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街灯不语

周建新

离开老家没过多久,就有坏消息传来,三爷去世了。我握着手机,呆愣愣地站着,心里又酸又疼。几天前,干瘦佝偻着的三爷,伸出鹰爪一般的手,那样坚定而又流畅地升起街灯,没有一点儿人之将死的迹象,咋说没就没了呢?

我立在窗前,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也浮起了茫然的苍白,覆盖原野的大雪成了背景,窗玻璃成了屏幕,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缈的一生,唯一真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我决定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哪怕大雪封路,也不能动摇我的决心。

从市里到县里,再到村里,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但出租车司机一直折腾到天黑,才把我送到村里的大庙台前。漫天漫地的雪越下越亮,亮得每一片雪花都晶莹剔透。下了出租车,我才看明白,三爷挂灯的旗杆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两根桅杆似的现代灯架,两轮小圆月亮高高地悬在上面,上方横着两块太阳能硅光板。哀乐渐渐地冲进我的耳鼓,我追寻着声音,一直走到三爷的家。三爷的家门立着一盏白灯笼和半盏红灯笼,没等我询问灯笼上咋有块红斑,就有人给我扎孝带,领我到三爷的灵前磕头跪拜。

礼仪过后,我从人们的七嘴八舌中,理出三爷的死因。

三爷是在太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他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立刻呆若木鸡了,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村主任一拍脑门,忘了三爷耳聋,听不到安装太阳能街灯时震耳欲聋的声响,便指着沉降下去的太阳,意思是说,太阳生了俩孩子,替你值夜班了。

三爷的眼前立刻黑了,佝偻着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

此后,三爷整天不出屋,噘着嘴,闷闷不乐地坐在炕上,一步也不肯往外走。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昨天夜里,三爷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了,胸口胀得难受,嗓子咸咸地含着一股腥味,医生对他死于肝硬化的预言快要成真。三爷含住一口气儿,撑着力气挂出第一盏白灯笼。第二盏白灯笼还未挂起,他再也忍不住了,一口鲜血全喷了上去。

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衔住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床。

三爷安详地躺着,似乎在安慰所有来看他的人,不要悲伤,他在那边耳聪目明,逍遥自在。

三爷的遗物,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除了生活必需品,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唯一让大家不解的是,三爷的那对街灯不知放到哪儿了。那是三爷的心肝宝贝,三爷的一双儿女,三爷的魂灵啊,人们掀开冥床,看到了那两盏街灯。

我惊讶地发现,三十几年一直崭新着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了,羊皮灯罩上有无数道裂纹,灯座也是锈迹斑斑,还有那两个活灵活现的龙凤,死掉一般垂落下来。有人试图取出街灯,用手一碰,居然散了架子。三爷去了,街灯也追随他去了。

天亮了,天也晴了,天是湛蓝的,地是洁白的。白灯笼熄了,大雪覆盖住了灯笼上三爷的鲜血,还给三爷一个清清白白。借着明媚的阳光,我看到了晚上没有看清的白对联,对联是村里一位语文老师写的。

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

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

横批:沉默是金。

我一句话不说地跟随着送葬的队伍,送三爷去祖坟。

许多年没下过这么大的雪了,大得没了膝盖。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挪地走向我家。猛然间,我的耳边响起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嘹亮,那样有力。

百日之后,我又回到村里,祭奠三爷。这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大庙台上的太阳能街灯被人盗走了,两株古槐突然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掉落在地,勤快的人把它们捡回家去,当了柴烧。我忽然觉得,村子空落得像没了魂。

