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朵丫子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这些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套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科利亚的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息》,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姑妈”是次要人物,但也是线索人物,她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和科利亚夫妇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突出主旨。
B.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对他们受折磨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C.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的东西,这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没文化”。
【小题2】小说中,哪些描写体现了科利亚的“没文化”?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
【小题3】小说一开始写科利亚姑妈留给他“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的书,有什么作用?
20-21高二上·四川乐山·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小说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碗水

晨晖

围子山上有棵导航树,四五个大汉绷直了手方能合围。树下有条鸡肠小路,路边有眼泉。那泉水泛着波光,珍珠似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过那“盘子”倒更像只碗,于是有了名,叫“一碗水”。

一碗水是神水,这传说有些年头了。说那泉是龙吐的,那树是龙尾呢。一年四季这泉就没干过,满满的一碗,就不再流了;等舀干了,马上又满了。

山下就是围子村,围子村人就喝一碗水长大。村民开门见山,守着和尚百衲衣似的几分地刨挖,日子依然紧巴。好在守着一方神水,也就没啥。

村里是有过一回大事的。就是前年,段大爷的独根苗苗炼娃考上了农学院。大家说,他家挨着一碗水最近,沾了龙气。这屁娃儿,是龙子呢。

看来村子里又有大事了。

回来耍暑假的炼娃昨天放出口信,要把一碗水搬出去卖掉。

这还了得?

一大早就有好些人来过问,炼娃笑着解释,说他经过几年调查,一碗水是一股优质矿泉水,含有好多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我们和人家共同来开发,行的话,一年产值就是一百多万呢。

怪不得。我们就知道这里是宝地。神嘛,自然会带来财富哟。一百多万,那是多少?谁也没见过呀。村子着实兴奋了一阵。

这天炼娃来到当村长的二舅家,把开发一碗水矿泉的计划详尽地告诉了他二舅自然高兴,围子村苦啊,作为村长,不能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心头难受啊。

可就那么一碗水,咋个开发?二舅问。

炼娃说,神水是取之不尽的。

产品怎么运走?

修公路嘛。

钱呢?

厂家负责大部分,余下要靠集资。

这消息在村民大会上开了锅。神没送来金子,倒要给人家掏腰包,谁干?

第二次村民大会,还是要出钱!大家就咬耳朵,炼娃是我们看大的,娘老子都是本分人,山羊咋下个狐狸仔呢?

也有打圆场的:幸许这娃儿是为大家呢?可以问问他,赚的钱是咋个分?

炼娃说,厂家投了资,前三年村子不分成,但大家干了活工资照发。收回成本后,四六开,厂家六村里四。

明摆着胳膊肘朝外拐嘛。

才不止呢,根本就是抢人。

我们自己干,不掺外人。

可……炼娃有话要说,却被打断:别以为围子村人笨,办不来事。那年公社号召大干水利,我们村修的水渠还得了头名呢。

技术呢?

技术?不是神水吗,弄出去就行。

钱呢?

哦,把神水弄出去要钱,这倒没想过。可至少犯不着给人家钱嘛。嫁了女,还搭上一套嫁奁。这帐,不划算。神水,我们不卖。

群情激昂,大家又找回一点当年斗四类分子的感觉。话就难听点儿!

这屁娃儿,又不是围子村的人,跳那么起劲干啥?

莫不是诈了大家的钱替他父亲奔丧?

哦,对了,三叔,二舅,他妈的一根竹蔸芭发的芽,伙了伙来整我们?

炼娃低下头,不说话。也不知他听到没有,反正脸红了一阵又一阵。

第二天,就有些“五老七贤”来到炼娃家看他生病的爹。送来些山货,送来些话:

乡里乡亲一家人呢,咱们可别犯傻哟。

娃儿不是山里的羊,是麻雀要飞走的。

黄鼠狼嗦只狗来,还不是看起那鸡。

……再说,挖了一碗水,龙脉断了,谁负责?

