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漂流异邦的古代中国人

如果不把商亡后箕子东奔朝鲜的传说以及对“徐福东渡”结局的猜测算在内,今天可以确切地指出最早漂流到今中国境外的我们的先人,就应当是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秦人”了。据《史记·大宛传》,当西汉军队围攻大宛的国都时,这些“秦人”在断绝了水源的围城之中帮助守军“穿井”。从司马迁在另一处提到为大宛等国“铸钱、器”的“汉使、亡卒降”来看,所谓“秦人”,很可能也是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大宛的西汉军人。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李陵。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人被掳掠、或者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从事农业生产的。后者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早的人群,因为在那里他们受到的盘剥较轻。两汉时因国内政治斗争的失败而出奔匈奴者亦时见于记载。自东汉末年以来,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流亡者远走高飞的一方天地。

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呈现某种新格局。由于隋唐政权对突厥和中亚国家持续的军事活动,大批士卒流失在西域固属难免。禁止汉族居民出家为僧的法令废弛后,汉族僧团的大规模膨胀导致西行求法或东渡弘法的高僧大德人数激增。除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商贾之家,通过海路移居东南亚的“唐人”,由唐经宋而入元,也代不乏人。到了元朝,中国移民在南洋群岛已经相当多了。

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向外移民,从晚明的1560年代起逐渐形成一个高潮。明政府在这时开放海禁,使私人出海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同时,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7世纪前后,吕宋马尼拉的华人已有两三万人。清前期为孤立东南抗清力量,重新实行海禁,并对出国归来的人处以死刑,但其收效仍与明末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略同。鸦片战争前,东南亚的华人总数高达一百万。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范围更扩大到北美。大批中国人被当作“苦力”运送到美国,在西海岸为洋人开矿修路。

明清两朝政府长期抱持敌视海外华人的立场,把他们当作化外“弃民”,视之为“无赖之徒”。海外华人在羁留地区遭遇暴虐或不公正待遇,“天朝”往往置若周闻。直到清末,这样的政策才获得基本的调整。“华侨”的概念于是进入中国的政治文化。从光绪十九年(1893)“除华侨海禁”,到此后在各地设立领事馆,清政府终于对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渐有意识。但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狂澜冲击之下,“满洲”政权的合法性已经无可挽救,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的一种重要力量。

(摘编自姚大力《读史的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现有史料来看,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国的“秦人”,可视作迄今为止能够确切地指出的最早漂流到异邦的中国人。
B.《史记》中两处记载的“秦人”,实际上很可能是西汉军人,他们战败后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了大宛,从事穿井,铸造钱、器等工作。
C.华北汉地社会中被掳掠或逃亡到匈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漂流异邦的最早的人群。
D.两汉时期,有些中国人在国内政治斗争失败后逃往匈奴,从东汉末年以来,日本也逐渐成为了这些政治斗争失败者的流亡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隋唐时期,朝廷持续不断地对突厥和中亚国家用兵,边境的战事不可避免地导致这一时期大批士卒流亡到西域。
B.与两汉时期因战争和政治因素而移居国外不同的是,隋唐时期僧人、商人加入到移民行列,移居地域也更加广泛。
C.从唐代开始,有些中国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移居到东南亚,到元代时,居住在南洋群岛的中国移民已经相当多了。
D.1560年代,明政府开放海禁,使得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大量向海外移民,从这时起,逐渐掀起一个向海外移民的高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海禁政策在明清两代数度兴废,但客观上都对移民潮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清朝政府对移居海外的华人持敌视立场,将海外华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使他们成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力量。
C.中国人向北美移民始于19世纪下半叶,大批中国人作为苦力在美国西海岸开矿修路,为美国的崛起作出了贡献。
D.清初的海禁政策直到光绪十九年才被废止。同时清政府也改变了敌视华侨的立场,逐渐意识到要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
20-21高二上·山西朔州·期中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玄虑。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     ),或(     ),或(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题1】下列对第一段中所用的比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B.“烟枪和烟灯”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C.“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喻吸收精华应有利于“大众化”。
D.“姨太太”喻文化遗产中腐败的东西。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     )内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A.存放     使用     毁灭B.使用     毁灭     存放
C.使用     存放     毁灭D.假灭     存放     使用
【小题3】对选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讲了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占有、挑选的。
B.第一段讲了拿来主义者是如何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
C.第二段强调了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D.第二段强调了新人的产生对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至关重要。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大扫除的记载。《礼记》《治家格言》《周书秘奥造册经》中均强调了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熏烟蒸洗也是我国古代传统防疫方法。《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根据出土的竹简我们可以看到,秦时期,凡入城,其车乘和马具都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描述了殷商时代以火燎、烟熏方法来杀虫、防疫的情景。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香丸一枚“以辟疫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治疗方法,熏香便是其中一种防抗和辅助疗法。

