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5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节)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B.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C.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D.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和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小题3】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小题4】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
20-21高一上·江苏扬州·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学者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有学者认为生活美学的提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的中国美学,从对西方超功利美学的引进开始、到美学大讨论中对人的实践的讨论、再到生活美学的兴起,这一美学史的发展表明美学在不断向具体的、活着的、小写的人落实和生成。从美学史角度对生活美学的这个历史定位,笔者基本赞成,那么,生活美学为何在新世纪得以全面出场呢?

时代境遇: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

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就是好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现实基础,美的生活则为好的生活的升华。好的生活无疑就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

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来升华有质量的生活,并对人民大众进行生活美育的普及。生活美育则是生活美学的逻辑推演,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如今,越来越多的从事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复兴、工艺民艺、非遗保护、游戏动漫、社区规划等领域工作的人士,都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

实际上,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是理论的,后者之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这就是美学上的知行合一。

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也是一种生活美学。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这是由于,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有趣的是,东方美学这个词却不是东方人提出的,法国历史学家雷纳·格鲁塞在1948年《从希腊到中国》中最早用过,而后才有东方对自身美学传统的自觉意识。但实际上,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它们皆为一种倡导生活化的生活美学

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的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

生活美学:审美与生活不即不离

审美与生活的不即不离,就是一种既不接近亦不疏远的关联。中国生活美学,就是强调审美与生活之间如此的关联,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在汉语的语境里面,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地,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所说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当中的生活,正是此义。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鸢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中国人其实早就参透了生活的价值,由古至今都生活在同一个现世的生活世界当中,而不执于此岸与彼岸之分殊,这就是中国人的大智慧。

人们不仅过日子,而且还在经验着他们的生活,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始终不离于感性的。列维纳斯还说过,所有的享受都是生存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也是一种感性存在。美学这个词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但在中国,却将学之维度拓展开来,从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

由古至今的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级当中来发现生活之美,去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生活过成了享有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美学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得以生长,它本然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在这个意义上,生活美学(抑或东方生活美学)不囿于西方的感性之学,而更是感性之智,美学恰恰关乎幸福的追求,并致力于让人们的生活过得美好。生活美学恰是一种研究幸福之学,也是一种实现幸福之道!

既然中国古典美学从本源上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在这个根基之上,中国美学可以为当今的全球美学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我们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也需以中国古典美学为根基,形成一种古与今的视界融合

生活美学中蕴含着华夏传统的生命意识、生活观念和人生追求脉络:一方面本然呈现出摇曳生姿的古典生活现场之美,另一方面又指向了其来路、走向和转化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者,一方面积极地参与到与国际美学界的最新交流当中,另一方面又回到本土去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资源。

中国古典生活美学涵摄了自然化(性)、情感化(情)和文化化(文)三个基本的维度,这就非常全面地覆盖了从生理的、情感的到文化的诸种生活,其基本问题意识便是探讨如何实现审美化的生活,由此生成一种忧乐圆融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美学就不再是聚焦艺术的小美学,而是融入生活的大美学

中国既是礼仪之邦,也是美善之国。生活美学也必然在承继礼乐相济的华夏悠久传统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刘悦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美学史角度而言生活美学的提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对生活美学的准确历史定位。
B.越来越多的人、行业积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时代潮流,于是生活美学美育观念的普及有了实现的可能。
C.追求“美好生活”之“道”是践行的、“审美生活”之学是理论的,惟有二者合一才是美学上的知行合一。
D.我们并非不具备关于审美生活的理论意识,而是我们自美的根源之初,生活就作为内核连纵着东方美学。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味抓美化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而不顾及百姓实际打造最美乡村,这种美是没有品质的,好的生活才是美的现实基础。
B.根据《左传》记载,当时外交活动中常以《诗经》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外交辞令,这就是“知悟”的人生智慧和 “践行”的现世传统的现实体现。
C.柏拉图断言“缺少音乐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由此可见西方的美学理论根源上也是“生活美学”,其对美的态度也植根于如何培养美善兼备的城邦战士。
D.孔子对“君子”当“文质彬彬”的阐释,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所以如此,大概和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的亲密关系密切关联。
【小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支撑横线部分观点的一项是(     
A.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形同水火墨家的世态人心之论,不遗余力于节欲禁乐,那些关乎乐的追求在他们看来是对人的误导。
B.借助含蓄性和隐喻性的诗歌在生活中表情达意,是和中国文人历来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审美心理相与为一的。
C.有学者认为“兴”作为一种诗歌创作的修辞手法,由于其本身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所以也确有唤起人的情思意趣的妙用。
D.《诗经》中“群”的职能,在创造和睦融洽的气氛和交流切磋的契机中,旨在唤起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与改善人际关系。
【小题4】请你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东方美学”的概念和特征,说一说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
【小题5】作者在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角度和方法论证的,请结合文本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戏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观点。一般把汉代方士设帐弄影招魂,视为影戏的肇始,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招魂就是一例。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是影戏的滥觞期。当时影戏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度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宋代都城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戏之类的表演。