炼娃从山上回来,夹着一卷纸。爹挣扎起来,吐了一口痰,痰里裹着血,血里夹着哀求:娃呀,别逞能了,给我留一张老脸吧。……看着山货,炼娃明白了。

爹没熬过那天晚上。他是抓住炼娃的手落气的。

安葬了爹,炼娃决定走了。这天,他照旧来到一碗水前,泉声如泣如诉,似在倾吐一种哀怨。炼娃把那卷纸扔在那里,头也不回下山走了。

村民总算喘了一口气,炼娃走了,再也没人来抢一碗水了。而且还有收获,炼娃在那卷纸上标出了围子山37处神水的位置,还画了图。它们汇成了山脚的一条小溪。原来,一碗水只不过是最小的那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段,以树的粗大和“一碗水”的传说与神奇,写出了围子村的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必要交代。
B.围子村虽然贫穷,但因“一碗水”有“龙气”,养育出了炼娃这样的大学生,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就不觉得穷了。
C.炼娃为了改变村子的现状,带领村民致富,找人来共同开发“一碗水”,但此举遭到了村民的反对,故而作罢。
D.小说对炼娃走前来到“一碗水”,“泉声如泣如诉,似在倾吐一种哀怨”的描写,暗示了炼娃心里的悲哀。
【小题2】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围子村村民的群像,请你结合文本,分析村民群体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一碗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山海(节选)

赵德发

到了“深海一号”跟前,吴小嵩才真正明白“大国重器”的含义。虽然刘经济向她描述过,但这个网箱之大,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她随辛运开从船上下到一艘橡皮艇,摆渡到网箱上。沿着一条有坡度的梁架走了几十米才到网箱正中。敬总在哗哗的浪海声里向她大声介绍,网箱周长一百八十米,养殖水位达五万立方米,相当于四十个标准游泳池。

此时太阳已经落入海中,晚霞映照得网箱框架格外明亮,那种动人的橘黄,与大海的湛蓝、浪花的雪白形成鲜明对比。吴小嵩在网箱顶端的圆盘上转了一图,心想,这真是大手笔、大制作。再看看脚下,海水涌流,深不见底。敬总说,网箱已经下沉到海底,让三文鱼在冷水团里度过盛夏,秋冬季节再让它浮上来。吴小蒿好奇地问,一千多吨重的大物件,怎么让它浮上来?敬总说,往钢结构的管道里打气呀。反之,注水就能沉下去。

过了一会儿,晚霞消失,暮色沉沉,敬总让他们到养殖工船上吃饭。这条船也是大得很。有八十多米长。辛运开说,这是我国最大的养殖工船,可以看护十到二十个网箱,以后再有“深海二号”“深海三号”等等,都用这船。得知在这里工作的有十多个人,每人干满一个月才能回去轮休,吴小嵩连声说,你们辛苦,太辛苦了。

吃罢饭又到控制室,通过监控观看网箱里的情况。屏幕上显示,三文鱼在网箱里熙熙攘攘,游来游去。敬总说,它们要在这里再住一年左右,第一箱预计产量一千五百吨。目前海关通关价格,一公斤三文鱼八十元,第一箱产值是一点二亿。以后扩大生产,价格降下来,三文鱼就会进入普通百姓的菜篮子。听了这些,吴小蒿欣喜不已。她说,全体楷坡人祝贺你们,等待着你们向全世界宣布发生在这里的奇迹。

看看时间已到十点半,敬总将他们几位领到休息舱,给他们安排了住处。吴小嵩住的船舱,只有一床一桌,都固定在舱壁上。在船舱里睡觉,是她的第一次体验,久久没能入眠。后来似乎刚刚睡着,就被辛运开叫醒,说准备往回走了。吴小嵩迷迷糊糊,随辛运开走下这条船,再登上来这里时乘坐的渔船。她扭头看看。“深海一号”梁架上的灯成行成图,在淡淡的曙色中勾画出了它的巨大轮廓。

辛运开说,镇长,你到舱里继续睡吧。就把她送了下去。她到一个铺位上躺下,打了几个哈欠,就毫无障碍地沉入梦乡。她竟然梦见了刘经济。还是在山大文史楼旁边的小树林里。春风悠悠,花香兼人,她与刘经济肩并肩坐着。她后来又梦见,在一个夏日傍晚,她和点点在隅城公园的湖里划船。那船很小,点点也小,只有五六岁吧。她让点点坐在身旁,自己两手操浆,一下下划着……

吴小嵩醒来,发现身下的铺位在起伏,在摇晃。她看看表,时间已是中午十二点半。她决定上去看看,就起身穿鞋,沿着铁梯子走上去。钻出船舱。她首先看到的是一堵黑墙。那墙顶天立海,沾满云絮。墙上金蛇狂舞,响声隆隆。海风呜鸣的吹,吹起了如山的巨浪。

哦,来暴风雨了。她从没见过这种骇人景象,想找到辛运开,问他如何应对。她扶着栏杆,沿着船边艰难前行。就在她到达驾驶室门外时,船身突然大幅度倾斜。这时她又看见了一堵白墙。那墙飞快蹿高,扑面而来。她觉得自己一下子高高飘起,再悠悠落下。落下之后发现,船在她右前方的一道峡谷里,歪歪扭扭摇摇晃晃。

