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较难0.4 引用1 组卷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作于1934年1月11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急关头。
【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故事,壮士就是爱国志士的缩影。
B.“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C.“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年的英勇无畏与艰辛。
D.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喻了诗人的渴盼之情。
【小题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 画的一句诗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腾着诗情。
C.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像中的战斗,也可能是真实的战斗。
D.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小题3】诗歌的第一节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出两组。
【小题4】诗歌末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以景做结,更艺术性地表现了主旨,试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1高一上·湖北武汉·阶段练习
知识点:臧克家(1905-2004)体会情感分析技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六机匠

臧克家

①六机匠是我家的佃户,每年秋后看见他把劳苦一年所得的粮食往我家扛,我总是呼他声“六爷爷”。他和他的弟兄几个分住在低低的茅屋里,屋子谦卑地压在两枝巍巍的旗杆前。

②最早是弟兄们一起过日子。农忙时,他们全成了农夫,到了冬天,每个身子便钉在一张织布机上。机房是有种特别味的,从外边听着哗嗒哗嗒的响声 ,你便可以在心中美丽地展开一幅纺织图。六机匠的身上带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他的一间机房在西头,是孩子们的乐园。他的笑脸叫人喜欢,从他口里吐出来的故事叫人迷恋。

③白天,我们坐在土炕沿上听他说《水浒》,说孟姜女哭长城,说良善的仙女和凡人恋爱而生生地叫磨难拆开了。他半天一句慢吞吞地说,眼注视着手,手往返地抛着梭,脚还得上下地踏着下面的两页木板,而故事却只是影影绰绰、若断若续的。我们急得将他的手把住,可是他的嘴也随着不动了。放开以后,手把铁轴抽开哒哒地卷一卷布, 再向前推一下杼子,手脚便一齐动起来。口又开了,我们也侧起耳朵再也不去拦他的手了。

④六机匠白天忙一天,晚上撇下机梭,身子一沾床,鼻子里便呼呼了。我们当然不能让他闭着眼,有的抱腿,有的扒眼,有的扯唇,一心要从他口里抓出故事来。“蒋门神又不是铁打的,怎么还三锤打得冒火光呢?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以后怎么样了?那个仙女后来怎么样了?”他一点也没有嫌烦的表情,叹一口气把眼睁开,我们望着他的眼珠亮开,比望着逃开黑口的蚀月还要痛快。我们的眼光紧系在他的嘴上,只想那一动,可是他就是不动。他看我们脸上渐渐涌上了黯淡的神色,便指着破墙上的旧年画,向我们讲上几段,接着眼皮上的石头又把眼睛压闭了。我们怀着幽幽的心情向外走,醒来泪珠挂在眼角上。

⑤冬天,太阳照着他牵机。线匹掣得老长像一道银河。他顶着一件开花的破袄,穿着一条气泡似的单裤,迎着风,人似乎要浮起来。他一往一来像一张梭,冷风把挂在鼻尖上的水给吹下来,当时我很纳闷地问:“六爷爷,你为什么不用亲手织的布做件棉衣穿在身上呢?”

⑥几年以后,六机匠成了个空头衔,他的那一张织布机卖给人家了。同时也分了家,别人都有老婆孩子,他却分了一个白发的老母。

⑦从此伴着老娘,六机匠变成了纯粹的老农。对什么事情他都不是笨手。他会剃头,太阳底下,人家头上的乱发随着他手下的钝刀倒下,刷刷的,一刻一个青头皮便显出来。他会拉糖子,红的,白的,正月里小孩子都喜欢他。他也卖过酒,他的酒管保你一壶到底不会有一点底渣,所以一罐子酒刚从城里背来,放不到炕上便空出来了。别人故意逗他,“走到河里掺了几捧水?”他便半红着脸赌咒:“掺一滴水就给俺祖宗喝!”

⑧一个秋天,老娘像一个熟透了的果子坠落到土地下了,六机匠哭得最厉害。这次邻里都替他叹气:“唉,一个老娘也完了,一个人的日子怎么过呢?”一个人的日子倒是简便,家便驮在身上。环境教会了他做饭、缝衣服和一切家里的营生。他有个倔强脾气,什么事都不托仗人,有时不高兴做饭,一点冷饭也可以打发饱肚子。“小心点,冷东西呀!”有人拿他开玩笑。“瞎子睡凉炕,仗着气壮。”他的话从笑口里吐出来了。

⑨后来,六机匠去了关东,一去就是五六年。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六机匠什么时候又回到家来了,这回住在三机匠家里,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头顶的那条辫子不见了。他见了我自然格外地高兴,说回来看看,本来打算立刻返身,谁想发生了战争,这条生路又被堵死了。他口里不带脸上带地表示着寄居在人家里的不安。三机匠脾气很好,侄儿们待他也都不错,添了他,在工作上添了个有力的帮手 ,而不过在饭桌上多添了双筷子。不安什么呢?我明白这又是他独立刚强的那点天性在作祟了。和他谈着话我心下怪难过,这样一个坚实能干的人,失去了织布机,失去了佃地,关东的一条生路又被截断了,一个人孤独得像一只被剪去翅膀的飞鸟,哪儿是他的去路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六机匠讲故事的细节“半天一句慢吞吞地说”“故事却只是影影绰绰、若断若续的”,体现了六机匠对于所讲故事内容的不熟悉。
B.文章写六机匠失去织布机后,给人剃头、拉糖子、卖酒,后来又去闯关东,既表现了他的勤劳能干,又表现了他生活的艰辛。
C.“六爷爷,你为什么不用亲手织的布做件棉衣穿在身上呢”,此处通过孩子的疑问,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造成百姓痛苦的社会的愤慨。
D.“我”虽然是地主家的孩子,却对六机匠感情深厚:儿童时代听着他的故事长大,长大后一直关心六机匠的生活,理解他,心疼他,牵挂他。
【小题2】文中“我”与六机匠的几次接触分别表现了六机匠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叙述了六机匠的生活及经历,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哥哥

