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8 组卷7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小题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2012·辽宁·高考真题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水稻可以利用盐碱地等传统意义上不可利用土地,一定程度上保障粮食安全,可有效应对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多地实验表明,通过连续3-5年种植海水稻,可以将盐碱地改造成为可供普通作物耕种的土地。有的地方通过种植海水稻,改变了盐碱地区域小环境,甚至引来了白鹭等鸟类栖息,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物多样性。目前,虽然经过基因组测序,填补了海水稻分子研究的空白,为耐盐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分子基础,但是耐盐机理具体是什么,还有待科学家们对海水稻基因进行深入分析。

(摘编自《海水稻的价值与未来》)

材料二:

目前的海水稻,一般指能够在盐分浓度为0.3%以上的土壤中正常生长且亩产量可达到300千克以上的一类水稻品种。那么,海水稻为什么能够耐盐碱呢?

盐碱地土壤中含有高浓度的钠离子,这就会引发渗透胁迫、离子毒害和离子不平衡等盐胁迫,会引起植物的各种生理、生化变化,如光合作用降低、能耗增加、营养物质摄取受阻、活性氧增多和代谢毒物积累等,这些变化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抑制,植株最终因碳饥饿而死亡。但是,海水稻对盐分有较高的耐受能力,它具有对钠离子毒害作用的适应能力和保持自身钾营养的能力,能够想方设法地减少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并提高钾离子浓度。在盐碱土壤里,大量的钠离子从根部进入水稻植株体内,使钠离子浓度增高而钾离子的吸收受到抑制,但海水稻在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上,能够尽量维持高钾离子、低钠离子的状态,从而在盐碱地上得以生存。

在近海水域,海水盐分浓度因降雨、洋流、海水混合等因素而变化较大,特别是在河流的入海口或被海水浸润的沿海滩涂等地,土壤中所含的盐分浓度,会远远小于海水的盐分浓度。因此,海水稻就可以在沿海地区和其他盐碱地种植并收获。

(摘编自罗越华、康海岐《科学文化盐碱地上的奇迹:海水稻》)

材料三:

普通的水稻遇到连绵阴雨或者是田间的积水,很容易倒伏,不仅根叶会腐烂,而且也不利于收割。与此相比,生长在滩涂地的海水稻就无惧倒伏的问题,其根系发达,帮助水稻牢牢长在地面上,涨潮退潮都不怕。种在盐碱地上的海水稻不仅可以创收粮食,还能改善环境,有化荒地为良田的妙用。如果在沿海滩涂推广海水稻的种植,不仅可以让淤泥变成陆地,还能减缓海水对海边土地的侵蚀。海水稻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将沙地变为土地,从而减少近海岸的含沙量。这样一来还可以加固岸堤。种植海水稻不仅能改善滩涂的土壤状况,还能改善盐碱地的土壤肥力。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镇岽军村曾经是海水稻推广种植的试点村。2020年早稻的亩产量提升了1.5倍,究其原因是种植海水稻后土壤的肥力得到了提升,提升后土壤肥力帮助了早稻产量的提高。此外,由于种植海水稻无需担忧病虫害的问题,没有了农药污染,可以放心产出纯绿色无污染的粮食。

(摘编自搜狐网《袁隆平重视的海水稻口感不好,为何还越种越多?》)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植海水稻盐碱地区域小环境生物多样性
B.高浓度的钠离子多种盐胁迫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
C.降雨、洋流等因素近海水域的盐分海水稻的种植
D.海水中的盐分水稻消除病虫害农药污染海水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水稻分子研究的空白因为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而被填补,但其耐盐机理还不得而知。
B.海水稻比普通植株对盐的耐受力更高,因为海水稻可以阻止钠离子从根部进入体内。
C.海水稻盐耐受力一般可超过0.3%的盐浓度,可种植在河流的入海口或被海水浸润的沿海滩涂等地。
D.海水稻的根系可以将沙地变成土地,从而可以起到减少近海岸的含沙量、加固堤岸的作用。
【小题3】我国发展海水稻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的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

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地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B.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
C.“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突出肯定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B.文章指出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其中主动借鉴占主导。
C.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和超越的进程。
D.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的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举例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学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B.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也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C.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
D.“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个重要论断,既具有深邃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深思。

从起源上看,人民才是文艺的真正创造者。文字是文学的载体,而文字正是劳动者的发明。造字的方法最初就是象形、会意。 史官出于记事的需要,将民间的文字采集起来,以代替之前的“结绳而治”,文字开始被专门化。至于文学家用文字来写“佳句”,完全是坐享其成。

当然,也存在不依赖文字的文学和不识字的作家。鲁迅说过:“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诗经》里的很多诗作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采录和润色后,留传下来的。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对文艺创作方法的高度概括。人民是文艺的创造者,不仅是指人民是狭义的作家、画家、表演艺术家。更是指人民及其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中外文艺创作实践表明。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来自人民群众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不可能是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产物。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非其作为作家的“创作”成果,而是其深入农村的“副产品”。抗战胜利后,丁玲主动请缨,先后赴河北怀来、涿鹿农村深入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领略了农民的淳朴、热情,积累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并产生了写作一部小说的冲动。当丁玲从涿鹿县离开时,一幅当时中国农村的壮丽图景在她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丁玲又数次参加深入农村的活动,以检验自己的构思是否妥当,判断是否准确,人物刻画是否真实。

古今中外,有名目繁多的文艺评判机制。表面上看,充当“审判员”的往往是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但历史证明,只有经得起人民评判的作品,才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成为经典作品。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他生前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评价。杜甫42岁时,殷璠编纂的《河岳英灵集》出版,共收录24位唐代诗人的234首诗,没有杜甫的一首诗。杜甫去世九年以后,高仲武编纂的《中兴间气集》,依然没有收录杜甫的任何一首诗歌。直到中唐时,杜甫才引起诗坛有限的注意。毫无疑问,是贯穿于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诗史”之作中的人民性思想,最终为杜甫赢得“诗圣”的地位。

人民文艺观既是一种崭新的文学实践,也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和政治实践。当代中国作家艺术家需要虚心拜人民为师,沉潜到生活深处,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与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摘编自李茂增《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是人民创造出的,作家用文字进行创作,是无视人民创造成果的表现。
B.《诗经》中有很多无名氏的创作,可见,中国古代较早时期还没有文人创作。
C.作家深入农村生活,与农民交朋友,积累大量的素材,就能写出伟大的作品。
D.那些经得起时间以及历史的考验、经得起人民评判的文学作品才是好作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人民性的科学论断置于首段,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文章主体部分从文艺创造者、创作源泉、评判者的角度论述文艺的人民性。
C.文章以鲁迅、丁玲和杜甫的创作实践为典型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文章末段阐明了当代中国作家、艺术家要担当起深入人民、表现人民等责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艺创作是缺乏人民性的,而文艺创作一旦脱离了人民,其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B.人民及人民的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作家、艺术家只有秉承这种理念,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C.杜甫之所以没有被历史埋没反而赢得“诗圣”的地位,是因为他在作品中贯穿着人民性思想,这是关键之所在。
D.人民的口碑代表作品的质量,因此,那些名目繁多的文艺评判机制、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也就失去了权威性。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