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让文物回归故乡,才能完整地呈现其记录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价值。70年回溯,流失文物的回归之路,见证的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2019年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公众熟悉却难得一见的《伯远帖》《中秋贴》《五牛图》、秦公晋侯青铜器、龙门石窟佛像等珍贵文物,以及刚刚追索回归的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齐聚国家博物馆,向人们讲述“漫漫回家路”。这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就进行全景式展览。

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包括中国在内,希腊、意大利、埃及等文明古国都曾有过文物被大规模劫掠流失的惨痛经历,也从未停歇追讨文物的脚步。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既有的国际公约在追诉时效和强制性上,存在约束力小、执行力弱等问题。面对文物追索,一些“文物流入国”或坚决拒绝,或含糊其辞,抑或找借口搪塞,总之就是不愿归还,哪怕文物被劫掠的历史记录清晰无疑。文物的回归之路虽然布满荆棘,但这条漫长的回家之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摘编自《照亮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湖北日报》)

材料二:

文物回家,标志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强大和整个社会对文化的重视。以什么样的方式归来最相宜,以及回到祖国之后又该被如何对待,同样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青铜“虎蓥”为西周晚期文物,是清皇室的旧藏。1860年,它被一名英国军官从圆明园劫走并被其家族收藏。2018年3月,国家文物局注意到一则“西周青铜器‘虎蓥’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虽然通过多种渠道与拍卖机构协商,然而4月11日,“虎蓥”依旧上拍,并以41万英镑成交。令人惊喜的是,十多天后,事情出现了转机,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中国。

“虎蓥”被劫走的1860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是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31年至1945年日军侵华等时间段并列的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高峰期。

当年流失的大批中国文物,有许多近年来出现在拍卖市场。购买成为流失文物回流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流失日本长达80余年的苏轼罕见画迹《木石图》即拍出4.6亿港币,买家为来自中国的机构藏家,这意味着《木石图》重回中国。2011年在法国某拍卖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人买下清朝宫廷画《乾隆大阅图》第四卷《行阵》,当时这件作品的成交价2205万欧元刷新了亚洲艺术品在法国的拍卖纪录。

对于不惜一切代价狂掷重金购买流失文物的做法,业内并不赞同。一方面“用中国的钱”回购“中国自己的东西”,不利于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人利用同胞的爱国心理,抬高中国艺术品的价格。毕竟,海外回流文物并非件件都是珍品、精品,藏家不应盲目迷信。艺术评论家江因风就曾指出,欧美艺术资本炒高中国文物并天价卖给中国,像是在进行另一种意义上的“掠夺”,“当文化自卑被欧美艺术资本巧妙利用的时候,就变成了可悲的结局”。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文物回家仅仅实现了流失文物在物理空间上的回流,而并未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回归。“许多机构只注重流失文物的投资价值,而完全或部分忽视了流失文物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研究。”在深圳市博物馆协会副会长吴强华看来,只有摒弃以保值、升值为目标,摒弃以肤浅的拍卖价格进行简单比对的商业诉求,将回到祖国的流失文物纳入学术研究体系中来,才能重新恢复其应有的文化地位。

流失文物“回家之路”和“归来之后”又该如何,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摘编自《流失文物“回家之路”和“归来之后”又该如何,都值得思考》,《文汇报》)

材料三:

文物来源于哪里,最终应该回归哪里,现实中不一定有圆满的答案。在流失文物的追索之路上,困难重重、步履维艰。除去捐赠,中国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国际上缺乏流失文物回归的有效机制。尽管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公约操作指南》,但该公约没有溯及力,对公约生效前流失的文物并不适用。此外,一些“文物流入国”也以各种理由拒不归还。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家之路,从国际共识到制度建设都存在巨大缺口。

日前,习近平主席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时,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容。 雅典卫城博物馆二层的少女廊柱,其中一个因遭受掠夺而流落海外,仰望凝视之下,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激动地表示:“这些文物流失在外是文明的耻辱,希望它们能早日回家。”习近平主席坚定地回应:”我不仅支持你们,我们还应共同努力。”跨越山海之远、文化之别,在文物保护、文明传承上加强国际合作,为流失文物回归开辟更通畅、有效的国际路径,不仅是中国、希腊等文明古国的责任,更应该是全世界致以人类文明的高度敬意。