臧克家

秋是怀人的季候。深宵里,床头上叫着蟋蟀,凉风吹一缕明光穿过纸窗来。在我没法合紧双眼的当儿,一个意态龙钟的老人的影像便朦胧在我眼前了。

老哥哥离开我家,算来已经足足十年了。在这个长的期间里,我是一只乱飞的鸟,也偶尔地投奔一下故乡的园林。前年旧年是在家里过的。正月的日子是无底幽闲,便把老哥哥约到我家来了。见了面我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他,他却大声喊着说你瘦了!小时候那样的又胖又白!”从他刚劲的声音里我听出了他的康健了。

他的耳朵重听,说活的声音很高,好似他觉得别人的听觉也和他一样似的。他说,他常常挂念着我,他的身子虽然在家里,可是心还在我的家呢。语丝还缠在嘴角上,可是他已经虎虎的打起鼾声来了,我心里悲伤地说老哥哥老了!”

老哥哥真是老哥哥,他来到我家时曾祖父还不过十几岁呢。祖父是在他背上长大,父亲是在他背上长大,我呢,还是。他是曾祖父的老哥哥,他是祖父和父亲的老哥哥,他是我的老哥哥。

听老人们讲,他到我家来不过才二十岁呢,身子铜帮铁底的,可是在我记事的时候他已是六十多岁的暮气人了。那时他的活是赶集,喂牲口,农忙了担着饭往坡里送。晒场的时节有时拿一张木叉翻一翻。扬场,他也拾起张锨来扬它几下,别人一面扬一面称赞他说:“好手艺,扬出个花来,果真老将出马一个赶俩。”

从我记事以来,祖父没曾叫过他一声老哥哥,都是直呼他老李。曾祖父也是一样。曾祖父的脾气很暴,好骂人“王八蛋”。他老人家一生起气来,老哥哥就变成“王八蛋”了。祖父虽然不大骂人,然而那张不大说话的脸子一望见就得叫人害怕。老哥哥赶集少买了一样东西,或是祖父说话他耳聋听不见,那一张冷脸,半天一句的冷话他便伸着头吃上了,我在一边替老哥哥心跳,替老哥哥不平。

我小时候最是迷赌,到了输得老鼠洞里也挖不出一个铜钱来的困窘时,我便想到老哥哥的那个小破钱袋来了。钱袋放在他枕头底下,顺手就可以偷到的,他知道这个地道的贼,但一点也不生气。我后来向他自首时是这样说的:“老哥哥,这时我还小呢,等我大了做了官,一定给你银子养老。”

他听了当真的高兴。然而这话曾祖父小时曾说过,祖父小时也曾说过了!

老哥哥一天一天的没用了。日夜蜷缩在他那一角炕头上,像吐尽了丝的蚕一样,疲惫抓住了他的心,背屈得像张弓,小辫越显得细了。他的身子简直成了个季候表,一到秋风起来便咯咯的咳嗽起来。

“老李老了!老李老了!”

大家都一齐这么说。

年老的人最不易叫人喜欢。于是老哥哥的坏话塞满了祖父的耳朵。大家都讨厌他。讨厌他耳聋,讨厌他咯咯闹得人睡不好觉,讨厌他冬天把炕烧得太热。祖父最会打算,寻了一点小事便把五十年来的跑里跑外的老哥哥赶走了。我当时的心比老哥哥的还不好过,真想给老哥哥讲讲情,可是望一下祖父的脸,心又冷了。

老哥哥临走泪零零的,每年十二吊钱的工价算清了帐,肩一个小包走出了我的大门。我牵着他的衣角,不放松地跟在后面。

他要去找的是一个嗣子。说家是对自己的一个可怜的安慰罢了。但是,不是自己养的儿子,又没有许多东西带去,人家能好好养他的老吗?我在替他担心着呢!

又是秋天了。秋风最能吹倒老年人!我已经能赚银子了,老哥哥可还能等得及接受吗?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老哥哥的回忆先从前年的见面说起,再回忆老哥哥以前的生活,这样写有助于表现“我”与老哥哥之间的深厚感情。
B.“我”因迷赌输钱,便偷了老哥哥的钱,老哥哥明知是我所为,但“一点也不生气”,因为他知道我将来会当真给他养老。
C.老哥哥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他是“我”家长工,从“我”曾祖父一直伺候到“我”,还要赶集、喂牲口、送饭、晒场、扬场等.
D.文章运用排比的句式,写老哥哥老了之后,被大家嫌弃;“最会打算”运用反语,表现了祖父对老哥哥的冷漠无情。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语句。
日夜蜷缩在他那一角炕头上,像吐尽了丝的蚕一样,疲惫抓住了他的心,背屈得像张弓,小辫越显得细了。
【小题3】“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作于1934年1月11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急关头。
【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故事,壮士就是爱国志士的缩影。
B.“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C.“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年的英勇无畏与艰辛。
D.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喻了诗人的渴盼之情。
【小题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 画的一句诗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腾着诗情。
C.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像中的战斗,也可能是真实的战斗。
D.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小题3】诗歌的第一节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出两组。
【小题4】诗歌末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以景做结,更艺术性地表现了主旨,试简要分析其妙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