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3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一毫越理犯   分:本分
B.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之矣   劫:劫持
D.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遗善闾里传   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拒我也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妄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行斯言乎 自视也,亦若此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小题5】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2012·湖南·高考真题
知识点:议论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问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孟涂集》)

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小题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B.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C.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D.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即《尚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B.“三代”,这里指元、明、清三个朝代。文中“三代而下”的意思相当于“在今天”。
C.《周礼》,儒家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成书于战国时期。
D.庶人,周代对平民、百姓、无官爵者的称谓。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陋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中心论点作阐述,倡导“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
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问”的必要,从中可看出“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
C.在作者看来,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学非古人之学,今人所好亦非古人之好。
D.本文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师说》则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从师学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2)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改)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C.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D.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古代泛指德才出众的人,常与“小人”对举,与《论语》中“君子喻于义”中的“君子”意思相近。
B.汉献帝、唐昭宗:献帝,称呼的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的谥号;唐昭宗,称呼的是唐代皇帝李晔的庙号。
C.太庙是皇帝宗庙,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经皇帝批准也可被供奉在太庙。
D.《书》即《尚书》,儒家四书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先划清君子和小人的界限,紧接着剖析“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的道理,最后指出朋党与兴亡的关系。
B.乙文通过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先盛赞其成功,继而感叹他的迅速衰败,从而强调成败得失皆由人事的道理。
C.选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对比论证,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也使事理在正反两面的对比中显得更加明白清楚
D.选文均借前朝旧事劝谏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2)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小题5】历史总能给人以启迪,请简要概括两则选文在国家治理方面给予后人的启示。

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砺则利          “金”指金属的刀类
B.君子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C.假舟楫者,非能       “水”名词动词,游泳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博学”,学问渊博
【小题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B.“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
C.“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被孔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奋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仪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小题5】本篇文章第四段运用到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请一一举例并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