她扬起一只手,向那边大喊。想再接着喊,她被一股强大的力量裹挟,一瞬间沉了下去。再睁开眼,她看到了一个诡异的画面:深蓝色的天幕上,金蛇闪现时严重变形,呈现出温柔的样子。

她觉得憋闷,手忙脚乱,想出水呼吸。然而刚露出脑袋呼一口气,就见山一样的海浪再度出现在面前,将她抛上波峰。她被埋进水中,奋力挣扎,再露头时刚要喘气,咸丁丁的海水就灌进嘴里,呛进气管。她反射性地咳嗽起来,但咳嗽时发现,天上的闪电全都化作金花,在她眼前璀璨绽放。

她在心里念叨:娘,感谢你生下我。爹,感谢你让我留在世上。只是,我不能对你们尽孝了。点点,老妈爱你!不过,你向往的水下婚礼,我不能参加了。月月,如果咱俩的孩子今后继续相爱,拜托你照顾点点。她缺乏母爱缺失家教,有些任性有些毛病,请你多担待……吴小嵩拼出最后的力气,张大眼睛观望,只见上方一片深蓝,金蛇销声匿迹。四周与下面,则是一片幽暗,万籁俱寂。

此刻,一个黑黝黝的影子在她的前方出现,飞快靠近,游至她的身下。她想,这是一条大鱼?

鳃人!吴小嵩在心里叫道。一定是鳃人潜水救援队。远远近近,还有几条黑影在游动,他们正在接近水中一个个目标。

她感觉到了一只手,一种托举的力量。

深蓝,浅蓝。最后是一种高远的湛蓝。那是云缝中的天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基层女干部吴小蒿的视角,让读者见证了我国海洋养殖业的巨大发展,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显现出了浓厚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
B.小说以吴小蒿的行踪和遭遇为线索,先写她参观“深海一号”,后写她突遇风暴不慎坠海,情节的陡转增添了戏剧化的效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C.小说描写闪电,从“金蛇狂舞”到“金蛇闪现”再到“金蛇销声匿迹”,景物变化与吴小蒿的挣扎过程相交织,有助于表现她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
D.小说叙写吴小蒿柔美温馨的梦境以及濒临绝境时的“念叨”,贴着生活褶皱展现她的乐与苦、爱与痛,使人物形象更显真实立体,便于全面认识人物。
【小题2】小说末段可以改写成:“她看到了海底的深蓝和海面的浅蓝,接着看到了云缝中的天空那一片高远的湛蓝。”二者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小题3】美学家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其内涵可以理解为宏大景象与伟大心灵的结合。请据此简要说明小说哪些地方体现出崇高风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

[以色列]多拉·巴伦

一天,她这个年岁已高但依然精力充沛的丈夫突然生病去世了。那天下着雨,他给困在家里无所事事。他感觉到异乎平常的疲劳,便躺下来休息一下,却再没能起来。

他的三个儿子——在临近都有自己的农场,和女儿——住在隔壁村子,都赶来过湿婆节,哈亚会给他们准备吃的,或者到菜园摘些蔬菜,恭敬地招待吊唁的人们。她默默地四处走动,和他们一样,脱去鞋子以示悲痛。

在分割财产时,她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他们的感激。每当争论白热化时,她就会悄无声息地走到屋外,甚至在某个继承人偷偷把值钱的东西塞进自己的旅行包时,她都会扭头看着别处。等到该她发言的时候,她则胆怯地问着能不能把里兹克留给她,她愿意放弃她份内的钱物。继承人们都同意了。

这所房子被卖掉的当天,她挨着磨面坊,在河边租了一间木屋,把仅有的一间屋一分为二,隔出一间牛棚来。每天早上,她会把奶牛拴在牛棚里,然后去山上或者柯特山谷的那条长街上的某户人家里干活。她又开始擦地板、洗盘子,在面包房里揉面了。不管到哪家,她都会捡些面包屑或蔬菜皮,放到篮子里。下午回到家,她把它们和麦麸、盐以及热水混到一起,然后就站在门口等着奶牛从草场回来。接着她把这桶香喷喷的牛食放到牛嘴巴前,自己坐在一边,朝奶桶里挤着奶。

对她和牛来说,这一小时是一种默默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是她与牛之间的一份互惠的契约,异常的珍贵,只有那些生性沉默的人才能体会他们内心的感受。

很快,邻居们就拿着瓶瓶罐罐过来买牛奶了,愉悦的宁静被打破了。哈亚会给每个人都匀出一部分,然后牵着奶牛顺着河边或爬到山上散一会儿步。在落日的余辉中,奶牛的红皮肤仿佛金子一般发亮,它会在篱笆边吃些草,补足自己的晚餐。路人们会停下脚,羡慕地看着哈亚。

