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说:“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综合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

材料二: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表示,多年前,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英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米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阻止莫高窟的衰落,而数字技术的运用,为英高窟的保存和资源共享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如今去敦煌英高窟的游客,只要愿意,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排队挤着进那一个个的小洞窟,就着微弱的光线看着那一幅幅可能有残缺的壁画,而是可以在3D虚拟环境中欣赏敦煌壁画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无法观看的细节,想看多细就看多细。早在2015年,广东省文化斤就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广东省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手机APP应用软件,该软件录入了广东省级以上非遗的地理位置、传承人等信息,为用户了解与保护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目前校藏古籍文献2000多册,但受到自然条件、保存条件和书藉的物理特性的影响,大量古籍文献受损严重,所以,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迫在眉睫。古籍数字化成本非常高,如一册300页古籍数字化成本要60万到90万,所以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几百万到几千万的资金用于古籍数字化工作。古籍虽然可以被数字化,从而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被存储,并被快速检索,但是古籍数字化存档也容易遭到病毒侵害,存在被人为误删刑或者掉电等故障的风险。

(综合选自“中国文明网”“搜狐网”等)

材料三:

由国家统一规划,通过政府牵头和社会参与,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项支持资金,将该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支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鼓励和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与对话,加深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发展。

(摘编自王晓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小题1】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提出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这表明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并不落后于国际。
B.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已经可以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是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技术手段。
C.数字技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技术下,我们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如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
D.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离不开国际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只要借鉴国际经验,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就能更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认识基本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B.虽说古籍数字化成本很高,但相对于这些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及数字化后可安全储存来说,这些投入还是很值得的。
C.多年前,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但运用数字技术,既保护了敦煌文化,又给游客带来了异样的观赏体验。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大数据及相关技术不仅适用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适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1高三上·四川泸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 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⑦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⑩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小题1】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B.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C.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D.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他们对梁实秋颇有成见。
B.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小题3】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60多种化学元素,与地壳化学元素含量、分布规律是一致的。而饮水是提供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与人体中的构成比例基本.上相同,容易被人体吸收。如果人体与环境中的水源的某些矿物相互交换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发生某些疾病。

在生命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形成了较稳定的呈微碱性的内环境。正常人血液的pH值应在7.35——7.45 左右。人的细胞活动必需在这个环境中进行。水中的矿物质,能维持体液酸碱平衡。而如果饮用的是不健康的水,就会导致人体酸化。美国诺贝尔获奖者称,人体酸化是百病之源。

有了饮水机和纯净水,喝水似乎变得方便多了。现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饮用纯净水。纯净水(或称超纯水、蒸馏水)一般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主要是用反渗透法技术处理制成。在生产过程中把有害物质过滤的同时,也去除了钾、钙、镁、铁、锌等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而分解的氧、硫酸、硫磺等酸元素则保留在水中,因而增加了氢离子(H)的浓度成为酸性水。

纯净水在失去矿物质元素以后,它的水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水分子过分串联,变成链状线团结构,不仅不易通过细胞膜被人体吸收,相反, 细胞内的生命动力元素的离子还会逆向渗透到细胞膜外侧,进到纯净水的“线团”中,致使人体内有益的生命相关元素向外流失。纯净水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及儿童,副作用更大。水营养学专家强调说:青年及儿童钙的需要量30%来自水,不是完全来自食物,喝纯净水,30%的来源就没有了,这是第一点影响;第二点,食物中的钙比水中的钙吸收要来得慢,要低得很多,水中的钙吸收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食物中的钙受其他营养元素,粗纤维,包括植酸的影响,钙吸收率都很低,只有30%。水生理专家金月光教授指出,有些敏感的人感觉纯净水越喝越不解渴、越想喝,长久下来感觉四肢无力,那是因为常喝纯净水,不仅不能补充钙、锌等微量元素,体内已有的矿物质反而被纯净水都带走了,降低了人的免疫功能,甚至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桶装密封的纯净水,一旦启封与空气接触,24小时后,就开始滋生细菌,因此,把一桶纯净水喝上几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小题1】下面有关“纯净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纯净水--般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通常采用反渗透法技术处理制成。
B.纯净水在矿物微量元素的含量上与人体中的构成比例是一致的。
C.长期饮用纯净水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多种疾病。
D.链状线团结构的纯净水不易吸收,而且会致使人体内--些有益的元素流失。
【小题2】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和老人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饮用纯净水破坏了人体与环境中的水源的某些矿物相互交换的动态平衡。
B.纯净水在净化过程中,虽过滤了有害物质,但也去除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
C.少年儿童饮用纯净水难以获得必需的钙的补充。
D.人体对纯净水中钙的吸收要比天然水中的低得多,慢得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流经浙、苏、鲁、冀四省及京津两直辖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文化,属于独一无二的“活”的文化遗产,包括大运河物质文化和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前者是指在开凿、经营大运河过程之中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大运河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古代信息,对研究古代中国社会、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民族等领域而言,是一部“大运河百科全书”;对研究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文化态度、审美价值等传统文化概念而言,是一座“运河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大运河文化特点归结“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

