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0 组卷9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干净

刘建超

欧阳市长急匆匆从家里出来,冒着雨钻进越野吉普车,嘴里还哪囔着,可惜了那一池子热水了,没有泡成澡。

司机小马脚下一踩油门,汽车闪电般钻进夜雨中。

突如其来的暴雨,恶魔般地袭击了这座城市。布置完防涝应急预案后,欧阳回到家,媳妇刚给放好了一池子洗澡水。市办来电话说,大名村遇到山洪暴发,随时都有泥石流和滑坡的可能。欧阳匆匆换了件衣服,到大名村还得两个多小时的山路。

越野车在暴雨中疾驶,空中不时有闪电划过,雨夜忽明忽暗。

欧阳说,小马,你的老家不就是大名村的吗?你说说情况。

小马说,大名村有五百多户人家,沿着大名山散住着,蜿蜒有十多里长。居民住的房屋大都是土木结构的,好多年没遇到过这么大的雨了。

欧阳说,我们把抢险指挥部设在小马家里。关秘书,通知相关人员立即赶往大名村。

车在山路上颠簸,欧阳把手伸在脖子后摩挲,自言自语地说,真该泡一泡了。

欧阳打小就爱泡澡。小时候爱哭闹,哭起来就没个完,只要把他往热水盆子里一泡,立马就安生了,眼角还挂着泪珠,脸上已经笑成一朵花。上大学以后,欧阳一直就是学霸。但他课余时间不会天天捧书本钻图书馆,更多的时候是去泡洗澡堂子。按欧阳的说法,只要泡进热水池子,立刻激活了脑细肥,所学所用那叫一个清楚。同一宿舍的几个兄弟,每到快考试时就陪着欧阳一起去泡澡。欧阳就在热雾氤氳中,说重点,押大题,都是八九不离十。

研究生毕业后,欧阳被分配到老街建设局,三五年的摔打,就当上了局长。老街城区改造,建设局成了最忙碌的单位。不管工作到多晚,欧阳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泡池子。

一位开发商为了揽下老街的项目,趁着欧阳去省里开会,给欧阳家里安装了一个浴盆。浴盆是进口的,可以恒温加热,还带有气泡冲浪按摩功能。欧阳回到家一看,就冲着媳妇发火了,媳妇委屈地说,他们说是你订购的,我哪懂这些呀。

第二天,欧阳邀请开发商去了老街养老院,举行了一个企业捐赠仪式,那个多功能浴盆就捐赠给了养老院。

欧阳当上市长第二年的秋天,就让妻子把她的舅舅请到家里来住。妻子纳闷儿,说,你成天忙得脚不沾地,三亲六故来家里你都顾不上一起吃顿饭,咋想起来把老舅接来了?

欧阳说,老舅也长时间没有见过面了,想了,来聊聊。

老舅背着家乡的土特产,到了欧阳家。

欧阳让妻子好吃好喝地款待老舅,他下了班就带老舅去泡澡。泡透了,欧阳就仔细地为老舅搓澡。一连泡了七天,老男受不了了,对欧阳说,大外甥,你就别泡你老舅了。 我知道自己做错事了,我不该打着你的旗号给儿子大办婚事,借机收礼。我回去就把收的礼钱如数退还,中了吧?

欧阳笑呵呵地说,老舅啊,没事多泡泡澡,促进血液循环,有益健康。你老人家健健康康的,我们才能全身心地做好工作啊。

越野吉普车在小马家门口停住,欧阳下了车,同等在门口的乡长、村主任一起到村民家中看望,了解情况。欧阳一身雨水一身泥地回到小马家里,已经是夜半时分。吃着泡面、榨菜,欧阳靠着墙睡着了。

小马对父母说,把盛粮食用的空水缸挪进里屋,烧几锅开水,让欧阳市长泡泡澡。几个人把大水缸挪进屋里,开始烧水。水烧好了,水缸里冒着热气。

村主任急匆匆跑进屋,大声喊着说,东山坡出现了险情,有两家的老人怎么也不肯离开老房子!

