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②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候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③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④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⑤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

⑥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科学美”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审美现象会启发科学家的灵感,科学之美可以激发科学家的无限创造力。
B.科学美是人们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
C.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都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给人们带来精神震撼。
D.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在人们心灵中的映射,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
【小题2】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加点“这种现象”指“虹与霓”呈现的自然之美,其中蕴含有深层的理论架构之美。
B.第③段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科学的本质、表现形式和对科学发现的作用。
C.第④段以三个事例论证了不少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的。
D.第⑤段论证了如果在教育中不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美,就不可能认识科学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几里德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都体现了数学与艺术美的结合。
B.如果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科学就会丧失美感,也很难到达真理的彼岸。
C.当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异化为让孩子沉浸题海的时候,孩子们就难以享受到科学之美。
D.尽管科学家对科学美的阐述虽然还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和重视。
20-21高一上·四川眉山·阶段练习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是城市的根本生命力,它决定着城市的价值品质,诠释着城市的特色。习书记一再强调,“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存在于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片城市空间。保存城市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和保留文明发展的脉络,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所以,城市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城市文脉的传承。

城市文脉的传承能让人们记住乡愁。“乡愁”是铭记城市历史记忆的精神标识,它彰显着一个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依据与生命之魂。如果说,一座城市的风貌往往蕴藏在一棵古树、一幢老宅之中,那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则是城市的神韵所在。这些风貌神韵记录了市民的生活,演绎着城市悠久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犹如一条丰美的河流滋润过无数市民的心回,成为城市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名片。所以当前的城市建设不应仅仅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它更应该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重满足人们的历史认同感与归属感。相比于保护好历史街巷、文物建筑,传承好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同样重要。事实上,也只有既留形又留神的,既见物又见生活,才能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城市文脉的传承也为重塑城市特色提供了新的契机。城市文脉作为城市特色的核心与灵魂,凝练了一个城市的精神与灵魂,引领着城市建设的未来方向。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经历着更新的考验:人们一方面渴望创新和发展,不断拆除或改造那些历史建筑和遗迹,建造越来越多的连镇超市和国际购物中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受传统文化消逝带来的遗憾,城市陷入“千城一面”的发展僵局。这构成了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悖论,也是城市更新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城市建设要从历史文化脉络的视野中挖掘出现代城市的特色,将城市文脉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就应以现代设计手法呼应地方特色,就是要贯彻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原则,尊重、把握、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民居、传统街道、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加以保护和发展,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塑造富有地方特色和独特个性的城市特色。目前,有很多城市通过捕捉历史的基因重塑了城市特色:威尼斯园历史文化符号的完整性而打造了文化品牌,西安用古城朔风造就最优雅的城市,南京凭历史文化积淀展现古令交融、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这成为新一轮特色城市建设的时尚引领。

文脉是城市建设的根本与内核,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宝库。在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征程中,如何让人们记住乡愁,如何重塑城市的文化魅力,实现人类文明的创新性发展,对城市建设而言是任重而道远的历史课题。

(摘编自常晶《传承文脉 守护乡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城市生命力的基础,城市文脉对城市的价值品质和城市的特色有影响。
B.城市悠久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在城市的古树、老屋、文化习俗中被演绎。
C.满足人们的历史认同感与归属感是现代社会对城市建设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D.如何传承城市文脉,实现人类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阐释了“城市文脉”的概念,并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从城市的风貌和神韵两个方面,论述了传承城市文脉能让人们记住乡愁的观点。
C.三四段用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等方式论证了传承城市文脉与重塑城市特色之间的关系。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让人记住乡愁、重塑城市特色两方面论述城市文脉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丽江是云南著名的两座旅游城市,但两座城市的价值品质、城市特色因城市文脉不同而各有魅力。
B.人们必须承受传统文化消逝带来的遗憾,接受城市陷入“千城一面”的状况,成为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悖论。
C.西安、南京等城市的成功,证明捕捉住历史的基因就能重塑城市特色,成为新一轮特色城市建设的引领。
D.如果能在城市建设时首先做好城市文脉的传承,就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加速推进城市化征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对玉的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3-5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D.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第一层次的读者就是这样,而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并不会这样。
C.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D.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说诗能感动无数读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学者们意识到,精美的玉器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中国大地上首次出现时,往往模仿人们熟悉的石质和陶质器物或饰品,诸如斧、环之类。除了材质不同,大汶口文化的玉斧与石斧几乎毫无二致:二者的外观均近矩形,一端有刃,柄端钻有圆孔。与之类似,玉环也相当忠实地仿制了陶制装饰物。这些“仿制品”引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石斧或陶环使用普通材料,而且仅得少量时间和精力就能制作完成,但切割和打磨一块坚硬的玉石则需要长年累月的耐心和艰辛劳作。众所周知,攻玉之难在于其质地极为坚硬——甚至钢铁工具对其也难有影响,只有将半流质研磨剂和硬度超过玉石的石粉混合使用,才能将其切割。生产一件玉器因此意味着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因此希望理解,东部沿海的先民为何致力于制作这种器物?