宋代影戏相当繁荣,表现在出现了专门制作镂刻影人的艺人。宋《武林旧事》有“小径纪”一项,记载有“镞影人”即刻镂影人的行业。“武林”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别称,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因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当时影戏还有不同的种类,《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章说“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滑稽影)”;《都城纪胜》“杂手艺”条说“有‘手影戏’一种”;《武林旧事》“元夕”条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在南曲曲谱中有“大影戏”曲调一种。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之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影戏也被传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又辗转传入土耳其、希腊等国家,至今希腊和土耳其称影戏为“中国皮影”。

明代影戏在民间广泛流传,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也受到文人欣赏。《剪灯新语》作者瞿佑有《影戏》诗一首,诗中描写影戏的情景,结句说“线索重看傀儡喜”,由此可知明代有称影人为傀儡的习惯,正如近代有人称“皮影”为“平面傀儡”一样。

经过明代二百多年的发展,至清代,中国皮影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时期,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熟和繁荣局面。

其一,流传全国,形成了七大影系,北到黑龙江,南至广东、海南,西至青海、甘肃,几乎是遍布城乡,处处皆有影戏,而且酬神祭社、节庆娱乐,具有多种功能。

其二,镂刻技艺高超,影偶造型精巧,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种,为世人喜好,不少国家的博物馆中收藏有清代皮影人物。

其三,形成了悦耳动听的各种影戏唱腔,有的成为独立的戏曲曲种。

其四,剧目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中国影戏发展至清代,积累了大量的剧目,而且差不多都有写定的本子,海内外一些博物馆和大学图书馆有一定收藏,大部分在民间收藏,是一份具有独特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化人类学资料。

(摘编自《中国皮影艺术的起源与史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弄影招魂,一般被视为中国影戏的正式开端。
B.宋代的影戏制作材料的选用讲究,大致经历了由素纸到彩色装皮的演变。
C.北宋出现镞影人之类专门制作镂刻影人的艺人,可见当时影戏已十分繁荣。
D.皮影在清代空前繁盛,尤其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又重现了汉代的繁荣局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明代影戏受到文人的欣赏,并以瞿佑的《影戏》一诗予以佐证。
B.文章从流传、工艺、唱腔和剧目等多角度,阐述了清代皮影的空前繁荣。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有力地阐述了中国皮影戏的发展概况。
D.文章论述中国皮影戏的起源和发展,是按时代发展的先后顺序逐步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晚唐时期或五代时期俗讲僧用影人为死者超度亡灵,这种“影戏”服务于佛法。
B.希腊称影戏为“中国皮影”,那是因为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将影戏直接传播到那里。
C.清代的皮影镂刻技艺高超,影偶造型精巧,不少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有清代皮影人物。
D.发展到清代,中国影戏已积累了大量剧目,几乎都有写定的本子,而且民间的收藏也颇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前进。

行程是艰难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小题1】结合文意解释第1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的含义。
【小题2】本文作者认为“历史昂然前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题3】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中所说的“清谈者、酣睡者、摇头者、叹气者、彷徨者、哭泣者”的共同点(不超过25个字)。
【小题4】从内容上看,第3段与前两段有什么联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