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22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没有走的路

【美】弗罗斯特   飞白译

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

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

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

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

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

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两条路是一样的,

都撒满落叶,还没踩下足迹。

啊﹐我把第一条路留待来日!

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

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名过客,/不能两条都走”和“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的哲学命题相合。
B.“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中的“踌躇”表明诗人处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思索,心中犹豫,不能做出选择。
C.诗人在诗中一会儿说“它也不坏”,一会儿说“这点也难比较出来”,可见其判断是草率的。
D.“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结尾这一句点明诗歌主旨:人生一旦做出选择,便就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结局也会“相差千里”。
【小题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思路是先写“面对选择”,然后写“选择道路”,再写“踏上征程”,最后回顾往事,逻辑井然。
B.“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中“金黄”一词在有的译本中被译成了“深黄”,不如这里的准确、形象、画面感强。
C.本诗把“人生之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言在此而意在彼,用了比喻的手法。
D.诗人以小见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抒写人生的深层感悟,令诗歌显得平易而深邃。
【小题3】诗中说“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诗人能“重返旧地”吗?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诗人虽然选择了一条路,却对另一条路念念不忘,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20-21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
知识点:分析技巧分析、理解内容创作意图和背景创意解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钟

袁可嘉

让我沉默于时空,如古寺锈绿的洪钟,负驮三千载沉重,听窗外风雨匆匆;

把波澜掷给大海,把无限还诸苍穹,我是沉寂的洪钟,沉寂如蓝色凝冻;

生命脱蒂于苦痛,苦痛任死寂煎烘,我是锈绿的洪钟,收容八方的野风。

【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传达了“我”面对荒漠时空的孤独感受,起句“让我沉默于时空”,气象宏大有力。
B.“负驮三千载沉重/听窗外风雨匆匆”将深厚的历史感和清醒的现实意识交织在一起。
C.“我是沉寂的洪钟/沉寂如蓝色凝冻”,洪钟沉默不语是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
D.作者借“负驮三千载沉重”的沉钟,来写其在对自我与世界平衡点的探寻中的生命体验。
【小题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将自己比作洪钟,以洪钟的身份来描写形象,记叙行为,抒发情感歌。
B.第二节和第三节使用反复的手法,在增强语势的同时,使语言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富有美感。
C.诗歌用第一人称来抒情,有利于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给读者强烈的代入感,使其产生情感共鸣。
D.诗歌结构上首尾呼应。第一节的“窗外风雨”与最后一节的“收容”遥相呼应,构思巧妙,浑然一体。
【小题3】“收容八方的野风”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诗歌塑造了洪钟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