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万众瞩目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单体机场航站楼不仅代表了北京未来的战略规划发展方向,更是艺术设计、科学技术、勤劳智慧的结晶,完美诠释中国基建实力的新高度。北京大兴机场成功通航的背后,凝聚了我国众多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承担整体基建和总体方案实施的东方航空、5G解决方案提供商华为、网络运营商联通以及人脸技术提供方云从科技都大显身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设计创新和技术突破是中国建筑飞速发展的缩影,这场空中国门的巨大变革背后,凝聚多方建设者的智慧协同、攻坚克难、甘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精神。

(摘编自《诠释中国基建实力新高度》)

材料二:“新基建”是与传统基建相对应,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底层支撑的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的范围,“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它不仅仅是某一项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的简单叠加,更是围绕行业需求,通过打造高效的云计算能力、构建先进的网络基础、部署完善的感知终端,来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从而进一步挖掘传统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新基建”具有突出的跨行业、跨领域属性,涉及多个主管部门,需要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实现服务智慧化和管理网络化,拓展传统基础设施的服务空间范围,提高传统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管理效率、服务能力,重构服务供给与公共管理关系。

(摘编自马相东、王跃生《加快发展新基建新服务》)

材料三: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就是一场典型的数字时代抗疫战争,也是“新基建”发挥效能的实战演练。此次战“疫”大量运用信息化手段支撑抗疫复工:“密切接触者测量仪”累计提供服务已逾16亿人次;“一网畅行”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大数据系统累计服务4000多家企业或部门;以“卫星遥感”保障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设任务;为各地空管装备提供24小时技术支持;通过算法,对监控视频进行高清还原,有效解决寻人不便问题……目前,中国电科已形成包括社会治理、社会服务、自主安全云、民航空管、智能交通等在内的“新基建”布局体系,正不断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帮助企业打造自主创新数字智能工作环境,成体系推出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当“新基建”的快车启动,中国电科已在拥抱变化,主动变革,肩负起“国之重器”的时代责任,在接续奋斗中加快“新基建”进程。

(摘编自《中国电科:拥抱变化、积极变革,加快推进“新基建”》)

【小题1】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基建”具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等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特点,是战略性、网络型的基础设施。
B.“新基建”的范围在国家层面上有明确的界定,就是指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内容。
C.“新基建”中的融合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它已不属于某一项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的简单叠加。
D.“新基建”并不排斥传统基础设施,而是致力于拓展传统基础设施服务空间范围,提高传统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大兴机场的建设凝聚了众多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具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属于“新基建”的范畴。
B.凝聚多方建设者智慧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代表了中国基建实力的新高度,更是艺术、科学和勤劳的结晶,居世界领先地位。
C.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数字时代对“新基建”效能的一次实战演练,大量事例证明“新基建”在抗疫和复工方面效果显著。
D.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中国电科形成的新基建布局体系,体现了新基建跨行业跨领域的特性,帮助许多企业实现了提高效率的目标。
【小题3】请结合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新基建”在具体实施进程中的特点。
20-21高二上·黑龙江大庆·期中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科学报》:2003年非典开始,我们和“冠状病毒”已经打了好几次交道,能从中吸取哪些经验?

饶子和:冠状病毒种类繁多,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在2002年以前,冠状病毒虽然对畜牧业是一个严重威胁,但对人类危害尚小,可能会引起人们熟悉的普通感冒。但在2002年至2003年期间,SARS冠状病毒引发了令全球恐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俗称“非典”)疫情。SARS冠状病毒在自然界的天然宿主其实是蝙蝠,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偶然原因,该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而引发了重大疫情。虽然此后断断续续有新的冠状病毒被发现,但似乎并没有引发人类的重大疫情。

在沉寂了10年之后,MERS冠状病毒又在中东地区引发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种种迹象显示,MERS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仍然有可能是蝙蝠,但这次疫情是由骆驼传播导致。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又在武汉引发了病毒性肺炎。

这几次冠状病毒疫情,都是本来以野生动物为宿主的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导致的。这提醒我们,保护好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或许是远离野生动物病原感染的最好方式。减少对蝙蝠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扰,避免这些天然宿主与人畜的密切接触,这对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摘编自李晨阳、丁苏雅《专访饶子和:面对肺炎疫情我们不慌》,《中国科学报》2020年1月10日)

材料二:

为什么新型病毒总是寄生在野生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身上,而这些病毒为什么对于这些动物自身没有构成严重的危害呢?