欧阳一激灵站立起来,挥着手说,走!一行人急匆匆隐入雨幕中。

小马出门前,对父亲说,温着水呀,等我们回来。

欧阳没能再回来。他们把几个老人强行背出老屋,山体滑坡泥石流就下来了,紧急关头,欧阳把背着老人的村主任推到了安全地带,自己却被泥沙、石块掩埋了。

寻找欧阳市长,在淤积的沙土石块里挖了三天,依然找不到。

欧阳的妻子看到大家疲惫的身子,看到大家肿胀的双脚、满手的血泡,哭着阻止大家继续寻找,就让欧阳安息在这里吧。小马哭着,继续用手刨着,说,市长还没有洗澡,还没有洗澡啊。

欧阳的妻子握着小马的手说,孩子,你欧阳叔不用洗澡,他干净着呢。

后来,人们在掩埋欧阳的山坡上种植了松树,松树郁郁葱葱的,几年之后便长成了一片松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后两次写欧阳因突遇险情而“没有泡成澡”,情节节点设置巧妙,既引发了读者阅读兴趣,又凸显了主人公行事果断的特点。
B.小说在人物设置安排上别具匠心。小马、市长妻子作为线索人物贯穿作品始终,虽着墨不多但形象丰满,更好地烘托了欧阳的高大形象。
C.小说运用了插叙手法,追溯了欧阳爱泡澡的渊源,并通过捐澡盆和“泡”老舅两件事,生动展现了他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品格。
D.小说以人们在掩埋欧阳的山坡上种植的松树几年后郁郁成林结束,颇有象征意味,寄托了人们对欧阳的景仰、怀念之情。
【小题2】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到“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欧阳的妻子对小马说:“你欧阳叔不用洗澡,他干净着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9·湖北武汉·一模
知识点:其他小说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品味语言艺术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 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助谈资,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个儿不大香气扑人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密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季匋民即季四太爷。他的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 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凤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又送给了叶三。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也有个学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径题“画与叶三”。季匋民还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

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灶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讲述叶三和季匋民两人身份迥异却意趣相投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引导读者感受生活中的诗意美。
B.文章围绕叶三送果,季匋民作画并获叶三赞赏,叶三终生珍藏季画并至死不售展开叙述,线索清晰,情节完整,故事性强。
C.第三段作者用疏朗的笔画,用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和一年的美好光景,写出一种安静适意的淳朴生活。
D.结尾写辻听涛高价买画而叶三不卖,表现叶三对季画的喜爱;立遗嘱将画放进棺材埋了,突出叶三将季匋民视为知己的厚谊。
【小题2】“初读汪曾祺的作品,可能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冲击,但他的语言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请结合文本,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小题3】季匋民画画时就愿意叶三在一旁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请简要概括叶三身上具备哪些鉴赏家的气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炉

薛培政

初冬夜,冷风嗖嗖,山野寂静。夜幕下,茹雪岩沿着崎岖的山道,向山坳间哨位走去。

突然,一声怪叫划破夜空,猫头鹰在路边树上憋足劲叫开了。望着黑黢黢的荒野,初来乍到的他,顿觉毛骨悚然,不由加快步子。冷不防,一只受惊的野兔“嗖”地从脚下窜过,他惊叫着跳起来。随同查哨的战士小廖安慰道:“茹干事,受惊了吧?这常有的事,慢慢适应就好了。”意识到失态后,他脸上一热。

在团机关任宣传干事的茹雪岩,下连代职锻炼,去向是驻山区的连队单独执勤点。

从高校硕士毕业入伍的茹雪岩,早盼着能有“回炉”机会。虽说学历不低,笔杆子不赖,可被人说没兵味。他不服:“我军装都穿两年了,还没兵味?”渐渐地,他就感觉到与当过兵的“老机关”比,自己身上少种东西。

下来前,他听说小点上的兵“战味”足,训练不含糊,大小比武没遇过对手。

次日晨,哨声响过,当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室外时,隐约看见五公里武装越野的队伍,已消失在山路尽头。见其边跑边系纽扣,留下来等他的战士小于忙接过水壶和挎包,一同朝前追去。刚跑过半程,到达终点的队伍已返回了。“茹干事,这次越野比上次又提前了30秒——”迎上前来的班长曹峰兴奋地报告道。他赞许地点点头后,脸红了。

几天下来,紧张有序的生活作息,高强度体能技能训练,他累得浑身像散了架,被汗渍浸透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身上汗味也重了,可训练成绩仍差一大截子。

“一个干部有没有兵味,一看军姿,二摸老茧,三闻汗味,如果没这三样,那就不像个兵!”当初,团领导上面讲,他下面小嘀咕:“这还不容易吗?”在碰了硬茬后,他心里默默地鼓劲:坚持,别怂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相处久了,他发现那些兵训练都有绝活,心里开条缝:“嘿,取经之路在身边,何必西天万里遥?就拜他们为师!”

