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麦 收

1939年,冀中解放区小麦黄梢的时候。

二梅在街上来回地吹着笛子。青年妇女们一个一个从自家大门里走出来。她们站在那新刷写上晋察冀边区《双十纲领》的高房下面的大槐树阴凉里。她们简直是挤在一块儿的,手里的铲镐碰得叮当乱响,还夹着清脆的说笑声。在二梅的指挥下,队伍站得整整齐齐,风吹动树枝筛下的阳光,在她们的头上、衣服上游动,染成各色各样的花。二梅站在队前问:“你们拿着家伙干什么去呀?”“挖沟!”大家一齐大声地回答。

“对了。驻在咱村的队伍,今天下午去打击敌人,这是为了保护咱们的麦子。我们也不能落后,我们把接村路挖通!”二梅用高粱秆分好段,用铁铲画上印,说:“来吧,两个人挖一秆,一把铁铲一把镐。”

队伍上的指导员从一块麦地里走出来,后面跟着个背大枪的矮个子通讯员。在村里住长了,他认识二梅。他说:“部长领导得好,真积极!”二梅也直起身子笑着说:“指导员,我们破好了路,你要挡不住鬼子,叫他们冲过来,我们可批评你!”指导员说:“好,好,好。你听枪响吧!”指导员穿进另一块麦地,他的衣服和麦子一个颜色,麦穗打到他腰里。那个通讯员却淹没在麦子里了,只有那黑黝黝的枪口露在外头。不久,这枪口也消失不见了。一只布谷鸟像是受了惊,慌慌张张地从东边飞过来,一声连一声叫着:“莫黄莫割——莫黄莫割!”

“嘎勾——”东边响了一声枪。妇女们拖着铁镐和铲从道沟里跳上来,向东边张望。枪声响得越来越密,越来越急,也越来越近了。二梅的脸有些青白。东边卷起了一团烟,罩住了金黄的麦子。机枪声、炮声,好像压低了那里的麦子。炮弹炸碎我们的土地,土地飞到半天空,那里面有多少炸碎了的金黄的麦穗!二梅知道这是敌人的炮,在那里作战的同志们是不是受了伤呢?她喊道:“我们不要在这里傻站着了,快回家抬担架,预备鸡蛋和开水!”

当她们抬了几副担架回来时,炮声停了,那一团烟也远了。但是枪声很响很急,二梅知道这是我们的军队追赶敌人了。她们很快向那里跑去。我们的军队把敌人赶回窝里,才停下来。二梅她们抬回受伤的指导员和他那矮矮的通讯员。这两个同志去夺敌人的重机枪,受了伤。她们把夺来的重机枪也放在一副担架上。还空着一副担架。她们回来,路过二梅家的地边,爷爷正靠在一个捆了的牛腰粗的大麦个上等候,他担心他的孩子,眼望着东边的路。二梅说笑着回来了,看见爷爷,她说:“把麦个放在担架上,我们给你抬回去!”老头子听了孙女儿的话,真的把麦个放在担架上,看着孙女儿和她的伙伴们抬起来,飞快地往村里去了。

第一副担架上是指导员,第二副是通讯员,第三副是重机枪,第四副是麦个。老头子跟在后面,打着火抽着烟。太阳已经有一半落到远远的西山里去了,在它上面是一团团千变万化的云彩——那在老人的眼里,是一只虎、一只豹、一匹飞马、一只老鹰。

晚上,奶奶把饭放在那里,小桌上有了白面饼。爷爷回来,二梅回来,奶奶说:“你今儿个有功了,奶奶给你烙了白面饼,快点吃!”二梅说:“有功的是人家队伍上的人,有功的是指导员和他那通讯员,人家夺了敌人一挺重机枪,受了伤,先慰劳他们吧!”二梅带了自家的饼还有别人家的鸡蛋到指导员那里去。指导员和通讯员的伤口全包扎好了,躺在院当中月亮地里的软床上。