杨占秋解释说,病毒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必须寄生于生命体才能存活,而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所以各种生物成为病毒的储存库。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致病性比较弱,而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在长长的传导链条上通过多次变异,从而变得攻击性非常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免疫学专家2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中生长,很难对它们进行全面管理,野生动物的防疫工作几乎是很难开展的,所以野生动物会有很多潜在的病原体感染,并且由于在野外生存,人类也很难对动物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检测。

杨占秋介绍说,“当这些病毒寄生于其他生命体时,并不表现为疾病,因为病毒需要依靠长期寄生在动物身上来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宿主生病,宿主对病毒也具有相应抵抗力。”但当病毒开始向外传染,在不同的中间宿主间传染时,就容易出现变异,就会产生使宿主致病的后果。

动物经过人类驯养之后,是不是身上病毒的危害性就小很多?杨占秋对此予以肯定。他告诉记者说,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身上都存在病毒,区别是量的多少。因为饲养动物环境比较干净,或者是人为消毒处理,不利于病毒生长。有时,同一种病毒在家禽家畜身上与在野生动物身上表现的特性并不一样。因为病毒要生存,必须适应不同的宿主环境。

上述免疫学专家认为,如果对于饲养的野生动物没有进行有效检疫,那这些动物体内还是可能会有病原体存在,并可能会在人工饲养下不断传播,甚至发生变异,产生对人体更强的传染性。

(摘编自倪浩、范凌志、任重《野生动物为何易成病毒传染源》,《环球时报》2020年1月23日)

材料三:

根据新华社1月26日最新报道,中国疾控中心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检出大量新型冠状病毒。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首次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病毒,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此前,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曾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比如竹鼠、獾等。

事实上,除了一些野生动物“老饕”,多数人很少或者只是偶尔食用过野生动物,但仅仅这些“偶尔”就可能让民众为大面积肺炎疫情爆发买单。要知道大部分野味市场的环境都非常恶劣,臭气熏天的宰杀现场,来路不明甚至带着大量寄生虫和传染病的野生动物,以及死后变质仍然出售给餐馆的野味,这些未经检疫的食品端上了人们的餐桌,为疫情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对于食用野生动物,法律已有相关规定。2018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第三十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部法典中“重点保护动物”字样一共出现了53次,而对于非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的规定则相对模糊。

我们应认真反思: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代价惨重,禁止野生动物交易不应是防治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必须持续下去,不断动真格!后续立法、执法力度应继续加强,彻底切断野生动物食用消费的灰色产业链,斩断疫情爆发的祸根。

(摘编自孔德明《不能有下一次了!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必须动真格》,半月谈网2020年1月27日)

【小题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状病毒种类繁多,必须寄生在生命体上才能够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
B.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有天然宿主,并且一般不会对其构成严重的危害。
C.冠状病毒要感染人类必须通过其天然宿主之外的其他动物的多次传播。
D.冠状病毒有传播性,有的在传播过程中易发生变异而具有强大攻击性。
【小题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状病毒不仅能够引发普通感冒,而且会造成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重大疫情。
B.野生动物是病毒的天然储存库,保护好其生存环境,能有效地避免野生动物病原感染,防止传染病发生。
C.中国疾控中心针对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检测结果有力支撑了钟南山院士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来源的推断。
D.饲养的野生动物身上带的病毒少,只要经过有效的检疫,就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不会带来大面积的疫情。
【小题3】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如何对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动真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4年,在经历24小时的绝食抗议后,13岁的梅拉蒂和11岁的伊莎贝尔被警察护送到到了印尼巴厘省省长办公室里。当着姐妹俩的面,省长大人签下了“巴厘岛在2018年实现‘零塑料袋’”的承诺。事后,姐妹俩曾在国际会议的一场演讲中给出过这样一组数据:巴厘岛的居民和游客一天制造出680立方米的塑料垃圾,其中塑料袋的回收率小于5%。在备受人们青睐的塑料制品面前,姐妹俩得到的承诺更像是一张空头支票,但她们看起来一点都不担心。

