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糊涂一世

(俄)阿纳托利·特鲁什金

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府不作为等等问题,我们都认为,生活中的丑恶比比皆是。

我说:“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黑人,西装革履,后面还跟着6个人,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里咕噜地朝我说了一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一个翻译来:“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好运连连,财源滚滚。”

我赶紧道谢,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罗斯家庭,看一下俄罗斯的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翻译说完,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而完全是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我们家这几口人傻乎乎地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说:“您的家不太富裕啊。”

你看,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指着岳母说是我的仆人,指着岳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就噘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他们来看看我。”我最后指的是我的老婆和孩子。

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大小房间又都查看了一番。

“您就一个人住?那您不在家时,不怕家里的东西被偷吗?你们这儿没有小偷吗?”国王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我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白天黑夜门都开着,谁爱进谁进。从来没发生过盗窃的事。”

“噢,”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大大地说,“可在我们国家到处都是小偷。甚至你走在街上,裤子都有可能被人扒去。”

这次换我们故作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我说:“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什么传统啊?在我们这儿,你出门前在地上放100卢布,逛一圈回来后,钱还在地上呢。”

我的话让国王大惊失“色”,差点没变成白人。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们偷国家的东西吗?”

我回答说:“在我们俄罗斯,偷国家的东西还不如上吊呢!谁要是偷了国家的东西,谁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说不定还会被杀了呢。”

我刚说到这儿,国王起身就往外跑,他的保镖们最后把我们家又检查了一圈。

国王要告辞了,我对他说:“您用不着为那些小偷小摸的事烦心。您的国家跟我们国家没法比。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我相信您的国家盗窃抢劫的事也会越来越少。”他们终于走了。

他们走后,我们全家对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又感慨了一番。半个小时后,我们才想起来去别的房间看看,这时大家才发现,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我拿过那个小首饰盒一看,首饰盒的底部用俄语写着一行字:“我是糊涂二世,你是糊涂一世……”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平时节目上所见受访家庭都是做了准备的,所以,“糊涂二世”拜访“我”,是想看一下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普通家庭的样子。
B.小说多次写国王的保镖们巡视墙角旮旯,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可悲结局;凸显“我”和家人的可笑、可怜,增强作品的讽刺意味。
C.小说以“糊涂一世”为题,暗示主人公糊涂了一辈子,糊涂到了顶点;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说谎成风的社会现实状况。
D.作者煞有介事,把一个虚构的事情写得像实有其事,并且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表达了对人性扭曲的深刻反思,呼唤着美好的人性。
【小题2】“我”理直气壮的回答,使“糊涂二世”的反应从“大吃一惊”到“瞪大眼睛”到“起身就往外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我”在私下和家人说真话,但当着外人的面却一味编造谎言,对此,人们褒贬不一。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21高二上·山西长治·阶段练习
知识点: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外国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

白云禅师有一次与师父杨岐禅师对坐。杨岐问说:“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白云毕恭毕敬地说,不免有些得意。

杨岐听了,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

白云怔坐在当场,不知道师父听了自己的偈为什么大笑,心里非常愁闷,整天都思索着师父的笑,找不出任何足以令师父大笑的原因。

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无法成眠,苦苦地参了一夜。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就去请教师父:“师父听到郁和尚的偈为什么大笑呢?”

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对着眼眶因失眠而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听了,豁然开悟。

这真是个幽默的公案,参禅寻求自悟的禅师把自己的心思寄托在别人的一言一行。因为别人的一言一行而苦恼,真的还不如小丑能笑骂由他,言行自在。

小丑由于认识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自在;禅师由于反观自我如空明之镜,可以不染烟尘,直观世界。认识、回归、反观自我都是通向自己做主人的方法。

但自我的认识、回归、反观不是高傲的,也不是唯我独尊,而应该有包容的心与从容的生活。包容的心是知道即使没有我,世界一样会继续运行,时空也不会有一刻中断,这样可以让人谦卑。从容的生活是知道即使我再紧张再迅速,也无法使地球停止一秒,那么何不以从容的态度来面对世界呢?唯有从容的生活才能让人自重。

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为水性永远不二。

但如水的心,要保持在温暖的状态才可起用,心若寒冷,则结成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冻结世界。

心若燥热,则化成烟气消逝,不能再觅,甚至烫伤自己,燃烧世界。

如水的心也要保持在清净与平和的状态才能有益,若化为大洪、巨瀑、狂浪,则会在汹涌中迷失自我,乃至伤害世界。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以会遭遇苦痛,正是无法认识心的实相,无法恒久保持温暖与平静,我们被炽烈的情绪燃烧时,就化成贪婪、嗔恨、愚痴的烟气,看不见自己的方向;我们被冷酷的情感冻结时,就凝成傲慢、怀疑、自怜的冰块,不能用来洗涤受伤的疮口了。