一年一度的春季产仔期让人焦心,她得狠下心把奶牛和她的小牛分开来,小小的牛棚实在无法再容纳哪怕一头牛。

哈亚绝不愿意让屠夫来沾手这些小牛。相反,她把小牛卖到附近的农场上,用换来的钱买了一台搅乳器,制造黄油和奶酪,因为奶牛的产奶量很大,当天总是卖不完。她也在木棚里装了烤箱——不再给别人做苦役——烤起了黑麦面包和小米蛋糕,从犹太宗教小学放学的孩子和来镇上赶集的农夫们都争相购买。

在她木棚旁边的那块地里,萝卜和洋葱都已经发芽,一片郁郁葱葱,整个院子都弥漫着乡村农场的那种芳香。在安息日,这里会飘扬着安息日的圣歌,因为在这天,一个无家可归的盲人老学者会来她家里吃饭。虽然双眼失明,但老人有着渊博的学问和智慧,他能够铺设一条道路,让阳光走进哈亚的灵魂,照耀到那些黑暗的角落。由于他的影响,她开始参加犹太教堂的礼拜活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如今,她围的是一条宽大的褶皱围裙,这为她平添了一份主妇的气质;她的脸包在花头巾里,闪耀着那种曾经被剥夺但终于重新再获得生活权利的人才有的光辉——仿佛一只长久空置的灯笼里终于放进了一支燃烧着的蜡烛。她像富人家的主妇那样,用上好的头巾包头,跛脚几乎不再显形,那些曾经怜悯地看着她走下柯特山谷的人会盯着她的背影,犯着迷惑,仿佛在说:“是那个哈亚·弗鲁姆吗?”

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甚至那片干旱的盐碱地,在经过灌溉和施肥之后,最终也变得肥沃,而且鲜花盛开。

自她回到柯特大桥边住下来,已经过去八年光阴了。如今,她已经是木棚和周围那块土地的主人,她的奶牛也已经下了七次崽。一天,她突然感到一阵剧痛,却不知道这是疾病的先兆,也就未加留意。很快,疼痛变得更频繁了,她开始失去胃口,日渐消瘦,衰弱下去。然后她意识到一场严重的疾病正如果核里的害虫一样,侵蚀着她的身体。就像这多年来她一直在富有远见地安排生活一样,她平静地估量着自己的病情,有序地安排着自己的后事。

她将自己的面包店转给一位邻居,也不再做黄油和奶酪了,只卖新鲜牛奶。她也因此有了更多时间来做些善事,或者倾听盲人老学者的谈话,这些充满智慧的语言为她开启了新的世界。

于是,她决定要去完成一些她感觉不能再拖下去的事情。

她给城里的那个包工头家送话说(她听说他家有一个用砖头砌的好牛棚),她打算把奶牛卖给他们。他们早听说过这头牛的好名声,而且他们的牛已经死了一些日子了,便爽快地同意了。“你会对她很满意的,”哈亚只能喘着粗气,虚弱地对包工头优雅的妻子说这么一句。

当天,她穿上自己的衣服,领着奶牛走过离草场很远的一条路,一直到包工头家的后门,一个壮实的乡下姑娘——哈亚很满意地注意到,她的面相很和善——已经在那儿等着他们了。她走过去朝牛棚里看,果然是用砖头砌的,地面竟然像居家一样,压得平平的。她回头看了看她和奶牛最后一次相伴留下的这些脚印,然后穿过院子,从前门离去了。

第二天早上,她躺在床上——已经没有牛奶要挤了——喝下医生开的止痛药。她的痛苦即刻停止了。当她睡着的时候,她感觉自己仿佛被包裹在尚未升起的日出那金色的光芒里。沐浴着她的这些光芒——正如那位盲人老学者预测的那样——正在等待着所有那些被尘世的苦难净化和洗礼的人们。

(选自《外国文艺》2006年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哈亚丈夫突然生病去世,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关注故事情节走向。
B.丈夫去世,哈亚悲痛;分割财产时,哈亚害怕与几个孩子发生冲突而放弃了她分内的钱物,由此赢得他们的感激。
C.小说描写细腻,体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如“哈亚只能喘着粗气”一句,从侧面渲染出此时哈亚的身体特别虚弱。
D.小说以哈亚离世结尾,细腻的细节和心理描写营造出了安详的意境,含蓄表达出主人公哈亚希冀人世间平安的心愿。
【小题2】奶牛里兹克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以“阳光”为标题的用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