田野里是收割麦子和打场的声音,风吹来薄薄的小麦的香味。二梅和她的两个小组长站在受伤人的床前,念着妇救会的慰问信。二梅又念了她自己的慰问信。她念着,她述说自己原是这样一个孩子,从小没了娘,在野地里,春天挑野菜,秋天拾庄稼,冬天割柴草,风吹着,雨打着,长到十五岁,八路军来了,是正好的年岁,赶上了正好的年月。这样她就不再走奶奶的路,娘的路;一条完全新的道路,在她眼前打开了。她的声音是那么庄严、热情和诚恳,感动得受了伤的人硬支起身子来,严肃地听着。

(选自《孙犁作品精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只布谷鸟像是受了惊,慌慌张张地从东边飞过来”中“布谷鸟”这一细节,既交代了时令节气,渲染了生活气息,又暗示危险将临,推动下文交战情节的展开。
B.小说的环境描写不是为了突出战争的满目疮痍,而是以表现祖国山河的美丽为主,如“风吹动树枝筛下的阳光”“一团团千变万化的云彩”等。
C.小说构思颇为精巧别致,主题是歌颂抗日英雄,作者却没有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抗日英雄以及英雄事迹,而是将视线锁定在青年妇女的身上。
D.这篇小说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如“田野里是收割麦子和打场的声音,风吹来薄薄的小麦的香味”。人物对话则简约明了,充分体现了农民的语言特性,通俗易懂。
【小题2】最后一段通过二梅之口交代了她的身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试探究小说标题“麦收”的意蕴。
20-21高一上·河北邯郸·阶段练习
知识点:孙犁(1913-2002)其他小说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唯唯,但一直拖延着没有写。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结婚很早,但正像古人常说的: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抛掷了。以后,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直到最后她的死亡。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但目前也出现一些异象: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因此,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记述如上。已散见于其他文字中者,不再重复。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

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选自孙犁《亡人逸事》)

【小题1】请概括选文中关于亡妻的逸事。
【小题2】请根据选文归纳妻子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简析选文第一段的作用。
【小题4】选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选择三例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嘱咐

孙犁

①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走得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②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③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④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⑤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⑥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⑪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⑫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⑭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⑮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1946年,有删改)

文本二:

荷花淀(节选)

孙犁

①很晚丈夫才回来了。……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②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③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④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⑧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⑨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⑩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⑪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⑫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⑬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⑭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⑮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⑯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⑰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1945年于延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仅写出了人物美、人情美,而且情节曲折离奇。这也符合孙犁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的一贯文风。
B.文中描写了冰床在水淀上飞行和太阳光冲开浓雾的场景,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富有象征意蕴。
C.小说借助水生嫂的叙述,呈现出水生爹生前的嘱咐,塑造了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胜利的老人形象。
D.小说语言朴实简练而内蕴丰厚,耐人琢磨,如水生见到妻子叫的一声“你!”和妻子说的“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等。
【小题2】夫妻二人短暂相见又匆匆别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水生嫂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题3】文本一、文本二的故事情节大多围绕人物间的对话展开,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和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第二次,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

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

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

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人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

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

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

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了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发掘人物的灵魂美、人情美。在孙犁的笔下,他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他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的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级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级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而且,他还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朱光潜认为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我”和肉铺的掌柜及伙计聊天的场景,闲谈中体现出战友之间的革命情谊,也体现出革命战士的些许悲观和无奈。
B.“残疾军人”“打走敌人”“反‘扫荡’”等词语,都指向特殊年代的战斗生活,体现了“一九四一年”的时代特点。
C.小说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掌柜热情而开朗,作为战士的伙计英勇善战又略显率直急躁,掌柜的老婆则泼辣而小气。
D.小说虽然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但并没有使用大量笔墨具体描绘战争的场景,这非常符合孙犁的战争小说的一贯风格。
【小题2】下列有关文本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指文学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和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
B.形散而神聚,多用于指散文的写作特点。形散是指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等灵活多样;神聚是指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C.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代表作《沉沦》具有自传性,带有浓厚的感伤和颓废色彩;散文《故都的秋》主要采用了借情抒情,委婉表达了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怀念之情。
D.白描,指用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通过抓住人物典型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简短的对话,将人物性格凸显出来。
【小题3】根据文本二概括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的表现,并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小题4】小说讲究叙事策略,文本一主要以“我”为战士故事的叙述者,而小说最后叙述者又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