来到三爷的坟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一只猫头鹰雕塑般立在三爷的墓碑上,任凭风吹掀它的羽毛,依然纹丝不动。这是一只死掉了却依然富有生气的猫头鹰,我尝试着把它从墓碑上拿下来,可它的爪子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石头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爷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以至一碰就散架,这说明街灯确实已经老旧,也暗示传统街灯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B.“他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立刻呆若木鸡了”,这句话反映了传统街灯不复存在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
C.太阳能街灯被盗,古槐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落地,暗示了村民对三爷和传统街灯的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抵触情绪。
D.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而“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看似矛盾的叙述中蕴含着“我”对三爷的深切怀念。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不少笔墨写“我”听到三爷去世的消息后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我”回老家送三爷的决心,体现了三爷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B.“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和“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与横批内容呼应,且巧用象征,暗扣了“街灯不语”的题意。
C.文中叙写三爷死因的内容,属于小说故事讲述中的插叙部分,既表现了三爷对街灯的特殊感情,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沉思考。
D.小说结尾对猫头鹰的生动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细节描写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三爷的独特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小题3】三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街灯不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1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
知识点:其他小说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灾情发生后

侯发山

消防车像脱缰的野马“呜呜”叫着在马路上横冲直闯。听着这熟悉而又刺耳的鸣叫,李正的心紧紧揪成了一团,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现场。他不断地催促道:“快!快!”驾驶员不乐意了:“再快也不能把脚伸进油箱里啊?踩到底了!”

车上的几位战友也感到李正今天有些不正常,其中一个忍不住说道:“今天是周日,那栋办公楼不会有人。”

“放屁!”李正大声嚷道。说罢,他才想起拨打110。他凭直觉判断,这场大火不会无缘无故发生,警方还是早介入的好。

土地局有两栋办公楼,一栋新的,十八层高,去年刚刚竣工的;一栋老的,上世纪六七年代的建筑,上下两层,不知道为什么还没有拆掉。失火的是老办公楼,火是从一楼燃起的,一条条火舌和一股股烟雾交织着包围了整栋小楼。

李正他们这辆消防车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没等车停稳,李正撞开车门,掂起一具灭火器冲向浓烟滚滚、火焰冲天的现场。等战友们反应过来,李正的身影已经消失在烟雾和火焰之中。

李正跌跌撞撞来到二楼,摸索着闯开那间办公室的门。幸好,屋内并没起火。不过,火雾随着他扑进屋里。李正打开灭火器,一阵白色的泡沫吐出,火焰下去不少。他看到老人用自己的身躯紧紧护着一个木箱子。李正甩掉灭火器,上前去抱老人。老人喘着粗气:“别管我,先搬这个箱子!”声音苍老,果敢,不容商量。李正仅仅是停顿了半秒钟,抱起那个木箱子奔向门外,一跃而起,从楼上跳下,随即,房子也“轰隆“一声坍塌了。

李正傻了!几乎同时,一条条水龙冲向火海,一个个身影随着水龙扑了过来。

李正把箱子交给及时赶到的警察,箭一般返回现场,和战友一起救人。李正的眼泪哗哗地流着,自责不已:“我该死!我该死!”直到把老人救出来,李正的手套已经磨烂,两手血肉模糊,不断地淌着血。

救护车把所有的伤员都送到了医院。

消防队员都是皮外伤,并无大碍;房子倒塌时,幸亏两根横梁成犄角之势架在了老人的头顶,老人虽然伤势轻微,但被检查出是癌症晚期。

私下里,指导员批评李正:“幸亏那个老同志没出意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吃不了兜着走。”指导员有他的道理, 听到这话,李正眼里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心说老人当时要真有个好歹,他还不后悔终生?

指导员以为李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缓了口气:“‘救人第一’是我们的消防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李正分辨道:“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箱子比他的性命还重要!”

“有什么能比性命还重要?”指导员以为李正的脑子被大火烧糊涂了。

李正张了张嘴,没有说话。 

真相终于大白:老人是土地局的纪检书记,这天到单位整理材料,有人趁机放火,打算烧死他。老人发现后脱身不得,这才打了报警电话。那个箱子装的是本单位和主管部门个别领导违法乱纪的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国有资产免遭重大损失,个别领导干部锒铛入狱。

