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1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陈凌

①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随着这个日子日益临近,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交汇;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之繁盛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③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这也正是需要持续用力的地方。这些年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日热播,到创意视频“文物戏精大会”刷屏,再到《故宫日历》、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等文创产品热销,这类文化现象也从侧面说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频频卖断货,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⑥值得高兴的是,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将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6月12日)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遗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是历史生活的片段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
B.“文化遗产”在时间长河中铭刻有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
C.“文化遗产”中的文明底蕴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
D.“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有距离就是因为二者完全不能融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以三处文化瑰宝为例阐述文化遗产的价值,论证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B.第④段反面论证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必要性。
C.第⑤段正面论证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是使之亲民有趣,成为人们的日常所需。
D.全文围绕“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的主题展开论证,层层深入,结构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走近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能够想象到当时的景象。
B.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增强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C.“非遗购物节”和非遗“触网”能让更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并适应社会的发展。
D.人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了解和体验到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2020高二下·广西·学业考试
知识点:学术论文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进化层面来说,语言能力是人类喉头在喉部降低的结果,这使我们的祖先能发出比其他所有灵长目动物更多的声音。我们为此付出的生物学代价也很高,因为较高的喉头能使我们同时呼吸和吞咽。而喉头降低后,我们吃饭时便有窒息的风险。同时,连接喉头与舌根的舌骨也改变了位置,有助于发声。从化石记录来看,这发生在70万年前至60万年前,那时尼安德特人和我们的共同祖先或许都有一根“现代的”舌骨。我们特殊的呼吸控制能力似乎也起源于此时,这种能力在说话时至关重要。

化石颅骨的模型表明,尼安德特人有相当于我们的布罗卡区的大脑构造。这个区域对于说话、理解语言,以及感知有意义的手势至关重要。事实上,手势可能是关键的一环:研究表明,黑猩猩在发声时会反复使用手语,这表示早期语言可能不是只有声音。然而,大脑不同部位执行的功能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化,所以即使其他人拥有与我们相似的脑结构,也可能未将其用于语言。

我们祖先留下的手工艺品是更好的证据。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10万年前至5万年前南非早期智人创造的手工艺品。例如,在布隆伯斯洞穴,人们把赭石块敲打成型,并在其表面小心刻画精巧的交叉影线图案。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同样位于南非的迪克鲁夫岩窟里的鸵鸟蛋壳。鸵鸟蛋壳上刻有复杂的几何图案,且在不同时间有所修改,表明意义发生过改变。然而还有更为古老的。一块来自印度尼西亚特里尼尔的贝壳上面有直立人刻出的锯齿状曲形纹理。这表明一些人类的共同祖先曾使用图形符号,所以可能也发明了语言——这一事实得到了身体构造方面证据的支持。

另一种符号证据来自个人饰品,它们通常会传达社会意义——比如个人身份或群体归属——而这些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建立起来。例如,在珍珠最初得到使用的时期,雕刻也变得更为常见;以色列斯胡尔洞穴的珍珠可追溯到13.5万年前至10万年前,而摩洛哥的鸽子洞的珍珠可追溯到8万年前。在布隆伯斯洞穴,从地层中挖掘出来的成串的珠子也可追溯到约8万年前,许多珠子上有抛光部位,表明它们曾穿在一起,有可能是用作项链。上面的纹理还表明,珠子的排列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说明它们不仅有象征意义,而且其意义在不断发展,就像迪克鲁夫的蛋壳一样。

综上所述,证据表明:在7万年前智人已经形成了符号文化和语言,而尼安德特人也独立做到了这一点。然而,语言用于叙述及讲故事的证据出现时间较晚,约在4.5万年前。例如,德国霍伦施泰因·施塔德发现的著名狮人牙雕雕刻于约4万年前。它将狮子的头部与人的身体结合起来,既展现了艺术家想象力的飞跃,又是赋予其意义的一种叙述方式。

