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4 组卷3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地深处的温暖

任林举

长春的雪,从来都不是寻常的飘落,而是弥漫——无边无际的弥漫。

洁白的雪花飞满苍穹,天地之间就没有了界限。苍茫里,是谁在飞针走线?一针紧似一针,反复牵引着人的目光,一时竟分不清雪花是从天上落下,还是从地上飞起。街道、河流、田野、房屋等等,地上一应事物之间的边界和轮廓,都在雪中变得模糊。

四十多年前,1978年10月,我还未满十六岁,拿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第一次走在长春的大街上。那时候,年少懵懂,刚从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出来,不知道要怎样面对这样一个高楼林立的城市和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在,这座城市已经给我预备好了可以埋头阅读的书桌,还有可以倒上去酣睡的床铺。

仿佛一夜之间,一睁眼,我就遇到了那场雪。寒风退避,雪落无声,有几分暖意,有几分温柔,温柔得让人心软。过去,我是经常站在乡村的雪中向往城市的;如今,我开始站在城市的雪中幻想未来。

天已经断续下了两日的雪,仍无意停止。我和相识不久的同学们,手拉手走在雪中。

积雪在我们的脚下吱吱呀呀,传达出时缓时急快乐的声音。

我们从学校的东门出发,穿过平阳街,穿过解放大路,一直向春城电影院进发。那天晚上要上演的电影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名字叫《吉鸿昌》,当时各大中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竞相包场,一票难求,长春市仅有的几家电影院需要不间断播映。因为我所在的学校在院校里排位并不靠前,所以场次就排到了半夜。

时值午夜,市内的公交车已经全部停运。而那个年代,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几公里的路程,只能靠双脚一步步丈量。从开放的儿童公园东门进入,西门穿出,进入最负盛名的人民大街,右行八百米就到了大名鼎鼎的人民广场。广场上的纪念碑巍峨、高大,我们从纪念碑前走过,夜晚宁静异常,只有我们一行人脚下发出的沙沙踏雪声。

那天,回来的路上,大家毫无睡意,每个人都很兴奋,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另一部电影的主题曲:“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中间相隔多少坎坷与周折,又相隔多少场风霜与雨雪,已经无法准确统计。当我再一次走在一场纷飞的雪中,长春这个让我一度成为过客的城市,慷慨地许给我一个可以躲避风雨的居所,我在长春住了下来,而且一住就是经年。我不再青春年少,但却如一棵把根扎得很深的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深处的温暖。

也是午夜,也是在人民大街,大街两侧高楼林立,夜晚的街道灯火通明,五光十色,大街上的车流拖着一条光的尾巴往来穿梭,将整条街道描述成一条色彩的河流。

那个晚上,我和一位老师在他的家中秉烛长谈。我静静地聆听着他对我的叮嘱,从生活到修身,从工作到文学,从现在到未来,从理想到信念……他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局限和优长;懂得了放弃与坚守,学会了敬畏和勇敢。

我深深地知道,此夜不同寻常,但却不知道窗外正无声地下着一场大雪。当我深夜离去时,老师执意要出门送我,并执意要站在大雪中陪我候车。雪花大朵大朵地落在他已经不再浓密的头发上,落在他已经微驼的背上和他表情凝重的脸上。那情景,让我感觉我可能正面对一次隆重的远行。但我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多年之后,当我回想起那晚雪中的情景,我的心会涌起怎样的波澜。

转眼又是十年,城市仍然像一张没有画完的图画,在扩展,在丰富,虽然还没有最后完成,但却比以往更加丰满、绚丽。而我却单单因为它的雪,因为它纯净的白色,就心怀依恋。从最初的雪,到后来许多场雪,种种的情景、种种的经历、种种的故事,已经让我深深认定,长春的雪就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美好机缘。

冬天再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棵树如果在一座城市把根系扎得太深,就已经不再是一棵树,而是城市固有的一个部分。它在岁月中汲取的一切,如今都要反哺给岁月;它在城市中所得的一切馈赠,如今也将回馈给城市。

那天,突然接到老友的电话,不为别事,就是一份来自好友的关切。我们畅叙交流,一抬眼,又是一场纷飞的大雪,从天空飘向大地,又从窗外飘到窗里,在我的身前、身后、头顶以及生命深处——弥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满十六岁的“我”带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从偏远乡村来到长春时,心中既有面对陌生城市的迷茫,也有找到安身之所的庆幸。
B.“我”对和同学一起看电影《吉鸿昌》前后的相关细节仍记忆深刻,是因为作者从小的生活经历让他非常珍惜能包场看电影的机会。
C.文章两次提到一棵根系扎得很深的树,“我”就如同这棵树,在和长春数十年的相互陪伴中,逐渐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D.作者善于用场面描写来展现自我的生命体验,全景式描写与细节特写兼而有之,同时也注重在描写中穿插“我”丰富的内心感受。
【小题2】作者是如何通过“雪”来展开叙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在长春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了哪些“温暖”。
2020·四川绵阳·一模
知识点:其他散文分析结构,概括主题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散文作品,完成相关问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①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③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④“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⑤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⑥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⑦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⑧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⑨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亲睐,孔子也只是因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⑩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⑪两千多年来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⑫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⑬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⑭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⑮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与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⑯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⑰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1】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注释:【1】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小题1】在第④段中□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旗 媒 舟 灯B.灯 媒 旗 舟
C.媒 旗 舟 灯D.舟 旗 灯 媒
【小题2】下列对作品中加点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的“大同世界”,出自《礼记》对“天下为公”、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描绘。
B.第④段的“和而不同”,指表面上一团和气,但彼此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
C.第⑤段的“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
D.第段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对“仁”所作的具体解读。
【小题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第⑥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C.第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
D.第段以《圣经》《古兰经》类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诊视。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标题“天下一轮春秋月”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桐花满地

雪小禅

①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②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③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过去。

④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⑤那时玲是我的蜜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⑥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⑦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是湿的。

⑧每天上学都要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⑨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⑩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⑪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⑫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⑬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⑭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⑮玲很快回了短信。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叙述事件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中间有插叙,这样使文章脉络清晰,将过去、现在的事情结合在一起,显现出“形散”但“神不散”的特点。
B.文章中“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与桐花形象相互衬托,本文就是通过对桐花、朋友“玲”的回忆,写出了对往日时光的怀念,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之情。
C.倒数第三段划线句对桐花的称呼从“它”到“君”的转换,是因为对桐花的描写已经丰富、饱满,“它”的形象已经转变为“一直努力着”的形象,作者对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当初不喜欢桐花的原因是命贱、形状也散、颜色灰败的暗且没有灵性,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小题2】有人认为,文中的桐花是“玲”的化身,你对此有何看法?
【小题3】本文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本文举例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

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却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出视湖水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面,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这样真实可感的动,也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
【小题3】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