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4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语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老师对个人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           ,人们对老师恭而敬之,对道重而求之。

传统家风家训十分重视尊师重道,从家族祠堂里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便可略见一二。天与地指宇宙的自然之法,君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亲是指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师则是天地之道、君亲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觉知者和宣扬者。因此,师与天地君亲有着共尊共荣的地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一种职业关系,      。由于把尊师与孝亲联系在一起,“师父”的称呼也开始流行。老师和学生的这种身份伦理关系经由师礼而确定。拜师礼的行礼者不仅是学生,学生的父母甚至家中长者也会代表族人行跪拜礼,以示对老师的礼请和敬重。

在古代,尊师不仅是寻常百姓家庭的风习风貌,也是皇族、贵族的家法家道。尊师之道与王道息息相关:师道兴,则王道兴;师道尊,则王道盛。帝王之所以要尊师重道是因为帝王是道的践行者,而师则是道的传承者,帝王只有在尊师重道中求师、从师才能领悟道、践行道,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如果尊师重道的家风普遍盛行,那么不尊重老师甚至是轻蔑老师的社会风气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尊师重道的浓厚氛围。

【小题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反复     比喻     借代B.引用     对偶     比喻
C.引用     夸张     拟人D.引用     对偶     夸张
【小题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天地、君、亲、师分别指宇宙的自然之法,一个国家的象征,父母的养育之恩,天地之道、君亲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觉知者和宣扬者。”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1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
知识点:修辞手法情境补写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世纪后,机器与人类协同创作的情况日益普遍,各种写作软件(            ),用户只需输入关键字就可以获得系统自动生成的作品。对于这些人工智能的作品,人们的评价并不高,更倾向于视为一种由机器或算法完成的文字游戏。它可以模仿逼真,可以快速组合,可以在技能和信息掌握方面超过真正的艺术家,甚至大量生成具有诗或艺术形式的东西,但在自我意识、自我情感方面的天然缺失,导致它的作品从根本上讲就不是其自我情感、自我意识的表达

诗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而思想情感又是因生活而起的。生活的前提是生命,是包括思想情感、意识在内的生命。生命的展开就是生活,生活是生命的体现。人工智能,显然没有生命、没有生活、没有思想情感,它所具有的是算法,是模拟,是生成,是通过算法来模拟诗人 的作品所生成的文字。现在的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文字还多有不通之处,但未来的人工智能肯定会生成各种合规的甚至生动的文字。单从字面来看,这些文字也会具有其字面的意义。但一旦用上     的标准,这些作品就可能现出(     ),丧失被称为作品的资格。

【小题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层出不穷       文学审美       原形
B.层出不穷       知人论世       原形
C.不胜枚举       知人论世       原型
D.不胜枚举       文学审美       原型
【小题2】对上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排比、双关、对比B.对偶、顶真、双关
C.排比、顶真、对比D.对偶、顶真、对比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村短视频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国内外受众都能够感知的意义空间,找到人类价值与情感的交集,以 的语言传达被大家广泛认可的价值。听故事的人自然能产生共通的情感期待与共同的价值观念,获得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实现基于影像的文化对话,从而构建起人类共通的思想空间。随着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时空限制被各种网络媒介打破,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有了更为多元的渠道和载体。民间传播凭借真实性、亲近性、故事性、丰富性和交互性等优势,成为当前新媒体时代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力量,与主流传播、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进入发展活跃期。与此同时,作为民间传播重要形式的中国乡村短视频在表层乡土生活和物质文化符号的呈现方面仍需精耕细作,植根民间乡村日常生活,以乡村烟火气息抚平海内外认知差异,探寻世界人民基于乡村影像表达的共同诉求和精神内涵,从亲情、美食、家园、乡愁等人类共同关注的母题出发,以纪实的乡土叙事替代宏大叙事,塑造多维立体的乡村形象,于细微之处地传达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主流价值观,在情感共鸣中传递乡村文化内核,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中国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播。

【小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小题2】分析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