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年三十五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倘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鬻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特指春秋时有贤才的大夫百里奚。《史记·秦本纪》:“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羖:公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三十五/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年三十五/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年三十五/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年三十五/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是古代官职名或者爵位名,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后来成为悬壶行医者的称呼。
B.丰镐位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是西周王朝的国都,作为西周的首都沿用了近三百年。
C.大司寇是在春秋时期宋、鲁等国设置的官职,鲁国的大司寇掌狱讼、刑罚,兼理国政。
D.摄的意思是代理、兼职。长官兼理部属职责,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均可称为“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博学好礼,年轻时就很有影响。鲁国的大夫孟釐子认为孔子以后一定会才德显达,临死时就嘱咐他的儿子一定要去跟从孔子求学。
B.孔子志向远大,很想恢复周朝礼制。公山不狃反叛季氏时派人来召,孔子很想应召前去像文王、武王一样,在东方建立一个典礼完备的周。
C.孔子才胆过人,参政短期政绩卓异。他杀了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给,参政三月,百姓就遵守礼法,出现了道不拾遗,宾至如归的大治景象。
D.孔子幽默风趣,不怕别人嘲笑自己。他听了郑人描述他的样貌,笑着说,样貌虽然描述不像,但说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对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
(2)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小题5】孔子欲接受公山不狃的征召时,子路为什么阻止?阻止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20-21高二上·山东临沂·期中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史记》分析信息,归纳要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二岁,大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广自请,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问失道状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薄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问失道状/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B.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问失道状/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射/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C.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问失道状/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D.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问失道状/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太尉:曾是国家最高军事长官,秦朝时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三公”之首。
B.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结发:可指结婚,也可指原配妻子,还指男子到了十五岁开始束发,文中指年少之时。
D.刀笔:古时读书人常随身带着刀和笔,借指文牍。后来称负责文案的官员为“刀笔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善于骑射。文帝时,匈奴人大举入侵,他参军因斩杀敌人首级多,被任命为中郎;后随从文帝出行,多有功助。
B.李广为官清廉。他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
C.李广体贴士卒。他与士兵同甘共苦,遇到缺粮断水时,先让士兵喝水、吃饭,对士兵宽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
D.李广出战无功。大将军卫青认为他年老,让他走东路截住单于,但他没有辞别就自行追击,迷失道路,被卫青责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2)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货殖列传(节选)

[西汉]司马迁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务,挽近世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珠瑶、珠现、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游袭、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回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绿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原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当素:指牲畜的肉。③吵:同“妙”。④虞:古代掌管山泽鸟兽的官吏,此处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绝:三宝,指食、事、财。绝,不流通。⑥太公望:指姜太公吕望。⑦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⑧轻重九府:掌管财政的九个官署,即大府、王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轻重,指钱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近世民耳目               涂:堵塞
B.耳目欲声色之好            极:穷尽
C.于是太公其女功            劝:劝告
D.虞不出则财               匮:缺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用此             且君尝晋君赐矣
B.使俗渐民久矣       欲人无惑也难矣
C.虽户说砂论          不赂者赂者丧
D.富列国之君          善假物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赞成《老子》认为的最清平的政治状态,务必按照“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方式去生活。
B.司马迁主张应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商人积极进行生产与交换,国家不必强行干涉,不要与民争利。
C.文中举姜太公吕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要有灵活的经济头脑,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
D.文章叙事自然流畅,文中说理鞭辟入里,由社会经济背景入手,结合史例,阐述了经济思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渊 深 而 鱼 生 之 山 深 而 兽 往 之 人 富 而 仁 义 附 焉 富 者 得 势 益 彰 失 势 则 客 无 所 之 以 而 不 乐 夷 狄 益 甚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2)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

①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次行:秩序。②庳:低、矮。③捆:门槛。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秋冬则劝民山采                       (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3)市令曰:“三月顷。”             (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政缓禁止B.庄王以为币轻
C.如此几何顷乎D.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小题4】第④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的性格特征。
【小题5】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