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2 组卷24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

(节选自《元史·尚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B.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C.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D.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
B.赠,皇帝给予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
C.移疾,旧时朝中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辞官隐退的婉语。
D.国子祭酒,古代的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始于晋武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野幼时聪慧,读书应召。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的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
B.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改任河渠副使时,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
C.尚野重视教育,广建学舍。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推行教育。
D.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辞官回乡后,来求学的人更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
(2)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
【小题5】在尚野试用荫补官时为什么有人批评他?结果怎样?请简要说明。
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试
知识点:《元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郝经,字伯常,家世业儒。金末,父思温辟地河南之鲁山。河南乱居民匿窖中乱兵以火熏灼之民多死经母许亦死经以蜜和寒菹汁决母齿饮之即苏时经九岁,人皆异之。金亡,徙顺天。家贫,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居五年,为守帅张柔、贾辅所知,延为上客。二家藏书皆万卷,经博览无不通。往来燕、赵间,元裕每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勉之宪宗元年秋月,世祖以皇弟开邸金莲川,召经,谘以经国安民之道,条上数十事,大悦,遂留王府。是时,连兵于宋,宪宗入蜀,命世祖总统东师,经曰:古之一天下者,以德不以力。王不如修德布惠,敦族简贤,绥怀远人,上应天心,下系人望,顺时而动。进七道议七千余言。乃以杨惟中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使,经为副,将归德军,先至江上,宣布恩信,纳降附。惟中欲私还汴,经率麾下扬旌而南。明年,世祖即位,以经为翰林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使宋,告即位,且定和议。时经有重名,平章王文统忌之。既行,文统阴属李璮潜师侵宋,欲假手害经。经至济南,璮以书止经,经以璮书闻于朝而行。宋败璮军于淮安,经至宿州,遣副使刘仁杰请入国日期,不报。遗书宰相及淮帅李庭芝,庭芝复书果疑经,而贾似道方以却敌为功,恐经至谋泄,竟馆经真州。居七年,从者怒斗,死者数人,经独与六人处别馆。又九年,丞相伯颜奉诏南伐,帝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经弟行枢密院都事郝庸入宋,问执行人之罪,宋惧,遣总管段佑以礼送经归。经归,道病。明年夏,至。秋七月,卒,年五十三,官为护丧还葬,谥文忠。

