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14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成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索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阌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敌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
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C.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
D.文天祥守节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20-21高三上·河北张家口·期中
知识点:《宋史》文言文断句概括中心意思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B.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C.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D.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从小就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比如幼年时便不贪玩耍,在父亲的葬礼上也表现出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时这种做法受到人们的指责,最终却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邵青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并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对李光的做法还是非常感激的。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野心,并为此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昭,字潜夫。明宗践祚,优诏褒美,迁都官员外郎。时皇子竟尚奢侈,昭疏谏曰:“帝王之子,长于深宫,安于逸乐,纷华之玩,丝竹之音,日接于耳目,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傥非天资英敏,识本清明,以此荡心,焉能无惑。苟不豫为教道,何以置之盘牙?臣请诸皇子各置师傅,陛下令皇子屈身师事之,讲论道德。使一日之中,止记一事,一岁之内,所记渐多。每月终,令师傅具录闻奏,或皇子上谒之时,陛下更令侍臣面问,十中得五,为益良多,博识安危之理,深知成败之由。臣又闻古之人君,即位而封太子、拜诸王,究其所由,盖有深旨。使庶不乱嫡,疏不间亲,礼秩有常,邪慝不作。臣请诸皇子于恩泽赐与之间,婚姻省侍之际,依嫡庶而为礼秩,据亲疏而定节文,示以等威,绝其缴幸,保宗之道,莫大于斯。”明宗览疏而不用。

长兴二年,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明宗方务听纳,昭复上疏曰:“臣闻‘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者,先儒之丕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者,前经之至戒。究观列辟,莫不以骄矜怠惰,有亏盛德。恭惟太宗贞观之初,玄宗开元之际,焦劳庶政,以致太平。及国富兵消,年高志逸,乃忽守约之道,或贻执简之讥陛下以慈俭化天下以礼法检臣邻绌奸邪之党延正直之论务遵纯俭以节浮费信赏必罚至公无私。其创业垂统之基,如贞观、开元之始,然陛下有始有终,无荒无怠。”明宗览之称善。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以慈俭化天下/以礼法检臣邻/绌奸邪之党/延正直之论/务遵纯俭/以节浮费/信赏必罚/至公无私
B.陛下以慈俭化天下以礼/法检臣邻/绌奸邪之党/延正直之论务/遵纯俭/以节浮费/信赏必罚/至公无私
C.陛下以慈俭化天下/以礼法检臣邻/绌奸邪之党/延正直之论务/遵纯俭以节/浮费信赏必罚/至公无私
D.陛下以慈俭化天下以礼/法检臣邻/绌奸邪之党/延正直之论/务遵纯俭/以节浮费信赏必罚/至公无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这样的用语现象有很多,例如:践祚、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等等。
B.上谒:谓通名进见尊长。《新唐书·房玄龄传》:“太宗以敦煌公徇渭北,策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即此意。
C.婚姻:嫁娶,亲家。《鸿门宴》中刘项“约为婚姻”即结为儿女亲家,文中也是此意。
D.常平仓: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设置的粮仓,即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粮食以稳定粮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认为皇子们沉溺于声色器物会变得骄纵,如果不预先教导,将无法应对未来的混乱局面。
B.张昭请皇上为皇子们安排老师,并令皇子们降低身份并以礼侍师,向老师学习伦理道德。
C.张昭提出教育皇子、劝勉农耕和设置常平仓等建议,明宗表示认可并一一采纳了。
D.张昭借儒家经典、历代君王的教训和太宗与玄宗的示范,劝谏明宗居安思危,忧劳兴邦。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傥非天资英敏,识本清明,以此荡心,焉能无惑。
(2)及国富兵消,年高志逸,乃忽守约之道,或贻执简之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周显德二年,宰相李穀征淮南,暗为记室。世宗览军中章奏,爱其辞理明白,已知为昉所作,及见《相国寺文英院集》,益善昉诗而称赏之曰:吾久知有此人矣。恭帝嗣位,赐金紫

宋初,加中书舍人。开宝三年,知贡举。五年,复知贡举。昉之知贡举也,其乡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明年五月,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时赵普为点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好接宾客,江南平,士大夫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必朔望必诣昉。或谓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数诣之?佖曰:我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上由此益重昉。

昉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

至道二年,昉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吏掖之以出,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

(《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李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B.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C.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D.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紫,即金印紫绶,唐宋以后指金鱼袋配饰及紫衣官服,文中借指高官显爵。
B.“雅厚张洎而薄张佖”与“邻之厚君之薄也”两句中“厚”字含义不同。
C.朔望:中国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朔日”指阴历每月初一,“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晦日”指阴历每月三十。
D.“此吾所以重之也”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两句中“所以”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有关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昉本来是后汉官员,后来由于宰相冯道的推荐,得以和吕端一同在弘文馆当值,做一些修撰的工作。
B.李昉擅长文辞,他撰写的奏章文辞事理明白,深受周世宗喜爱,又因《相国寺文英院集》中的诗再受称赞。
C.李昉为官小心谨慎,不肯轻易说人坏话,也不愿自作主张,因此碌碌无为,后来因摔倒而去世。
D.李昉在担任中书时,对那个即使才干可取,但前来求官的人严词拒绝,自己绝不会提拔任用官员,而是让皇上定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
(2)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