得知这个消息后,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觉得该到医院看一看老人。

指导员还是迟了一步。他到医院的时候,老人刚刚咽气。指导员发现李正也在医院,此刻,他伏在老人的尸体上嚎啕大哭。

指导员这才知道,老人是李正的父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生动形象地描给了消防车奔赴火灾现场的情形,细致具体地表现了李正内心的焦急,训托出灾情发生后的紧张气氛。
B.不断催促、拨打110、拖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问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表明李正知到父亲在发生火灾的那栋楼里。
C.小说第四段写老办公楼建筑年代久远,为下文房屋在火灾中坍塌做铺垫,客观上也表明了消防救援工作的危险性。
D.指导员在得知真相后为自己之前错误批评李正而感到内疚,所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决定去医院看望老人。
【小题2】“箱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结尾点到了李正和老人的父子关系,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妙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造船

马长远是白洋淀有名的水木匠,他会造船,木船。

马长远造船有三个绝活。一绝是看树料。有次他去旱地买树,看上去高大光滑的树料他不要。偏偏看中了有一片疤的木头。儿子泥鳅问他为什么,他拽着泥鳅的老头辫儿说,傻小子跟爹学着点儿,你看这高大光滑的树,它顶部的叶子有焦梢,根部肯定空了。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空了半截。来,看这块,你甭看它有疤,还是一片疤,没关系,这是干疤,不是水疤。水疤说明树质有毛病,干疤呢,就白捡便宜了,木头坚硬,价钱又低。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无碍。第二绝是甩线一手准。旱木匠只能放直线,而马长远造船时能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第三绝是放印子,就是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船孔自然呈不规则状态。然后选一块合适的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凭着这三个绝活儿,马长远的造船作坊在水乡名噪一时。

马长远开始时造鹰排子、鸭排子。老年间白洋淀水势大,水阔鱼多,渔民们放鸭牧鹰,自在得很。后来,马长远又稍加改造,造成了枪排船。船只平底无舵,前宽后窄,宽处能搭上三管火铳,供白洋淀的猎户用来打野鸭,捕大雁,捉水鸥。枪筒里,前边装满沙子,后边装上火药。这设计,人是不在船上的,而是潜伏在水里。锁定目标以后点火,火药点燃就会把砂粒顶出去,一声枪响,猎物就轰然落地了。1937年的一个雨夜,任大桅神神秘秘地找到马长远,把一兜大洋交给了他。喘着气说,长……长远哥,你抓紧备料,连夜加工,给……给我造八只枪排船!他接过大洋问,干什么要这么急?任大桅说,雁翎队打鬼子,日本的汽艇都开到白洋淀了!他把大洋兜子放回到了任大桅手里,穿着裤衩跑到院里清点木料。兄弟,够十二只船的料,我再把前面造宽些,放四管火铳,杀伤力大些!任大桅这回不喘气了,他说,那这船钱?马长远说,船什么钱?打完鬼子再说!任大桅道了谢,说了声小心些就要走,马长远一把拦住了任大桅,等等,我把泥鳅叫醒,你带上他吧——

全国解放以后,当过雁翎队长的任大桅当上了县长。土地改革中,任县长打倒了汉奸渔霸熊邦忠,拆掉了他家的祠堂,就在熊家祠堂的旧址,帮助马长远盖起了船厂。鞭炮声中,任大桅给船厂剪了彩,然后红着脸对马长远说,长远哥,我回来了,我没把泥鳅带回来,他被安排在天津造船厂了。他才十几岁,先学学徒吧。将来回你厂里当工程师!马长远鼻子一哼,屁!连家都不回的人,能学出什么好?能当什么工程师?我不稀罕,我自己就成!

马长远说对了,泥鳅终究也没有回到水寨定居,没有回到他爹的船厂。他在天津造船厂当到了厂长,退休后在县城投资创办了白洋淀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马泥鳅每年都回来给他爹拜年,拜年的时候就做马长远的思想工作。早些年,他说爹跟我去天津吧,你看白洋淀都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你造的船也用不上了,连吃喝都挣不上;你去看看我造的画舫、龙舟,颐和园、西湖都用呢!你再看我造的万吨巨轮,直达太平洋呢!马长远就懒懒地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后来黄河水来到了白洋淀,他又说,爹你都90多岁了,搬到城里住吧,我为你可是让了步,回到了县城,还给你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马长远眼皮耷拉着说,我住着任县长给我的房子舒服,那是人民政府给我的念想!每到这时候,马泥鳅就想用武力解决,他和司机把马长远架到车上。马长远总是打着坠儿往下出溜,我不去,本来好好的水路能跑我的木船,你倒好,捐资架桥,水路都修上油漆了,我走不惯!