禅的伟大正在这里。它不否定现实的一切冰冻、燃烧、澎湃,而是开启我们的本质,教导我们认识心水的实相,不因现实的寒冷、人生的热恼、生活的波动,而忘失自我的温暖与清净。

人间的一切喜乐我们要看清,生命的苦难我们也该承受,因为在终极之境,喜乐是映在镜中的微笑,苦难是水面偶尔飞过的鸟影。流过空中的鸟影令人怅然,镜里的笑痕令人回味,却只是偶然的一次投影呀!可是要做到真心休寂,哀乐不动,不为外境言语流转迁动是多么不易。我们被外境人迁动就有如对着空中撒网,必然是空手而出,空手而回,只是感到人间徒然,空叹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罢了。本然的真性如澄水、如明镜、如月亮,我们几时见过大海被责骂而还口,明镜被称赞而欢喜,月亮被歌颂而改变呢?大海若能为人所动,就不会如此辽阔;明镜若能被人刺激,就不会这样干净;月亮若能随人而转,就不会那样温柔遍照了。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布履一双,山河自在;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这些都是禅师的境界,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可以在生活中多留一些自己给自己,不要千丝万缕地被别人迁动,在觉性明朗的那一刻,或也能看见般若之花的开放。

寒山禅师有一首诗说: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

明月为云所遮,我知明月犹在云层深处;碧潭在无声的黑夜中虽不能见,我知潭水仍清。那是由于我知道明月与碧潭平常的样子,在心的清明也是如此。 可叹的是,我要用什么语言才说得清楚呢?寒山大师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这样清澈动人的叹息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开头即引用白云禅师和师父杨岐禅师的小故事,开端便点明禅意,给人一种幡然醒悟,自愧不如之感。
B.作者借杨岐禅师“小丑笑骂由他”之言表明在于禅心的体悟是自我的。个人的喜怒哀乐应寄托于自己的本心之上,不必寄托于他人的言语感官。
C.这篇文章风格清新淡雅,文化底蕴深厚,且带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让人感受到作者细致温柔的内心、真挚纯净的情感。
D.文章最后以感叹寒山大师的叹息结尾,这是巧借寒山之意来表达自己之意,蕴含着作者对知己难觅的叹惋之情。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语句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小题3】文章以“吾心似秋月”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其具体内涵。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在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先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要赶回去过秭归的端午节,参加乐平里的三闾骚坛诗会,向屈原故里、中国文脉源头致意。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我不敢确认,迁址重建的秭归新城,屈原和无数归人是否找得到。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的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地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着,我们都在流浪。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肉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深切的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炷香。转身一望,唯见云山苍茫。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以为他只是为自己被黜而痛苦,透露的只是论者自身的狭隘与浅薄。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幛。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它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陡峭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飏。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上天入地,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为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们,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熟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骚坛诗会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看见过、思索过的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                       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探寻
B.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谋生
C.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                 淋漓:饱含深情的
D.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             粗砺:未经打磨的质朴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后文做了铺垫。
B.第③段结尾说,正是有了漂泊和远离,才有了“返回”与“归”,颇富哲理。
C.第④段“近乡情更怯”写出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
D.第⑧段用“粽子”作比喻,表达了对还原屈原诗人本真的思索,耐人寻味。
【小题3】本文题目“寻声楚吟缓缓归”意蕴丰富。“楚吟”包含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
【小题4】作者参加祭奠屈原的“三闾骚坛诗会”,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举行仪式的特殊时间地点、具有象征意义的会场布置细节、震撼人心的仪式流程,给作者带来强烈的触动和深刻的思考。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通过郑重的仪式来寄托情感、昭示意义、宣扬理念、洗礼心灵的例子。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仪式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仪式场景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帮扶

付桂秋

又到评定职称的六月了,这是赵鑫第三次参与,也是最让人烦心的一段日子。

今年够参评高职条件的共上报十七人,但只有两个能获高职的名额,所以大家都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暗中较劲呢。据赵鑫了解,这其中有业务上与自己不分伯仲的,有资历比自己老的,有出自全国名牌高校独具广泛人脉的,更有亲戚是上级主管领导做后盾的。这个领域的高级职称,荣誉和待遇其实是次要的,大家看中的是背后的无形价值,那是申请课题或下去捞钱的硬件,能不吸引人吗?