经为人尚气节,为学务有用。及被留,思托言垂后,撰《续后汉书》等书及文集,凡数百卷。其文丰蔚豪宕,善议论。诗多奇崛。拘宋十六年,从者皆通于学矣。

(节选自《元史·卷一五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乱/居民匿窖中乱兵/以火熏灼之/民多死/经母许亦死/经以蜜和寒菹汁决母齿/饮之/即苏/
B.河南乱/居民匿窖中/乱兵以火熏灼之/民多死/经母许亦死/经以蜜和寒菹汁/决母齿饮之/即苏/
C.河南乱/居民匿窖中/乱兵以火熏灼之/民多死/经母许亦死/经以蜜和寒菹汁决母齿/饮之/即苏/
D.河南乱/居民匿窖中乱兵/以火熏灼之/民多死/经母许亦死/经以蜜和寒菹汁/决母齿饮之/即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在古代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同一帝王在位期间只能有一个元年。
B.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作为的君主的庙号。
C.麾下,“麾”指军旗。“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也指部下。文中指部下。
D.阙,古代宫廷等门前两边的高的建筑物,后常指帝王所居之处,代指朝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经出生儒学世家,饱读诗书。郝经家世代以儒学为业,幼时即才智过人,虽家境贫寒仍坚持读书,后得到迁徙地守帅的赏识和帮助,饱学诗书。
B.郝经主张德行天下,广布恩义。郝经在元世祖即位前,多次上书,主张统一天下不应依靠武力,应广布恩惠,关怀安抚远方民众,后得到世祖重用。
C.郝经奉命出使宋朝,历经磨难。郝经受世祖重托,出使宋朝,订立和平协议,但遭贾似道等人的迫害,先后辗转各地,被困异国十六年,才得以回国。
D.郝经坚守节操,光照后世。郝经困守宋朝时,坚守气节,求真务实,撰写《续后汉书》等书籍将学问流传后世。当初派去的随从都是精通学问的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裕每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勉之。”
(2)既行,文统阴属李璮潜师侵宋,欲假手害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廉希宪宇善甫。年十九,得入侍,恩宠殊绝。岁甲寅,世祖以京兆分地命希宪为宣抚使。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藩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暇日从名儒若许衡、姚枢辈谘访治道,首请用衡提举京兆学校,教育人材,为根本计。国制,为士者无隶奴籍,京兆多豪强,废令不行。希宪至,悉令著籍为儒。诏以希宪为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浑都海、阿蓝答儿合军而东,诸将失利。朝议欲弃两川,退守兴元,希宪力言不可,乃止。适亲王合丹及汪惟良、八春等合兵复战西凉,大败之,俘斩略尽,得二叛首以送,枭之京兆市。事闻,帝大嘉之曰:“希宪真男子也。”拜平章政事。至元元年,丁母忧,率亲族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则呕血,寝卧草土,庐于墓傍。宰执以忧制未定,欲极力起之,相与诣庐,闻号痛声,竟不忍言。未几,有诏夺情起复,希宪虽不敢违旨,然出则素服从事,入必缞绖。及丧父,亦如之。奸臣阿合马领左右部专总财赋会其党相攻击帝命中书推覆众畏其权莫数问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五年始建御史台,继设各道提刑按察司。时阿合马专总财利,乃曰:“庶务责成诸路,钱谷付之转运,今绳治之如此,事何由办?”希宪曰:“立台察,古制也,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若去之,使上下专恣贪暴,事岂可集耶!”阿合马不能对。希宪尝有疾,帝遣医三人诊视,医言须用砂糖作饮,时最艰得,家人求于外,阿合马与之二斤,且致密意。希宪却之。帝闻而遣赐之。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卒,谥文正。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奸臣阿合马领左右部/专总财赋/会其党相攻击/帝命中书推覆/众畏其权/莫敢问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
B.奸臣阿合马领左右部/专总财赋/会其党相攻击/帝命中书推覆/众畏其权/莫敢问/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
C.奸臣阿合马领左右部/专总财赋/会其党相攻击/帝命中书推覆/众畏其权/莫敢问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
D.奸臣阿合马领左右部/专总财赋/会其党相攻击/帝命中书推覆/众畏其权莫敢问/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抚使,初为朝廷临时派遭安抚地方的官员,宋时多为军事长官,元时一度为总理一方民政的官员。
B.至元,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年号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有时不止一个。
C.进,晋升,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有“握”“拔”“陟”“迁”等,表示贬官免官的词有“黜”“除”“滴”“夺”等。
D.缞,用麻布制成披在胸前的丧服;绖,用麻做的系在腰或头上的丧带。缞绖指整套丧服,后引申出服丧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希宪执政有方。不畏强权。他任京兆宣抚使时,关心百姓疾苦,以教育人材为大计;京兆豪强对国家法令不予执行,希宪到后恢复国制。
B.廉希宪坚持平叛,取得胜利。守将失利,朝廷打算放弃两川时,他极力劝止,合丹等率兵最终大败叛军,俘伏叛军首领,送至京兆斩首示众。
C.廉希宪信守孝道,不愿为官。他为母亲守丧时行古丧礼,三天不饮不食,宰执担心国家制度未定,想起用他为官,听到希宪痛哭,被感动不忍言。
D.廉希宪忠心国事,坚持操守。面对阿合马质问,他义正辞严地指出立御史台和按察司对国事的重要性;在患病寻求砂糖时,他拒收权贵所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暇日从名儒若许衡、姚枢辈谘访治道,首请用衡提举京兆学校。
(2)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燕公楠,字国材,南康之建昌人。十岁能属文,再贡于乡,不,后迁至通判赣州事。至元十三年,世祖既平江南,帅臣授之同知赣州事。十四年,以平广南功,迁同知吉州总管府事。二十二年夏,召至上都,世祖赐名“赛因囊加带”,命参大政。辞,乞补外,除佥江浙行中书省事,俄移江淮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陲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二十五年,除大司农,领八道劝农营田司事。按行郡县,兴利举弊,绩用大著。劾江西营田使沙不丁贪横,罢之。二十七年,拜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桑哥既败,而蠹政未尽去,民不堪命。公楠赴阙,极陈其故,请更张以固国本,世祖悦。会欲易政府大臣,以问公楠,公楠荐伯颜、不灰木、阇里、阔里吉思、史弼、徐琰、赵琪、陈天祥等十人。又问孰可以为首相,对曰:“天下人望所属,莫若安童。”问其次,曰:“完泽可。”明日,拜完泽为丞相,以公楠及不灰木为平章政事,固辞,改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三十年,复为大司农,得藏匿公私田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二顷,岁出粟十五万一千一百斛、钞二千六百贯、帛千五百匹、麻丝二千七百斤。元贞元年,进河南行省右丞,厘正盐法,民便之。召入觐,成宗以公楠先帝旧臣,慰劳良至,改拜江浙行省右丞。明年,迁湖广行省右丞。转运司判官唐申,家沅州,豪横夺民田;武昌县尹刘权杀主簿,诬系其妻子。悉正其罪。五年,召还朝,以卒。帝闻,甚伤悼之。赙赠有加,特命朝臣护丧南归。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陲/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
B.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陲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
C.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陲/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
D.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睡/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等。隋唐时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的一甲三人称赐进士及第,简称及第。
B.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时行省下设路、府、州,形成了三级地方行政制度。
C.大司农:古代官名,秦汉时属于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后逐渐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
D.赙赠:古代丧葬礼极为隆重,耗财力很多,届时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公楠很有才干,深得世祖赏识。燕公楠十岁时就能写文章,后来得到了世祖的赏识,赐名“赛因囊加带”,并命他参与重要政务。
B.燕公楠兴利除弊,政绩卓著。燕公楠重视农业,通过屯田使荒田得到大量开垦,增加了国家的财富,并为民除害,罢免贪横的沙不丁。
C.燕公楠颇能识人,善举人才。恰逢要更换丞相府的大臣,世祖向他咨询,他推举了伯颜等人,世祖又问丞相人选,他推举了安童和完泽。
D.燕公楠秉公办事,一心为民。燕公楠在任湖广行省右丞时,依法惩处了唐申、刘权,同时还修正了盐法,使人民从中得到了好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辞,乞补外,除佥江浙行中书省事,俄移江淮。
(2)公楠赴阙,极陈其故,请更张以固国本,世祖悦。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