哪知兵们推来推去,都不愿收他做“徒弟”。

他急了,把带来的那条烟,一分十份,不管会吸不会吸,一人一盒:“这里没有硕士、干事,只有战士!”

兵们见他如此一来,也就没了距离感,帮教就开始了。长跑冠军小张,每天陪一个五公里;“体操大王”小李成了单双杆教练;“俯卧撑达人”小刘教他增强臂力……

几周后,他训练跟得上趟了。

冬天黑得早,群山隐没进夜色,营区就成了孤岛,周围死寂一片。他寂寞发慌。走进班里后,却丝毫看不出孤寂:喜欢收藏的小张摆弄着从河床捡来的鹅卵石;爱好绘画的小吴素描群山峭峰;报考军校的小刘抱着书本看得入迷;足球迷小谢和小胡在侃世界杯……班长曹峰看透了他的心思,打趣道:“茹干事,寂寞了吧,明天要不释放一下?”望着满面疑惑的他,曹班长抿嘴一笑。

次日一早,留下值守,队伍上山了。站在顶峰举目远眺,战士们像出山的猛虎,对着山谷狂吼:“哟吼—-吼——吼——嘿!”“哟吼——吼——吼——嘿!”吼声在空旷的山间回荡,受到感染的茹雪岩,内心变得豪壮起来。

曹班长告诉他:“小点生活单调,人不能蔫,上山吼过瘾,就添了坚守的勇气和力量。”又说:“在点上当兵,就要敢打敢拼,能吼能叫,有一种虎虎生风的兵味!”他不禁朝这位年龄相仿的士官班长投去敬佩的目光。

寒风呼啸,夜色朦胧。“茹雪岩,上哨!”值班员叫哨。来点上后,班长照顾他上营区自卫哨。两周下来,他已熟悉了周围环境,坚持要上目标哨。班长曹峰也不再劝阻,副班长梁小虎却要陪他上第一班哨。望着岗楼外漆黑的山峦,听着呼呼的寒风,梁小虎问:“茹干事,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点上老班长打狼的故事,你想听吗?”不待他回答,小梁便开讲了:“有年冬夜,老班长刘虎臣下哨归来,猛然听到营区旁边露天猪圈里的猪在嚎叫,借着月光走近一看,原来是两条狼在猪圈边上。刘班长大喊一声,拎起木棍就追了过去,吓得狼朝后山窜去,他一气追出几百米,狼钻进灌木丛不见了。往后,刘班长打狼的事就载入了咱小点的历史。”听他绘声绘色讲完后,茹雪岩问:“你见过刘班长吗?”“没有,这都是老兵带俺上第一班哨时讲的故事。”在明白其用意后,茹雪岩会意地笑了。

一晃两月余,代职结束,望着送别的战士难分难舍,他心里涌起一股热流,觉得身上有了浓浓的“兵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炉”本指把废铁重新熔化再炼成铁,小说用这个词来表现茹雪岩下哨点接受基层连队再教育和再培养,可谓比喻精当,内涵丰富。
B.开头结尾安排的是主人公往还哨位路上的情节,通过对比人物经历、心理的不同,显现“回炉”前后的变化,首尾呼应,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深刻。
C.作者非常注重语言细节的把握运用,比如描写主人公的两次窘态,第一次是夜晚,用“脸上一热”,第二次是早上,用“脸红了”。
D.普通战士觉得茹雪岩身份特殊,文质彬彬,学历又高,体能又差,真正训练起来不便严格要求,所以都不想给他当“师傅”。
【小题2】小说结尾那个刘班长打狼的故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文中一再提到“兵味”这个词,请问,请结合文本概括你认为一个军人怎样才算有“兵味”?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万物复苏的季节

冷清秋

站在北岭的麦田里四下看,经过一冬的沉睡,麦苗们此刻都苏醒过来了。韭叶一样的叶子绿油油地透着勃勃生机,就像是每一根麦苗里都暗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秋子姐洞悉这些,她懒洋详地握着锄头的手在麦垄中间轻轻一划拉,就把那些杂草带走了。

秋子姐说,听——麦苗快要拔节了。我侧耳听听,什么也没听到。

但我信秋子姐的话。秋子姐那么美丽,那么美丽的秋子姐又对我那么好,她说的任何话我都该相信。哪怕她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我是我妈捡来的,我也信。为什么不信呢?信秋子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件事,何况只要跟着我秋子姐,时不时就有好吃的水果硬糖,那裹着透明印花的玻璃糖纸,变戏法一样从秋子姐的手里安放在我的手心儿。