如今,四年多过去了,虽然省长的承诺并没有兑现,但是她们在2012年发起的“告别塑料袋”运动,起初看起来像过家家游戏一样,如今已经成为一场致力于抵制塑料袋,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国际运动。

梅拉蒂姐妹已经在全球不同地区领导组建了17支并肩作战的团队,其中包括今年1月她们刚刚去过的上海。她们向台下上百名中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她们的鼓励下,一支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团队被组建了起来,并成为“告别塑料袋”团队在中国的第一个分支。

“我们小孩子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25%,但我们才是100%的未来。”姐妹俩如是说。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14日)

材料二:

据初步估算,全球每年向海洋输出的塑料垃圾可达480-1270万吨。这些陆源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极难降解。其中大型塑料垃圾会通过生物或物理作用慢慢碎片化,成为微塑料。此外,粒径小于5毫米的人造工业产品,如牙膏、发胶、洁面乳和空气清新剂等中的塑料微粒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也因难以过滤而进入水体,最终排入海洋。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颗粒及纺织纤维,有片状、线状或块状等多种形态。近年来,微塑料在世界各地的海域被检出,海洋中已没有未被塑料污染的净土。联合国环境署于2014年、2016年、2017年连续在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对海洋微塑料问题给予特别关注,2016至2017年,微塑料污染连续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大科学问题。

研究表明,微塑料能够被海洋生物摄食,阻塞其摄食辅助器官和消化道,造成物理伤害,产生毒理学效应。由于海洋生物能从环境中富集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微塑料还会带来复合化学污染。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累积并随食物链传递,进而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目前,虽然在野外环境中尚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微塑料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对人类的健康风险也尚待证实,但其对海洋生物和人类的潜在风险显而易见。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15日)

材料三:

奥地利的一项研究称,首次确认人体内发现了多达9种不同种类的微塑料,大小从0.05到0.5毫米不等。其中最常见的为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这两者都是矿泉水瓶的主要材料。8位主动参与实验的人年龄在33至65岁之间,彼此互不认识,生活区域也不同,但都食用过塑料包装的食品或饮用过塑料瓶装饮料,其中多数人食用过鱼或海产品,没有人是素食主义者。

近年来,研究者们相继在牡蛎、贻贝和鱼类等食物以及饮用水、海盐甚至蜂蜜中发现了微塑料。除了饮食之外,还有一种摄入途径可能是被我们忽视的,那就是日常的呼吸。在生活中,以化纤为原料的衣物非常普遍,车里、家里、办公室里铺的地毯大部分是化纤制品,摩擦时会释放出微纤维。因此,从呼吸途径摄入微塑料更为直接,摄入量也非常大,可能与通过饮食摄入的量相当。

联合国环境署2016年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对于微塑料本身的毒性和影响的研究尚且不足,但要注意微塑料表面会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可以作为病原体的载体进入人体,影响人们的健康。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10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微塑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塑料是中大型塑料垃圾通过生物或物理作用慢慢碎片化所致的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颗粒及纺织纤维。
B.由于大量的各种微塑料被排入海洋,世界海洋到处都受到了微塑料的污染,这引起了联合国环境大会的特别关注。
C.微塑料被海洋生物摄食后,会在生物体内会造成复合化学污染,这些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最终可能危害人类健康。
D.微塑料进入人体有两种途径,一是饮食,二是呼吸,后者摄入微塑料更直接,量也非常大,可能与通过饮食摄入的量相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梅拉蒂姐妹故事的感染,并在她们的鼓励下,上百名上海中学生率先在中国组建了第一支“告别塑料袋”团队。
B.海洋中的微塑料来自陆地,其来源有两个,一是大型塑料垃圾的碎片,一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人造工业产品中的塑料微粒。
C.塑料制品和塑料垃圾数量庞大,难以降解,这些问题造成微塑料污染泛滥,使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治理形势更加严峻。
D.研究表明,食用过塑料包装的食品或饮用过塑料瓶装饮料的人,比食用过鱼或海产品的人,更容易受到微塑料的污染而有潜在的健康威胁。
【小题3】据文意,概括出我国治理微塑料污染可以有哪些作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小题1】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小题2】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小题3】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