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军至南郑【注】,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南郑:地名,今陕西省汉中市。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国都在南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含义及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为食:准备B.而不斩:释放
C.不及以:听说D.王素无礼:傲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韩信早年挨饿时得到漂母的帮助,说一定要重重地报答她,漂母很生气。
B.韩信投奔项梁后,希望得到重用,多次向其出谋划策,但都未被采纳。
C.韩信投奔汉王后,仍得不到重用,所以在刘邦到达南郑时,也随诸将逃跑了。
D.韩信深为萧何赏识,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终于得到了刘邦的重用。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2)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20-21高一上·山西长治·期中
知识点:《史记》文言文断句文言实词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有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大尉,亲贵用事,蚡言安国于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建元六年,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上许和亲。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信之。聂翁壹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诈示单于使者。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从代郡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欺!”乃引兵还。王恢度往击辎重,必与单于精兵战,则以便宜罢兵。皆无功。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后稍斥疏,下迁,而新幸壮将军卫青有功,益贵。安国既疏远,默默也。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意忽忽不乐。数月,病呕血死。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B.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C.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D.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秦汉时活动于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很大威胁。
B.“马邑豪聂翁壹因王恢言”与《苏武传》中“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的“因”用法不同。
C.长吏,地位较高官吏的统称。秦汉一般指秩六百石以上官吏,县丞禄秩虽低,亦可称长吏。
D.便宜,指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还可以指便宜行事之权。文中指的是前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受武安侯引荐,又得天子器重。他替和王恢共同领兵前往越地平乱,但因越人已杀死国王并向汉投降,汉军就收兵了
B.匈奴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商议,王恢与韩安国主张相同,认为和亲事半功倍,群臣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回意和亲。
C.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与请将定制了伏击单于的计划,结果汉军被武州尉史出卖,单于没有中计,使汉军无功而返。
D.韩安国为国效力,替多次领兵出征,但后来不被重用。年青将军卫青既军功在身,又颇受重,二者的人生际遇形成了对比,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聂翁壹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诈示单于使者。
(2)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欺!”乃引兵还。
【小题5】韩安国临终前“忽忽不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嘳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文本二:

晏平仲婴者,菜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B.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C.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D.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即齐庄公。公,爵位名,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一等。
B.“弑庄公”意为杀死庄公,“弑”在古代专指臣杀君,下杀上。
C.袒免,即露出左臂,脱去帽子用白布缠头,是古代一种较轻的丧礼。
D.“进思尽忠”的“进”与《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的“进”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他的爵位和封邑。
B.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干净后,先叹后笑,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
C.晏子认为君臣都要为国家服务,如果君主不是为国家利益而死,而是为个人利益而死,那么作为臣子就没有义务为君主殉死。
D.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却不怕冒犯崔杼,他坐在地上,将头靠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以此表达了对齐庄公的哀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2)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小题5】司马迁感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司马迁为什么如此仰慕晏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大夫曰: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

文学曰: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俗薄则背义而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老子曰:贫国若有余。’非多财也,嗜欲众而民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民欲,实菽粟货财。市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

大夫曰:管子云: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致远穷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铁官以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也。

(节选自汉代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小题1】材料一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横线上填写答案。
市A商B不通无用之物C工D不作无用之器E故F商所以通郁滞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赡:供给,和《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不赡”的“赡”两者含义不同。
B.原:事物根本,和《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含义不同。
C.轻重九府:轻重指钱币,九府指掌管财政的九个官署。文中用来泛指各级财政府库。
D.均输:是指汉朝实行的一项由均输令、丞相统一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措施。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引用《周易》和《管子》中的名言来说明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法的必要性。
B.文学认为百姓忙于奔走、往来于道路上和集市中,会使人欲望增多,风俗鄙薄。
C.大夫引用管仲的话驳斥文学废除均输法的主张,体现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追求。
D.姜太公鼓励妇女从事女红,发展商业贸易,管仲沿袭,九合诸侯,齐称霸天下。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民欲,实菽粟货财。
(2)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十二章》
【小题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大夫和文学各自支持和反对均输法的理由,同时阐释各自立场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