马泥鳅没辙了。他给马长远雇了个保姆,寒假暑假还打发上大学的孙子马力来和马长远做伴。马力觉得他太爷这白胡子老头儿好玩儿,就不停地打听他的过去,打听他造船的事。听完了,他就对马长远嘟囔,太爷,都是你自己吹牛,现在白洋淀里跑的都是快艇、机帆船,顶不行也是机器钢船,你说你造的木船在哪里啊?

马长远就轻轻地拍了一下马力的头,说了声小混蛋,你来!他颤巍巍地把马力领进了院里一间锁着的棚子里,嘎吱吱棚门打开,一道阳光窜进来,哇,马力看到了一屋子精巧细腻的木船模型。

马长远含糊不清地说,这是鹰排子,这是鸭排子,这是枪排船……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划线句表现马长远看不上儿子马泥鳅造的船,认为那不是手艺,有一种感伤的情怀,表达了对传统造船技艺逐渐没落的失落之情。
B.小说写白洋淀“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的衰败,是为了与老年间“水阔鱼多”的盛景形成对比,表达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伤。
C.马泥鳅为了父亲而回到县城,为父亲在县城买房子,不可谓不孝,可是他并不真正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父子之间存在隔膜。
D.小说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依次将看树料、答应为雁翎队造船、拒绝进城、领马力看船模等情节串联起来,“造船”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情节。
【小题2】小说主要塑造了马长远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他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中写任大桅找马长远造枪排船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医院中

丁玲

甲】十二月里的末尾,下过了第一场雪,小河大河都结了冰,风从收获了的山岗上吹来,刮着拦牲口的篷顶上的苇秆,呜呜地叫着。白天的阳光,照射在那些冰冻了的牛马粪堆上。黄昏很快地就罩下来了。

一个穿灰色棉军服的年轻女子从沟底下的路上走来。她在有意地做出一副高兴的神气,睁着两颗圆的黑的小眼,欣喜地探照荒凉的四周。走进一个院子,而且走进一个窑洞。这是她要住下来的地方。朝东的三个窑里,有初生婴儿的啼哭。她不禁舒展了眉头:明天,明天我要开始了!

陆萍是上海一个产科学校毕业的学生,才进去两年,她就感到她不适宜于做一个产科医生,有时甚至讨厌一切医生。八一三的炮火把她投进了战争,她到伤兵医院去服务。过了一年,她辗转到了延安,做了抗大的学生。她用心地啃着从未接触过的一些书籍,学着在很多人面前发言。她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将来,一定是以一个活跃的政治工作者的面目出现。她满意这生活,和这生活的道路。在抗大又住了一年,她成了一个共产党员。而这时政治处主任找她谈话了,为了党的需要,她必须脱离学习到一个刚开办的医院去工作。于是她到医院来了。

每天把早饭一吃过,她就到产科病室去察看。产科室的看护,一共学了三个月看护知识,可以认几十个字,记得十几个中国药名。产妇室里唯一的一根注射针已经弯了,而医生和院长都说要学着使用弯针。房子很冷,不适合于产妇和落生婴儿……

她去参加一些会议,提出她在头天夜晚草拟的一些意见书,也为了医疗的改善与很多人冲突。其实她的意见已被大家承认是很好的,但作为反对她的主要理由便是没有人力和物力。她成了医院里小小的怪人,然而也绝不是毫无支持,她有了两个朋友。

