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垓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哙既饮酒,提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请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功,益食八百户。更赐爵列侯,号为舞阳侯,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其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卒,谥为武侯。子伉代侯。

大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黥”,是布的姓。黥布当初跟从项羽,后归顺刘邦
D.“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指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因患病卧于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作者对他们的赞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
19-20高一上·河南周口·期中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史记》文言文翻译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选段一

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

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之。

(选自《左传·定公十年》,有删改)

选段二

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古者诸侯出疆,必官以从。”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

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
B.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
C.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
D.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是诸侯祭祀、盟会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公西华就想做一名“小相”。
B.辟,避开。文中的“辟”和《答司马谏议书中》中“辟邪说”的“辟”含义用法相同。
C.具,准备。文中的“具”和《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含义不同。
D.四方,可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推恩足以保四海”的“四海”一样,代指天下各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君臣表面上与鲁国交好会盟,实则包藏祸心,想借献礼之名以武力威慑鲁国。
B.鲁定公友好赴约,坐车出行,越出疆界,孔子建议应配备齐全人员,鲁定公欣然接受。
C.夹谷建筑盟坛,修起土台阶三级,两国国君按会遇之礼相见,孔子执礼而行,作揖登阶。
D.齐国派莱夷、艺人侏儒奏乐不合理义,遭致孔子严辞斥退,景公内心有愧,还地道歉。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3)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小题5】孔子强调“为国以礼”,夹谷会盟中,他在哪三个方面践行了这种主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留侯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穀,道引轻身。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改选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文本二

留侯欲从赤松子游,司马温公曰:明哲保身,子房有焉。未足以尽子房也。子房之言曰:家世相韩,为韩报仇。身方事汉而暴白其终始为韩之心无疑于高帝之妒其忘身以伸志也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臆于雄猜天子之前。且曰: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视汉之爵禄为鸿毛,而非其所志。忠臣孝子青天皎日之心,不知有荣辱,不知有利害,岂尝逆亿信之必夷、越之必醢,而厪以全身哉!抑惟其然,而高帝固已喻其志之贞而心之洁矣,是以举太子以托之,而始终不忮。

呜呼!惟其诚也,是以履虎尾而不疚。即不幸而见疑,有死而已矣,弗能内怀忠而外姑为佞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身方事汉而暴白/其终始为韩之心/无疑于高帝之妒其忘身以伸/志也/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臆于雄猜天子之前
B.身方事汉而暴白/其终始为韩之心/无疑于高帝之妒/其忘身以伸志也/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臆于雄猜/天子之前
C.身方事汉/而暴白其终始为韩之心/无疑于高帝/之妒其忘身以伸志也/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臆于雄猜/天子之前
D.身方事汉/而暴白其终始为韩之心/无疑于高帝之妒/其忘身以伸志也/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臆于雄猜天子之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万户,三万户侯的简称,侯,食邑万户以上,称“万户侯”,三万户侯即食邑三万户,本文的“留侯”即封地在留县的侯爵。
B.辟穀,即辟谷,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又称却谷、去谷等,源自方仙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或在一定时间内断食。
C.司马温公,即《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与《资治通鉴》的编者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
D.履虎尾,古代《易经》中的卦辞,“履虎尾,不咥人”,踩着虎尾巴,老虎要咬人,主凶。后来人们常用整个典故形容身临险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忘故国,刺杀报仇。张良家族多人在韩国做丞相 ,后来韩国被秦国灭,张良不惜家财为韩国报仇,行刺秦始皇。
B.足智多谋,目光长远。刘邦初入秦宫不出,樊哙多次劝告无效,张良以秦因奢而亡作比,循循善诱,刘邦最终退出秦宫。
C.知足常乐,远离小人。在群臣争功时,张良不当“三万户”而选择“留侯”;丢却人世功名利禄,自称赤松子去遨游。
D.志贞心洁,忠心耿耿。张良出身上流,刘邦出自底层,张良以其高超的智慧向高祖刘邦表明心迹,全心全意辅佐刘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2)即不幸而见疑,有死而已矣,弗能内怀忠而外姑为佞也。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

(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小题1】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坚守信约。
B.臣请汤镬                           就:于是
C.不如因而厚                    遇:招待
D.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唯:表希望的语气。
【小题2】下列内容全都能体现蔺相如的“智”和“勇”的一项是(       
A.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B.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C.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D.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小题3】对上面两段文字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市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市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市,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市,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