(摘编自张田《悠悠运河情 璀璨文化路》)

材料二:

大运河文化,是“运河城市群域性文化”。大运河开凿出了一个新的大环境,把若干小的割据的自然环境贯通成为一个体系,转化成人文环境,这直接刺激了“运河商业城市群”的兴起:北京、天津、沧州、德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在这个线形的城市带上,形成了著名的发达的“运河社会区域经济”,如古代“南粮北运”“盐运”通道、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当代的防洪灌溉干流等。

大运河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包括建筑、文学等;大众文化,指沿途习俗、仪式、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等;深层文化,指价值观取向,即黄河文化延伸出来的那种民族精神,早已渗透在大运河文化深处。那么,大运河文化作为一种活化石文化,必然把大运河精神回归成一种活化石,因为她与中华民族精神同根同脉。运河高级文化,是没落的封建时代的产物,而运河大众文化却植根于运河深层文化里。运河深层文化概念,则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依旧存活于运河民间、运河文化遗址、优越的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之中。

(摘编自姜师立《中国大运河文化》)

材料三:

大运河为历代皇朝大一统局面的最重要的政治纽带。它驾驭南北,政局总揽全国,维系中央集权。隋唐政权北移,到元明清,大分裂始终未出现,证明了大运河文化的同化作用是存在的。

大运河文化具有包容性、统一性、开放性、凝聚性和向心性。大运河在沟通物质交换的同时, 大大削去了地域文化的不平衡,以黄河文明为中心,同化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差别。由此,把东南文化、岭南文化、江南文化、齐鲁文化、中土文化、江淮文化、黄河文化、燕北文化、西部文化等等几乎全部文化错综融会在中国传统思想悠久的时空里;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大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与其周边文化,始终以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为文化中心。换言之,大运河文化脱离不开其母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一统文化。

(摘编自梅芸《大运河历史兴衰及原因之探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大运河文化”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文化依托京杭大运河而兴起,包括大运河物质和非物质两种文化,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活”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
B.鉴于大运河文化是研究古代中国各领域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座研究各民族多方面传统文化的“博物馆”,2014年,大运河文化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C.大运河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同根同脉,其深层文化概念,以运河大众文化的方式,依旧存活于运河民间、运河文化遗址、优越的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之中。
D.大运河文化以黄河文明为中心,几乎把中国全部的文化,错综融会在中国传统思想悠久的时空里,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一统文化的形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杭大运河既创造了显性的物质文化,也形成了隐性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B.大运河的开凿造就了运河城市群域性文化,进而刺激了“运河商业城市群”的兴起,形成了著名的发达的“运河社会区域经济”。
C.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运河文化的评价,可知大运河文化具有流动性、多维性、互惠性、交流性和互补性等多重特点。
D.大运河在政治上促进并维护了历代皇朝的大一统局面,从隋唐到元明清,中国始终未出现大分裂,其中大运河文化的同化作用功不可没。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再概括出两条我国传承并发扬大运河文化的可行性措施。
①加强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及其优秀的文化,增强民族和文化自豪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