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南宋]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中年谪居鹅湖时所作。②《世说新语·黜免》篇:“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录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③《新唐书·卓行列传》:“(司空图)名亭日‘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
【小题1】请赏析上阕的写景艺术。
【小题2】结合作品,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下阕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2017高三·浙江·专题练习
知识点:辛弃疾(1140-1207)修辞手法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表达方式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上阕写近景,下阕写远景,借景抒情,流露出诗人厌弃城市繁华,热爱乡野生活的情趣。
B.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首词的语言却显得很华丽含蓄,表达了词人对官场厌倦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C.这首词中每种意象都是山林田野寻常可见的,词人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景象,看上去随意下笔,却自然融合成一幅主次分明、远近有致、动静相生、有声有色、情致盎然、意蕴深厚的田园早春图。
D.此词用词看似平常,而实际上很巧妙。一个“破”字写出了桑叶在春风中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有动态感,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鸣”字虽是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的悠闲神态。
E.古人用“斜日”“寒林”“暮鸦”这类冷色调的意象构成一片萧条肃杀的景象,而作者在这样的画面中加了一个动词“点”——“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就使这种萧条肃杀的氛围更加浓重。
【小题2】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并简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辛弃疾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①,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注释】①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敲”言主人公的心灵受到撞击,“碎”体现出主人公因与心上人离别而忧愁的心绪,风摇动翠竹的声音使主人公更加烦乱。
B.“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静寂,也描绘出主人公在心上人走后形单影只、独守空房、百无聊赖的情景。
C.“芳草不迷行客路”是说异地的“芳草”不能迷失“行客”的归路,也形象地写出主人公盼望心上人归来,望眼欲穿的情景。
D.“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是说最苦的是天天等到黄昏月下,站在弯曲的栏杆旁,翘首以望,运用夸张的手法,与上片“倚楼人独”相呼应,写尽离愁。
【小题2】“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足”“掬”二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