水果糖是穿白衬衣的小学教师带来的。人们都叫他白老师,我大娘叫他白蘸糖。我才不信,一个大男人凭什么起这样叫人发笑的名字?尽管后来秋子姐说我是馋猫只记得吃,我也不信。秋子姐是我大姐,不是亲大姐的亲大姐,虽然我真有个亲大姐,但她拧起我的耳朵一点都不惜力气,即便是为了我的耳朵着想,我也要想着从不拧我耳朵的秋子姐。

秋子姐是我本家大娘家的女儿。但我觉得秋子姐生错了家或者我投错了胎。不然,我就可以时时刻刻保护她。

三忙时的晚上,秋子姐拿叉杆在麦场上翻麦子,不知怎的她脚下一滑,整个人就从打麦场飞倒在了麦场下面的窑洞院子里……躺了三个多月后秋子姐终于可以起来下地走路了,但是她走路的样子好奇怪,整个身子一瘸一拐又一抖,就像是她不是在走路而是在惹人发笑。

大娘早先给秋子姐瞅下的那家好人家自此再无照面。待冬月来时,听说好人家敲锣打鼓迎娶了邻村的赵家姑娘。

本家二嫂气不过,撺掇着要和秋子姐去闹腾个不好看来,秋子姐惨白着脸淡淡一笑再无接腔,转过身儿她自己该忙啥照样忙着。

俗话说,有女不愁嫁。何况秋子姐正当芳华,眉眼生得俊俏不说,家里地里她都能拿下,虽说是腿脚略有残疾也不怕。黄了那家有别家,那段时间大娘一趟趟赶着催,隔三岔五就有媒人领着男的来相看。可相来相去,秋子姐只是咬着嘴唇冷着脸不说话。

望着越拐越厉害的秋子姐,我大娘下了狠心。她得闲就拎着一匣子点心一趟趟朝媒人家里去催,那架势摆明了急着把秋子姐赶紧立马马上嫁出去。一匣子一匣子点心送过去,终是有了效果,媒人说家里穷倒插门的可行?就秋子姐一个女儿的我大娘一下子转悲为喜,就像是原本想甩包袱不要呢,不料捡着一个大元宝。

于是,很快家里就多了自愿倒插门的一贫如洗的白老师白姐夫。

白老师姓白,清清白白的白,白玉无瑕的白。他除了会教书居然还会吹笛子,星子洒满夜空的晚上,大娘家小院里嘈杂的人声渐渐会随着悠长辽阔清凉的笛音慢慢静下来,一颗一颗心追着笛音跑出去老远老远,到了小河边也徜徉着不愿回来,有时,甚至会随着笛音到了天上,软软附在云朵上不下来。

但令人惊奇的不止这些,最惊讶的是和白老师结婚后,秋子姐的瘸腿竟然不治而愈了。

秋子姐每天挎着篮子或扛着锄头跟着白老师下地或者赶集,一对人儿就那样默默无语地一前一后走在路上,谁也没有说更多的话,但即便是傻子也看出来俩人之间的脉脉情谊。

春季天寒。清晨,白衬衣姐夫拎着水桶去井边打水,多嘴的二嫂子亦步亦趋地追着问:“哎,白蘸糖——白蘸糖,你俩是不是之前就认识?人家都说你们使的是苦肉计?有人之前赶集见过你和秋子在后墙站着?”

打好水的白衬衣并不接话,只是叫声二嫂子说:“二嫂子,你褂子穿反了。”二嫂子“哎呀”一声低头看,骂上一句就急匆匆朝回走。待走几步再回头,白衬衣已经消失在拐角了。

那时,热辣辣的太阳升起来老高了,照耀着村东头的大槐树和大槐树新生的嫩叶,照耀着大槐树下面的辘轳和井台,以及井台上湿漉漉的水印子。村子的小道上偶有坦然漫步的黄狗懒洋洋地望你一眼望他一眼,即便是有扑棱翅膀的鸡子路过,彼此双方也相安无事。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注定会有许多美丽的事情发生!

(选自《辽河》2018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人物活动创设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背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热情可爱的孩子,文本从“我"的视角串起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使情节更显得真实而生动有趣。
C.二嫂是个好冲动的人,大娘给秋子姐瞅下的那家好人家再无照面后,她撺掇着要闹腾个不好看,从反面衬托了秋子姐的善良。
D.笛声和星夜的环境描写营造了宁静而优美的意境,也烘托出白老师多才多艺、纯真多情的美好形象。
【小题2】分析小说第一段对秋子姐形象塑造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