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9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对货币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和会子等大量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C.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D.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B.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C.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D.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贷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B.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C.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放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D.在宋代,出典人交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20-21高二上·海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虽然经过汉儒改造的儒家学说没能立即取得一统之势,但至少在表面上得到官方支持。汉武帝时期是从黄老道法向儒法转变的过渡期,汉初几十年的儒学复兴及武帝的提倡使得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进而形成风气是不争的事实。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处于独立于彼此的阶段,表现为被后世所诟病的“阳儒阴法"“外儒内法"状态。到宣帝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后世的“儒法合流”更多表现为儒家渐盛、法家渐弱,法家的合理、顺时之处不断为儒家所吸纳的大趋势。“儒法合流"的趋势最早在两者的对立中进行,界限分明,随后则作为一体的两端,不断契合。

随着儒法思想由外在对立到内部融合,“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务“在“轨德立化’’的儒生和起于“刀笔筐箧"长于“优事理乱”的文法之吏自然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随着儒学的复兴,王朝政府向儒生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儒生充任各级政府官员,官员的技能和成分开始发生显著变化。武帝时博士几乎只备咨询之用,到元帝时则已是用度不足,可知儒生功用已经由原来流于表面的“缘饰"转而变得务实。要辅导 上今朝:jzjy365.com 今朝教育 高考小班化教育辅导品牌。尤其盐铁会议之后,贤良文学的辩论受到权力中枢的重视,当时的执政大臣专门召集贤良文学“问以得失”,使儒生成为一股活跃的政治力量。宣帝时“用吏多选贤良",贤良文学大量进入政府任职,他们尊奉的儒家德治观念开始影响实际政治。

随着儒学渐兴,政府中也存在文法之吏改学儒术的现象,具有专业法律技能的文吏逐渐放弃排儒立场,许多继承法家传统的文吏开始学习经学。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卿大夫们明显彬彬儒雅起来,社会风尚也悄然转向,文法之吏如果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氛围之外,便必须选择认同儒术。这些以文法律令为文化背景的吏员,在他们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时候,依然花费精力补充修习新贵之学,自然是因为儒学之风大盛,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其所开辟的仕进之途更为光明和诱人。汉魏之际王桀的《儒吏论》对这一现象作了总结:“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相克也。”准确地阐释了汉魏之际“儒法合流"对官吏思想的影响。总体来看,汉代法家政治的实施始终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汉初表现为黄老政治包裹着法家思想,而后则嬗变为“霸王道杂之”的儒法合流。法家思想虽为后世所沿用却再也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讲求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等的儒家思想与系统性和实践性强的法家思想与制度的结合,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和价值诉求。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 年12月24目14版)

【小题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引述韩非的言论,意在引出法度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论题,为下文论述张本。
B.文章中“法随时变”的观点,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的理念相契合,也遵循了“道”的精神。
C.汉武帝时期,“重厚长者”不得不让位于能吏,是文吏群体对“顺应世变”所做出的回应。
D.文章用大量的事例论证了汉朝儒家、法家与黄老之学由尖锐对立到儒法合流的历史演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通过引用文句,指出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是顺应时代的变化。
B.文章辩证分析了黄老政治对汉初经济恢复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C.文章按时间顺序比较分析了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
D.文章所论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对今天依法治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汉初黄老“无为而治”学说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居功至伟,源于汉初时代所需。
B.文章中“修经明学”的儒生和长于“优事理乱”的文吏融合是儒法不断深化合流的表现。
C.文章认为,在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中,法家思想虽一度被释放,但始终没有取得主导性地位。
D.汉武帝促成了黄老道法向儒法的转变,自此儒法两家从彼此独立走向相互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脑机接口(BCI),顾名思义,就是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指大脑与计算机的直接连接。一方面大脑要发出指令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另一方面外部设备也要不断地给大脑发送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让大脑及时调整控制策略,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脑机接口的发展源于人类扩展大脑智能的渴望。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智能将与机器智能协同工作。机器的存储和运算能力,配合人脑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将以脑机协同的形式开创一个新的未来。时至今日,脑机接口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已被应用于医疗健康、状态检测、智能生活、国防安全等众多场景,被众多发达经济体视作战略级科技。

我国也高度重视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已将“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工程项目。20232月,中国脑机接口产业联盟成立,将积极发挥政产学研用桥梁纽带作用,为我国脑机接口、脑机交互、脑机智能领域规划布局提供支撑建议,加强跨领域与行业交流,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探索,开展标准和测试研究,培育和构建产业生态,以便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

(取材于高小榕《脑机接口:从科幻走向现实》)

材料二:

有专家认为,脑机接口技术将在未来三五年内重点辐射到临床治疗领域;也有专家表示脑机接口可以将元宇宙带到更高的层面,甚至达到元宇宙的“终极形态”。心灵感应、记忆移植、把“大脑”复制到云端,诞生一个虚拟版的“自己”并与之交谈,用意念控制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机器……这些看似科幻的情节,都源自脑机接口这项前沿科技。

20223月,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一项新突破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文中重点介绍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柔性电极技术。当患者肌肉神经无法重新再生时,医生将仅有2微米大小的电极点组成的新型柔性电极,通过手术放入大脑,帮助医生更精确“看”到患者大脑内部的神经,利用脑机接口从人脑中将行动命令“读取”出来,通过电脑芯片计算再发送到患者瘫痪的肢体上,帮助其重新恢复运动。未来这项技术的成熟应用,有望使更多饱受瘫痪折磨的重症患者重新站立。脑机接口所带来的核心变化其实就是一句话——对人类的智能化改造。