空气消毒药方的出现在晋代。葛洪认为,通过熏烧药物的方式,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其后,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防疫方法。明代李时珍常使用蒸汽消毒法。这个方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佩藏口罩能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用丝巾遮盖口鼻。3至8世纪时流行一种出行帽子,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到了隋唐时主要为妇女使用。唐代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妇人出行开始使用帷帽。帷帽具有短小、轻便的特点,长仅至颈部,面部也能稍微显露,帷帽的帽裙由纱网制成,也具有透视的功能。它们的功能是遮阳蔽沙,也具有一定的卫生防护效果。宋代宋慈《洗冤集录》记载: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子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这是讲验尸官验尸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与现代医用口罩防护观念相同。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910年至1911年,我国东北大鼠疫中,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坚持认为这场鼠疫不是腺鼠疫,而是肺鼠疫,可通过呼吸传染,人际传播是主要渠道。所以他大规模开展了隔离防疫,并且强制要求佩戴口罩。他用两层纱布包裹着一块长方形吸水棉而制成了“伍氏口罩”,防疫效果明显。

( 节选自陈昀《文物见证抗疫史》,有删改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熏烟蒸洗防疫法最早出现在西周,《周礼·秋官》记载用药草烧熏驱蛊防病做法。
B.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最多的时期,《博物志》就特别讲到汉武帝时期的长安大疫。
C.唐代的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蒸汽消毒法,明代李时珍经常用空气消毒法预防疫病。
D.葛洪认为熏烧药物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熏烟蒸洗法、空气消毒法等陈述,其意在说明中国古代的防疫方法多种多样。
B.本文论述中国古代防疫大量引用历史文献,论证结构呈现鲜明的并列式特点。
C.只要人们佩藏口罩,就能够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D.伍连德针对我国东北大鼠疫积极开展了隔离防疫并要求佩戴口罩,效果明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历史上防疫成功,是因为佩戴口罩,掌握了空气消毒法与蒸汽消毒法。
B.古代书籍强调保持居室清洁卫生习惯,因为屋宇干净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C.武则天时妇女开始用的帷帽,有遮阳蔽沙功能,也有一定的卫生防护效果。
D.蒸汽消毒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的记载乃依据。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1,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对于懂得书法艺术的人来说,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优秀的绘画。书法艺术魅力巨大,书法史上诸如墨池笔冢的故事,早已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

(取材于刘纲纪《书法是一种艺术》)


注释:【1】分,即“八分”,书法字体的一种。正,“正书”“正楷”的简称。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
B.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
C.书法家可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形体,抒发特定的情感。
D.与书法艺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相对更为形象。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是(3分)
A.汉字特殊的书写工具B.汉字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C.书家不同的审美追求D.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

材料二

“龙跃天衢,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

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字,静也是一种效果。比较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隐者,眉眼安详、不动声色。此时,性急的欣赏者的身影一晃而过;只有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赏者,才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钩沉,静中得益。

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憨厚、古朴,流传至今,依然魅力不减。如《多友鼎铭》,在每一个字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平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听到了深沉的金属之声。南朝的虞和有言曰:“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可见,前人就已经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把字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并非易事。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至没有太强的个性,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它告诉自唐代以后的欣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

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风范上的修炼。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月。

(取材于朱以撒《宛如见月》)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
B.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朴质的特点。
C.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
D.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

材料三

书法作为一种汉字造型的艺术,在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

书法线条有方笔、圆笔的不同,用笔方法则有中锋、侧锋的差别。钟鼎、石鼓,尤其是秦代小篆,多用中锋圆笔写成。中锋用笔产生的圆笔线条,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前人常以“折钗股”“锥画沙”来比喻,意思是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有弹性力量,像锥画沙般干脆劲利。隶书笔画多采用方笔,一般是横画竖或竖画横起笔,行笔多以侧锋书写。笔画方劲古拙,如斩钉截铁,给人以锋芒外露、刚健雄劲的美感。

积点画以成字,将各种点画组成单个字形,称为“结体”“结字”,亦称“间架结构”。点画好比砖石椽柱,结构则是架屋建房。书家在单字构造上无不匠心独运,各有其独特的结字方法。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但如一味平稳则失之呆板,所以又要“始于平稳之静,终于变化之动”。在结体中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使书法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富于变化。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布白谋篇上也十分讲究,即追求一种章法之美。书法作品前后相管领、相应接,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总之要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动静相宜、顾盼生姿。章法的好坏与运笔节奏、墨韵变化、结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白的高度技巧,更重要的是书法家创造了书法美的意境。通过意境的创造,书家引导着他的欣赏者去遐想,去回味,“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大、重、拙”。唐代的颜真卿、近代的康有为都力求创造出一种雄伟、高深、博大、厚拙的风格意境。而宋代的苏、黄、米诸家,则极力创造出一种静远、空灵、幽深、雅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取材于欧阳龙《历代书法作品赏析》)

【小题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书法艺术鉴赏范畴包含书法中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
B.钟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锋用笔,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
D.为实现书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书法家应注重提高个人修养。
【小题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6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