,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他这样评价田畴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