(摘编自《不断拓宽流失文物回家路》,《湖北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流失海外文物的追案是道世界性难题, 文物的回归之路依然布满荆棘,文物追索之路依然迷雾重重。
B.购买拍卖文物促成了许多文物回流,是流失文物回流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但业内并不赞同这一做法。
C.材料三认为文物回归之路依然坎坷,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开辟国际路径,并对文物回归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D.材料二紧承材料一中的论题,指出文物回归方式与回归之后又该如何同样值得深思,并解决了相关问题。
【小题2】根据文中所给的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让文物回家,才能完整地呈现其记录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价值。
B.国际上缺乏流失文物回归的有效机制,导致中国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收效甚微,流失文物追索之路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C.对于流失的文物来说,仅仅实现物理空间上的回流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将其入学术研究的体系中来,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回归。
D.文物追索难,既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人为因素,但是不管追索之路多么艰难,都挡不住文物流失国追索的脚步。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近年来,陆续追回海外流失文物共30余批次近4000件套。
B.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在拍卖举行前以6910万港元将马首铜像购得并捐赠国家。
C.25日,土耳其归还中国的壁画和陶俑都属于中国法律法规禁止出境的文物。
D.近年我国成功促成许多文物归国,并在博物馆中展示这些曾经远离故土的“游子”。
【小题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5】我国文物回归之路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探索文物回归之路?
20-21高三上·辽宁·阶段练习
知识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究内容,提出见解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②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③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④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当今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

⑤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

(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诗是以古典诗歌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
B.我国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发展的结果
C.新诗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其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会带来视野的局限。
D.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直到现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论述了中华文化和外来诗歌对新诗出生、成长的影响,以及新诗出生、成长过程中的迷思 。
B.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提倡白话新诗,虽然看不起文言旧诗,但是他也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证明了中华文化和西方诗潮是中国新诗的两条根。
C.中国早期的新诗发展受到西方诗潮的影响,《繁星》就是一个例子;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D.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适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诗和古典诗歌不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文学类别,两者有密切的关联。
B.早期新诗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必须向西方诗歌学习,这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
C.现在我们还不能对新诗在中外诗歌影响下体现的交融迷思有清晰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会越来越丰富。
D.不同诗歌流派、诗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诗歌的影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各不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遵循的创作路径。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理念,首先注重的是中国山水画本体精神的纯粹性,强调文化意味及笔墨法度。不论写生还是创作,中国山水画所强调的是“有意味”的笔墨和精神,强调在笔墨中探求绘画的本体精神。

②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历代大师无论是在写生还是创作中,都能鲜明地体现时代精神。五代荆浩居于太行山中,他常携带纸笔,在洪谷深处对景细察,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荆浩之“真”是他常年隐居体味到的太行山水之精神,是五代画家对于自然是“物象之源”的深刻认知。近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尤其善于对景创作,他说:“画是用有限的方法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任何客观事物都有无尽之处,我们不能全画下来,只能画极有限的东西。”所谓“有限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画家之主观与山水之客观之间的“共识与共美”,是画家情思在融入之后精心提炼出的东西。李可染的山水无论是描写漓江还是井冈山,都是构图坚实,笔沉墨厚,充满了新中国新时代的家国主义情怀。

③在新时代,中国画要体现时代精神,首先要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有深入研究与体悟。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山川对人的性灵的洗涤,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畅神论”要求画家融入山水,在山水中体会“天人合一”的精神,达到“心与境合”的境界才能创作出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与感悟的真正“畅神”之作。当代中国山水画需要深入传统,才能真正地了解到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博大,才能坚定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自信,才能最终通过借物写心的途径,以实现在艺术中与传统相融,与时代相融的境界。

④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审美也在变。但中国山水画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是不会变的,审美的时代导向是不会变的,坚持扎根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宗旨是不会变的。因此,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在写生与创作时,要融入自然,面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要沉潜下来,“风动幡动而心不动”。写生与创作的关键是要坚持中国画的独有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山水自然的内在,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好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⑤当代山水画家无疑是幸运的,这种幸运首先体现在绘画资源的极大丰富,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古代画家几乎需要穷其一生,而当代画家在发达的网络与现代的交通工具的帮助下,几乎可以触手而及。其次,身处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之际,当代画家也担负了更大的责任,如何在坚持传承传统文脉之际,又能体现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意境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既不能离开传统,又不能脱离生活;要有情怀有担当,要有真正的家国情怀,要敢于突破自己,发出真正的时代之声。