稍晚于此的欧洲岩画艺术是旧石器时代叙事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法国拉斯科有一幅岩画,绘于约1.7万年前,描绘了一只受伤的野牛在顶一名男子,男子身子下有几根落下的标枪,旁边有一根线,上面站着一只鸟。人们对此场景有许多解释,但所有解释都认为,只有在叙述一个故事的情境下,男子、野牛及鸟同时出现才讲得通。所有这些例子都表明,充满意义与象征的口头传统,是旧石器时代生活的一部分,可能持续过成千上万年的时间。那是我们首次理解周围世界的尝试,采用的方法是赋予其一种叙事形态。   

(摘编自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徐彬 谭滢 王小琛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语言的出现需要喉咙和大脑中几个关键结构的演化,其中包括舌骨。舌骨对于人类发出各种声音至关重要。
B.大脑不同部位执行的功能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化,所以尼安德特人即使拥有与人类相似的脑结构,也可能未用于语言。
C.南非早期智人创造的手工艺品鸵鸟蛋壳,刻有复杂的几何图案,这表明人类的祖先曾使用图形符号,可能发明了语言。
D.德国霍伦施泰因·施塔德发现的著名狮人牙雕,既展现了艺术家想象力的飞跃,又是赋予其意义的一种叙述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黑猩猩用声音呼唤,发声时会反复用手语,但只有人类才能进行抽象的表达,因此只有人类才能真正了解世界。
B.为了说明人类为语言能力作出的牺牲,强调语言能力获得的不易,作者以呼吸和吃饭这一情形进行说明。
C.在布隆伯斯洞穴发掘出来的珍珠上有抛光的痕迹,作者由此推论出珠子曾用作项链,象征的意义在不断发展。
D.作者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科学严谨,客观准确,具有说服力。
【小题3】人类语言的演变发展有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既是墓志创作的鼎盛期,也是墓志文体的重要变革期。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多种文体均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为唐代墓志文体吸收其他文体之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墓志文体发展至初唐,逐渐固定为单一、程式化的叙述范式,内容多歌功颂德,浮泛空洞,实用性与叙事性有余而抒情性不足。体式既定,难出新意,因而招致追求个性张扬、崇尚革新的唐代文人的强烈批判,激发出他们变革墓志文体的创新意识。而唐代文人往往多体兼擅,亦是唐代墓志文体得以顺利完成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墓志虽也称颂逝者,抒发哀悼之情,但侧重叙述逝者的生平事迹; 而哀祭文虽也追记逝者的生平,但偏重于述哀,抒情色彩更为浓厚。唐代墓志文体多方借鉴了哀祭文悼亡述哀的抒情方式,使这一时期的墓志由传统的以叙述墓主生平事功为主,逐渐转变为叙述与抒情并重,极大地增强了墓志这一实用文体的情感张力。此外,唐代墓志经常借用哀祭文擅长运用议论的手法,以宣泄沉痛的悼亡情感,激起读者的共鸣,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化作品的情感内蕴。无怪乎储欣盛赞韩愈《 李元宾墓志铭》“铭词与《 祭十二郎》相埒( 等同) ,皆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虽然储欣此言仅是说明二文因采用同一修辞手法,而达到了近乎一致的艺术感染力,但这可作为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的有力证据。

唐代墓志作家在墓志撰写过程中,有意纠正六朝以来墓志创作逐渐千人一面、缺乏人物个性的弊端,往往借鉴史传的人物形象塑造、唐传奇事实性虚构之法。墓志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传记,并非单纯的史实记录,它还需要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也就是说,除史实的真实之外,传记还可以带有某种程度的虚构的真实,亦即叙述的真实。例如杜牧的《 唐故进士龚轺墓志》,二鬼诱使龚轺坠马而亡的叙写,奇幻而多姿,极具戏剧效果。

墓志作为一种应用于丧葬活动的实用文体,不仅有记载墓主家世及生平经历的序文,而且也有颂扬墓主功业德行的铭文。墓志的铭文部分一般采用四言韵语的形式对序文内容进行综括,以抒发伤悼之情。但墓志发展至唐代,富于创新精神的墓志作家们丰富了铭文部分的变化,四言之外,三言、五言、七言、杂言、骚体均有,如《王氏殇女墓志》等,这无疑是对诗歌艺术体式的吸纳。