(取材于侯林《脑机接口技术如何改变人类未来》)

材料三:

(取材于《脑机接口+医疗行业研究报告》)

材料四:

有人担忧未来脑机接口技术进一步发展之后,人脑与系统高度融合,出现人机合一的“赛博脑”,人的大脑和肢体高度依赖芯片、算法和机器装置。那时,确实可能出现系统控制人脑的情形,进而影响自然人的主体性。但是科技对于普通人生活的改变,从来都不会瞬间发生。脑机接口也并不会短期内在社会上推广普及,而是通过逐个增多的实验者、使用者来逐步推动这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在脑机接口技术运用的时代逐渐来临时,在相关科技尚未对当前法律制度所构建的人们的行为模式形成颠覆性改变之前,在应对脑机接口法律风险时,我们无须立刻大规模修改法律、制定大批新规则,而应当尽量适用既有的法律规则去解决问题。法律可以预见但不能调整未来,法律上的难题经由科技的进步,或许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方案。在未来的科技水平下,必然会有超越当前技术手段局限下的法律解决方案。

(取材于孟强《脑机接口侵权,法律怎么办》)

【小题1】下列关于脑机接口实际应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脑机接口是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大脑需要发出指令给外部设备,外部设备也不断反馈给大脑信息,从而实现了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协同工作。
B.北京天坛医院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柔性电极技术,可以将2微米的电极点组成的新型柔性电极植入大脑,使得医生能够看到患者大脑内部的神经。
C.目前,我国脑机接口技术蓬勃发展,高校科研院所成为脑机接口研究的引导者。
D.随着BCI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系统控制人脑的情形,但科技对普通人生活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间实现的,因此,我们无须立刻大规模修改法律。
【小题2】下列对四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脑机接口的工作原理到人类现实应用场景,介绍了人脑思维的扩展,向我们昭示了“未来已来”。
B.材料二从科幻情节和医疗实践,论述脑机接口技术改变着人类的现在和未来。
C.材料三对我国BCI专利申请类型的调查,显示出大部分申请集中于基础技术发现阶段,表明我国目前的专利技术涉及到的产品未进入成熟阶段。
D.材料四着眼于脑科学领域的发展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强调新科技带来的法律问题可在发展中探索解决。
【小题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脑机接口技术以脑机协同的形式已被应用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众多场景,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经济体都对其高度重视。
B.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徐佳玲用“意念”控制智能仿生手点燃了圣火,它通过连接大脑的电极片,将思维意识传到连接传感器的智能仿生手,从而做出佩戴者想做的动作,让我们看到脑机接口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
C.脑机接口的研究只有更着眼于实际应用,提高这项技术的科研转化率,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D.脑机接口技术最终将实现人脑与计算机系统高度融合的脑智能和机智能协同工作状态,该技术能否始终向善,取决于既有法律体系对脑机接口技术下法律风险的应对和解决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汉末年,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才子,他们为一个时代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发出响彻天地的呐喊。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建安时期的作品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真实地反映了动乱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抒发了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因其宏大的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代表。曹操所作辞赋俊极硬朗,慷慨悲凉,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的诗文风格是在汉乐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的名篇《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字里行间都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迫切希望人才都投奔到他这里,为他建立不朽功勋。整首诗极具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再比如他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宏大,气势开阔,有胸怀宇宙之气,有大海雄奇壮阔之势,言简意赅而又气象万千,清新俊朗的风格之中难掩气势恢宏的做骨,开了一代诗风。又比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志向高远不说,积极进取的决心是永不消退的,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生机,让人读罢也充满希望,这是一种独领风骚的傲骨,是俊逸永久的遒健。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汉魏时期简约清俊的风格,他的诗赋没有鸿篇大论,也没有利用辞赋文学进行政治宣扬,就是因为热爱而热爱,所以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建安风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曹丕的弟弟曹植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为人熟知的《七步诗》写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成诗,可见曹植的文学天赋极高,虽生在王侯家,却是个纯粹的文人,所以他的文学成就最高,所作辞赋作品最多。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可见曹植的文学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建安七子”属于曹魏文化集团,他们受战乱影响投奔曹操,待生活安定了,思想解放了,文学创作就达到了新的境界,他们是建安作家集团的主力和传播者,对诗、赋的发展都做出重要贡献。受曹魏宽松的文化政策影响,他们得到重用,他们的才能得到施展。因此,曹魏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景象。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是李白有名的两句诗,可见后世对建安文学充满了仰慕和欣赏之情。建安文学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是后世文学之楷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文学因以“三曹”为代表,因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成为后世文学的楷模。
B.“建安风骨”是指汉末建安时期的作品所具有的意境宏大、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
C.曹操所作辞赋具有俊极硬朗、慷慨悲凉的风格,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代表者,成就最高。
D.属于曹魏文化集团的“建安七子”,他们的创作因为得到曹氏父子的支持而走向辉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概述背景并提出本文的观点: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B.文章主体分别从三曹、“建安七子”角度对论点加以阐述,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论证了论点。
C.文章列举《短歌行》《龟虽寿》等作品,来阐述曹操诗歌的内容及其境界风格,让读者信服。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提观点,中间从曹操、曹丕等角度分叙,最后总结性地重申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实反映动乱时期的人民生活,抒发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是建安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
B.曹操的《短歌行》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言辞质朴,情感真挚,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C.曹丕诗歌特点是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鸿篇大论,不做政治宣传,风格简约清俊。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李白对建安文学评价的诗句,是对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的肯定。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