(摘编自石峰《在新时代再探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山水画家一直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路径,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本体精神。
B.时代不同,体现的时代精神也不同。比如荆浩体味到的“真”和李可染表现的“有限的东西”都体现了这一点。
C.“畅神论”强调自然山川对人的性灵的洗涤,突出了“天人合一”精神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
D.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山水自然的内在,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好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路径与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理念。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使文章内容丰富,论证有力。
C.文章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画体现时代精神的两种途径:深入传统、融入自然。
D.文章立足于新时代,从绘画资源的丰富和处于传统文化复兴时代这两方面阐述了当代山水画家的幸运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画家在当今时代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就会获得比古代画家更高的艺术成就。
B.客观世界的自然山水是无限的,但画家无需全面描绘,如果能提炼出物我之间的“共识共美”,其作品就具有意义。
C.时代、观念等在不断变化,但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不变,融入自然、沉潜静心是当代山水画家必备的素养。
D.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鲜明地表现时代精神,艺术家如果缺乏对时代的理解,就很难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初,多个诋毁中印边境卫国戍边英雄的败类相继被拘,在全社会再次强化了英烈凛然不可侵犯的深刻印象。

曾几何时,“历史虚无主义”猖獗,大家耳熟能详的革命英烈,如方志敏、张思德、董存瑞、江姐、黄继光、邱少云、杨子荣等都被妖魔化。他们甚至把八路军抗日英雄群体“狼牙山五壮士”说成是“祸害老百姓的土匪”,而且还公开在网络和杂志上发表,这种行为受到正义之士的抨击和怒斥后,他们不但不知悔过,反而到法庭起诉他人侵犯了名誉权,要求道歉赔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捍卫“狼牙山五壮士”名誉的斗争,在法庭和舆论两个战场展开。在党和各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3年的持续斗争,打了两场官司,终于在2016年8月15日取得了法庭斗争胜利,为国家英烈伸张了正义。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从此,有了一把专门定制的保护英烈的法律利剑。

近年来,社会舆论和风气持续向好,但仍有一些人以身试法,变着花样诋毁污辱英烈。有些同志感觉愤怒和无奈,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英雄烈士保护法》学习不够。这部法律提供了很给力的法律武器:一、无论什么人以什么方式侵害英烈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三种责任,《民法典》和《刑法》也有相应的制裁条款;二、各级人民政府都有保护英烈的职责,如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要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对侵害英烈的行为,近亲属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英雄烈士没有近亲属或者近亲属不提起诉讼的,检察机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侵害英烈的行为,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这些法条,实质上宣告保护英烈人人有责,对那些屡教不改的败类绳之以法不是难事,大家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要让更多的人知法守法,不要触犯法律底线。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言论自由不受法律约束,对诋毁国家英烈的无耻言行必须零容忍。在全社会树立起爱国奉献、崇尚英雄的民族正气,形成对诋毁侮辱英雄的行为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

(摘编自王立华《<英雄烈士保护法>需要认真学》)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充分发挥网络空间作用。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结合青少年的新变化、新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爱国主义是鲜活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要紧扣时代主题,着眼话语创新,优化内容供给,结合青少年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制作推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作品、动漫、有声读物、短视频等,使内容通俗化、接地气,既可感可知,又可亲可近,善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语言讲好爱国故事、传播主流价值观,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积极创新传播手段,突出议题引领、立体传播、柔性推介,依托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传播平台,通过丰富优质的媒体产品和可视化、互动式体验,潜移默化地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在网络上打造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空间,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头脑、入心灵、见行动。

发挥社会协同作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深度开发融教育性、知识性、文化性、体验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品,引导青少年以寓学于游的方式重温红色记忆,在亲身体验中了解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深入挖掘重大纪念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主题演讲、快闪等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参与感,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和鼓舞广大青少年勤奋学习、向上向善,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编自蓝晓霞《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代代相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猖獗,导致很多革命英烈被妖魔化,也是中印边境卫国戍边英雄在网络上被诋毁的原因。
B.2016年捍卫“狼牙山五壮士”名誉的斗争,在法庭斗争中取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埋下伏笔。
C.《英雄烈士保护法》让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都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将那些屡教不改、侮辱英雄的败类绳之以法。
D.爱国主义教育要善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语言,依托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传播平台,进行话语创新、优化内容。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英烈,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但最根本的还是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
B.在网络上打造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空间,积极倡导社会舆论和风气,有助于让英烈受到应有的尊重。
C.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是充分发挥社会协同作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的重要手段。
D.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普及法律知识,更要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和社会协同的作用,才能行之有效。
【小题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近年来很多学校将爱国教育融入主题班会、开学典礼等活动中,定期开展爱国主义论坛讲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接受爱国教育。
B.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1.2万多名“90后”甚至“00后”,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让青春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C.长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陕西省蒲城县,探访坐落于此的被誉为“民族英雄”、“林青天”的林则徐纪念馆,活动有参观旧址、阅读史料等。
D.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
【小题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小题5】在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应该如何加强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