( 选自李秀敏《 唐代墓志铭: 风流难掩社稷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各种文体均有长足发展,助推墓志创作走向鼎盛时期。
B.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中悼亡述哀的抒情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表达的情感张力。
C.唐代墓志作家不仅以史实记录的方式进行创作,也借鉴虚构法凸显人物个性。
D.唐墓志的铭文部分吸纳诗歌艺术的体式,出现了三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形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在分析唐代墓志文体更新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时,主要从外部条件和作者素养两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储欣盛赞韩愈《李元宾墓志铭》的铭词,他是为了证明“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这一论点。
C.杜牧在《唐故进士龚轺墓志》中叙写二鬼诱使龚轺坠马而亡,这反映唐代墓志允许某种程度虚构的特点。
D.本文以唐代墓志铭对其他文体的借鉴为视角,分析唐代墓志演变,证明唐代是墓志创作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如果唐代文人不是多体兼擅,那么唐代墓志文体要得以顺利完成自我更新和发展就会出现动力不足问题。
B.在某种文体出现范式僵化、内容趋同后,同时代的文人如具备创新意识并有意纠正,可促使该文体改变。
C.唐代墓志作家为避免塑造人物时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创作时会努力做到史实的真实和叙述的真实兼备。
D.唐代墓志从以叙事为主到叙述与抒情并重的转变,增强了作品宣泄的沉痛的悼亡之情,激发了读者共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希腊哲学将文艺理论提升到了哲学认识的高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各自哲学基础上对艺术美的阐释,使艺术美得以升华到美学理论、哲学高度。
“理念”论是柏拉图的哲学基础。“理念”论把世界分为两部分。现实的世界是个别的,不可靠的世界,是不真实的;“理念”的世界才是永恒的,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形式与质料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世界是客观的存在,事物都具有物质的基质。
他们在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在美学认识上的不同。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的本源,现实是“理念”的影子,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认为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不值得提倡。但他也不完全否认艺术,认为唯有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才是“非模仿艺术”。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所模仿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美”的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美的事物,所以他认为艺术要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还要真实。美不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个纯粹的美,美是具体的。他曾说:“每一个事物本身与其本质并非偶然相同,而是实际合一的。”在他看来,美和美的本质并非同一样东西,美的事物一方面必须和美的本质合一;另一方面,美的本质又不是简单存在的,它也必须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呈现。美和美的本质是相互依存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悲剧都有各自的论述,其观点也是大相径庭。柏拉图认为悲剧亵渎了神的尊严。悲剧还让人产生怜悯、痛苦的情绪,这种消极的情绪会放大,削弱人的理性力量。他坚持认为悲剧会影响到国民的心理健康,危及城邦的建设与安定。所以要将模仿诗人和艺术家驱除出“理想国”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和诗都是模仿,但不仅仅是对自然和生活单纯的模仿。更多地需要通过事物规律进行创作,同时也是在创造美,并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他在《诗学》中讲道:悲剧是对一个严肃、有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分别被用于悲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他认为悲剧有教育功能,有“净化”的作用,能为观众提供“精神享受”。悲剧中的英雄人物遭受的灾难引起了人们的怜悯,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情绪得以发泄,从而“净化”观众的心灵。这种在精神上的享受不但能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同时能产生舒畅的审美快感。这就是悲剧式的“愉快感”,观众也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理念”论的基础上阐释了艺术美,使艺术美升华到美学理论、哲学高度。
B.“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个别的,不可靠的,不真实的;而“理念”的世界才是永恒的,真实的。
C.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存在,事物都具有物质的基质。
D.以“理念”论为其哲学基础的柏拉图,虽不提倡艺术,但也不完全否认艺术。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观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
B.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否认艺术,他认为只有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才是“非模仿艺术”。
C.亚里士多德否认艺术是对具体事物的模仿,他认为艺术是具体的,它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真实。
D.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质是不同的概念,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其哲学体系的基础是不正确的,因此,他对艺术、悲剧的认识也有些偏颇。
B.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认识不相同,是因为他们在哲学思想方面存在差异。
C.柏拉图对悲剧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悲剧会对国民产生不良影响,危及社会的安定。
D.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给观众带来舒畅的审美快感,能培养观众善良的道德品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