她和黎涯是在很融洽的第一次的接谈中便结下了坚固的友谊。她们两人谈过去,现在,将来,尤其是将来。她们织着同样的美丽的幻想。还有一位常常写点短篇小说或短剧的外科医生郑鹏。他在手术室里是位最沉默的医生,吝啬到连两三个字一句的话也不说,总是用手代替说话。可是谈起闲天来便漫无止境了,而且是很长于描绘的。

她兴致很浓厚地去照顾那些产妇、婴儿。有大半数夜晚她得不到整晚睡眠,有时老早就有产妇等着在夜晚生,有时半夜被人叫醒。虽然接产室烧了一盆炭火,但套在橡皮手套里的手,常常冰得发僵,只要不是难产,她就一个人做了。

她不特是对她本身的工作,她很愿意得到更多的经验。她以为外科在战争时期是最需要的了。最近听说郑鹏有个大开刀,她正准备着如何可以使自己不失去这一个机会。

记挂着头天晚上黎涯送来的消息,等不到天亮就醒了。她早早地过来了。病人肋下的肚腹间中了一小块铁,曾取过一次,没有找到。这是第二次了,这次还打算把盲肠也割去。

【乙】房门紧闭,不通风,熊熊烧着三盆木炭火,仍然很冷。已经三刻钟了,那块铁才被取了出来,有一粒米大,周围的肉有一点化了脓。于是又开始割盲肠。陆萍实在头晕得厉害,但仍然支持着,可是黎涯却忽然靠在床上不动了,炭气把她熏坏了。

扶到院子里去。郑鹏向两个看护命令着。

一会儿,陆萍也支持不住地呻吟着。

陆萍被扶到门口,躺在地上,挥手喊道:进去!进去!人少了不行的。

她想去看看黎涯怎样了,却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冷风把她吹醒。她去找黎涯,没找到,就回自己的窑。到十一点,郑鹏来了。郑鹏也头晕得厉害,但他却支持到把手术弄完。他去看黎涯,黎涯已很好地睡了。

陆萍不满。院长为节省几十块钱,宁肯把病人、医生、看护来冒险。她只要有空便到很多病房去,搜集许多意见,要报告给上级。第六号病房有一个没有脚的害疮疾的病人。他说:

同志!听到些别人说你的事,想和你谈谈。我得靠着才能接待你。我的双脚都没有了。

为什么呢?

因为医务工作不好,没有人才,冤冤枉枉就把双脚锯了。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三年了。那时许多夜只想自杀。

陆萍不懂得如何安慰他。

同志,现在,现在已算好的了。来看,我身上虱子很少。早前我为这双脚住医院,几乎把我整个人都喂了虱子呢。你说院长不好,可是他过去只是不识字的庄稼人呀,指导员也不过是个看牛娃娃。不要急,慢慢来。有什么事尽管谈,告告状也好,总有一点用处。他呵呵笑着。

他像面对小妹似的述说着往事,一些看来太残酷的斗争。他解释着,激励着,耐心地教育着。她知道他过去是一个学生,到苏联去过,现在因为残废了就编一些通俗读本给战士们读。

没过几天,卫生部来人找她谈话了。经过几天说明和调查,她很愉快她是被了解着的。她要去继续学习了。【丙】这时,延河还没有开始化冰,然而风刮在脸上已不刺人。她真真地用迎接春天的心情离开这里。新的生活虽要开始,然而还有新的荆棘。人是要经过千锤百炼而不消融才能真真有用。人是在艰苦中成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纤细的笔触表现主人公陆萍精神和心灵的颤动,展示了根据地的生活,也包括某些弊端,表现了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B.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例如交代陆萍的情况、到刚开办的医院工作的原因,使小说故事情节完整,叙事方式富有变化。
C.小说对人物设计颇有用心,如“没有脚的病人”曾经的学生身份和“到苏联去过”的经历,可增强其言说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D.小说一是采用叙述人视角叙事,这是全知视角;一是以陆萍视角叙事,客观展示周围事物,这两个视角时有穿插。
【小题2】文中画线句是人物活动的场景,这三处场景各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说:“人是在艰苦中成长。”请结合小说有关内容及陆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