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于,我被领到一块牌子前,上面________写着三个大字——梅雨潭。哦,那个久藏在心底的绿!就着山势,左弯右绕,沿高高的石阶攀登。眼前出现岔路口,两路都有人,只管跟定前面的步履。上一高台,一池碧绿就在眼前!近一个世纪了,梅雨潭___在这里等着,似乎不曾改变,真的是绿得深沉,绿得纯粹。

回过神来往上走,看到石穹门,那是一幅画根,将潭__进千古的美谈。为什么叫梅雨潭?“常若梅天细雨,故名梅雨潭。”这是清代潘耒的解释;“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这是朱自清的解释。若看了通元洞那里刻的“四时梅雨”你就明白,这梅雨潭,_______是诗的化身。渐渐的,眼前便虚幻起来,落下来的水成了慢镜头,它落在潭里,一滴,又一滴,凉凉的,直落到心里去。镜头上摇,层层叠叠的石崖上,瀑水溅花,溅成了岚烟雾霭,带有一股清香,氤氲升腾。

【小题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B.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 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C.“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D.“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小题2】填入文段中空白处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居然         竟然B.赫然         竟然
C.居然         全然D.赫然         全然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一滴又一滴,凉凉的,落在潭里,也落到我的心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1高二上·广西南宁·期中
知识点:一般词语标点符号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目的在于获得________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的例子________,“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可见他们对诗歌语言的________。据说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初作“到”,又改为“过”“入”“满”等十余字,最后才定稿。

一般来说,炼字的重点在于动词、形容词,因为这些词语往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说,一个字用得好,便可以________,全诗的意境就马上体现出来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祁《玉楼春·春景》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王国维认为这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如李白的《菩萨蛮》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一个“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简捷 举不胜举 孜孜以求 手到擒来
B.简洁 擢发难数 孜孜不倦 手到擒来
C.简洁 举不胜举 孜孜以求 点铁成金
D.简捷 擢发难数 孜孜不倦 点铁成金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诗歌的表现力也表现在一些虚词上
B.但一些虚词也很有表现力
C.但不只是动词才很有表现力
D.唐代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子柒的视频取材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光影之间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她以现代的方式呈献了古典的气质,引来了全世界关注。李子柒的视频打开了一个新巧别致的窗口,和众多精彩纷呈的窗口一起,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中国之美,有大漠戈壁的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小桥流水的恬静;有繁华都市的闪闪霓虹,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乡间的袅袅炊烟;有高铁列车的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细品香茗的___________________。正如汉学家寇志明所说:中国是个很大、很复杂的国家,想找一条捷径去了解中国是不可能的。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众多力量都在各显其能,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在互联网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有了更多载体和渠道,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跨越差异、打破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需要更多有品质、有温度的好故事,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爱上中国。

【小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精彩无限,要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
B.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这是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
C.在这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
D.这个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精彩无限,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懒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

【小题1】有人认为文中画横线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表达啰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2】请简要阐释文中画波浪线处“不英雄”和“死受着”的内涵。
【小题3】文中加点处的“呢”“吧”“呀”在语气和表达效果上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