虽说自己工作上无可挑剔,可既无后台又不善交往,还没经济基础,即便有部门主任力荐,他还是不抱希望。所以,听导师说为配合省里脱贫攻坚总体部署,他又要带队进贫困山区调研,准备制定契合山区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时,赵鑫便主动请缨跟来了。与其说他是争取表现的机会,还不如说是想躲开那种令人窒息的氛围,出来散散心。

进山后他很吃惊,想不到如今还有这般贫困的地方呢,连绵几十里范围内,连骑自行车的路都没有,出行全靠步量。下来走访的第七天,他的运动鞋后跟和小脚趾处的里子都掏出了洞,脚也磨出了水泡。

今天走访的最后一家户主叫田建国,六十七岁了,儿子田超十年前采药摔伤了右腿和右臂,儿媳妇带着最小的女儿走了,留下一个脑瘫的大女儿和今年就要上初一的儿子。

到田家时已经下午四点钟。老人田建国正躺在炕上,见来了陌生人就走出来,用手捂着胸口,说这几天犯胃病了。他高瘦、驼背,沧桑的脸上不乏慈爱。这是赵鑫所见最贫苦的一家,三间陈年土坯房的墙皮掉落,石棉瓦也有破损。他房前屋后走个遍,发现那头驴是这个家最值钱的了。

老人以为他是找儿子的,说田超在地里干活儿呢。当得知赵鑫的身份后,老人有些难为情地擦擦脸,把袖口已经磨飞边的瘦小运动服往下拽拽,话突然变得迟疑了,问一句答一句。

赵鑫坐在院里石凳上,边说话边查看脚。老人见他脚起了水泡,就喊躲在里屋的孙子打盆洗脚水。老伴找来缝衣针要亲自给他挑开,赵鑫躲闪着接过去,说大娘我自己试探着来。

俩老人回屋做饭去了。赵鑫在院子里跟男孩说话,问他学习情况和学校里的事。

太阳偏西时,赵鑫穿上鞋准备告辞,老人竟端出一大碗下好的挂面给他。赵鑫忙推辞。老人说省城贵客临门都想不到,不吃饭就走会让人笑话,丢祖宗的脸哪。

话说到这份儿上,赵鑫只好接过来,他也真的饿了。下来之前,他每顿按时吃饭并非饿了,而是生活规律。可来到山里这些天,他总是不到饭时肚子就咕咕叫,切实体验到了饥饿的滋味,饭量猛增。

赵鑫扒了一大口面,竟发现碗底还埋有两个去了皮的水煮鸡蛋!他想起古人说的“善欲人见不足为善”,不由得鼻子发酸。大恩不言谢,他哽着嗓子把面吃得精光,这碗鸡蛋面是这个家最好的食物哇。

赵鑫出门时田超从地里回来了,他让儿子抄近路送客人。

走了有一公里到了来时的正路上,赵鑫翻遍身上所有口袋,搜出一百二十五元钱,让孩子交给父亲田超,就独自赶路了。

走了一段,赵鑫忽然听见后面传来“等等”的喊声。他转身见田超一瘸一瘸地追上来,带着愠怒,把手里攥的钱拍给赵鑫,说拿回去,我不要你的钱。

赵鑫说不是我自己的,这是上面发的。田超说谁的我也不要,你这是瞧不起人!说完转身就跑。赵鑫说这是伙食费!他说那也是你的。

看着那蹒跚而倔强的背影,赵鑫怎么想都不忍心,就又返回田家。

他来到田家门口,见一家人正围着石桌吃饭呢,碗里全是黑乎乎的高粱面野菜糊糊,桌子中间是一碗大酱。

彼此一照面,双方都极为尴尬,田家人窘迫地低下头,田建国老人惭愧地把脸扭向一边。赵鑫知道这是个极好面子的人家,让外人见到最不堪的一面,身为一家之主的老人受不了了。

他不敢与任何人对视,说伙食费自己留下是违规,会被处分的。他把钱放在空凳子上就跑了。

回到乡政府招待处,赵鑫把这一天的工作仔细做了汇报。晚上他边写调研报告边对同屋的导师感慨,说面对这一家人他感到羞愧,看到了自己灵魂深处最缺乏的东西。

导师说这回你能理解我这两年为啥不争取课题,却主动参与扶贫工作了吧!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个别地区物质上的贫困只是一时的存在,只要上下齐心找对方法就会很快有所改变。但这些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也同样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人们精神上的贫穷和信仰的缺失,可是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哇。

导师深深吸了口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处描写了赵鑫的心理,有参评高职时内心的烦躁苦闷,参加扶贫工作进山后内心的吃惊,以及受到田家热情款待时的感动等。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田家的破败和贫苦,与下文老人端出一大碗埋了两个鸡蛋的挂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乡民的纯朴和敦厚。
C.赵鑫搜出全身的钱让孩子交给父亲田超,田超瘸着腿还钱,赵鑫不忍心又把钱送回去,在情节的波折中,田家人的形象逐渐丰富饱满。
D.“导师深深吸了口烟”这个细节说明导师忧虑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和近年来人们精神上的贫穷和信仰的缺失。
【小题2】小说开头详细叙述了赵鑫参评高职的情况,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小说这一情节安排的作用。
【小题3】“帮扶”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