在我看来,这些玉器的秘密在于它们模仿了石器或陶器但不求完全相同。将玉斧与石斧放在一起,人们可以立即分辨出二者的区别:玉斧色译丰富,细腻的表面光彩照人。它平滑、温润、坚硬而又令人赏心悦目。与石器和陶器外形相似的一件玉器因此具有了象征和修辞上的意义:看似普通,但事实并非如此。对那些深知攻玉之难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将大量人力凝结入这些小型器物之中。这些精美的玉器因此隐喻了其所有者控制乃至“浪费”大量人力的能力,其结果是,这些玉器以其“常规”的外观和巨大的人力投入,把自身转化为权力的物质象征。并非巧合的走,公元前4000年东部中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清晰的贫富分化。大汶口基地包括两类截然不同的墓葬:大多数墓中鲜有随葬品,但少数大型墓中却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容器以及象征财富的猪头。玉斧无一例外地出现于这些随葬品丰富的墓葬中,并总是陪伴着男性墓主。

玉与权力的关系贯穿于中国的王朝史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玉山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它完成于1787年,定制者和拥有者是清朝的乾隆皇帝。这件玉雕的原石发现于新疆,重达11795斤。历时数年,原石从新疆被运至长江下游,在那里被帝国最优秀的匠师雕琢。经过六年不懈的工作,玉雕成品又经大运河船运至北京紫禁城。它的创作过程因此已经彰显着皇权,而其上雕刻的故事进而把乾隆比拟为开创中国朝代史的夏禹。玉雕背部的长篇铭文清楚地点明了这个主题:大约四千年以前大水肆虐中国,大禹受命应对这场灾难。吸取了其父先前治水未成功的经验,他尝试疏通而非阻截河流,经过七年的艰辛工作最终战胜了洪水。大禹被视作无私奉献的化身和政治领袖的楷模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者。将雕刻这则传说的玉山安置在自己的宫中,乾隆皇帝把自己与大禹,也把玉与政治权力的合法化联在一起。

摘编自巫鸿《玉与中国文化:一种艺术史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玉斧对石斧的忠实模仿,透露出二者在先民生产活动中共同的实用功能。
B.玉器的特质和因此具有的赏心悦目的效果,决定了其象征和修辞上的意义。
C.由于生产玉器客观上需要巨大的人力投入,雕琢玉器也就意味着拥有权力。
D.乾隆皇帝将玉雕安置在自己的宫中,玉雕彰显皇权的作用由此开始生成。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探讨玉器与权力的关系,体现了由器物到历史、再由历史理解器物的研究思路。
B.文章对不同墓葬随葬品的分析,证明中国在大汶口时期就已出现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
C.对大禹治水玉雕的论述使玉斧与玉环不至于成为孤证,文章因此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
D.文章从玉器的生产过程人手,暗含对特权阶层滥用民力的批判,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器的生产过程伴随着人类创造力的发挥,工匠们研究出了将不同物质混合使用的切割方法。
B.从大汶口时代到乾隆时期,工匠的玉雕水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玉器彰显权力成为了可能。
C.玉斧总是出现在男性墓主的随葬品中,说明在大汶口时期,中国已进入男权社会的历史阶段。
D.乾隆皇帝借大禹的历史功绩和身份来自喻和自炫,这是封建帝王统治服务于神话传说的产物。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