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66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当年那件事情

赵新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村里的社员们生活困难,不少人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那时候我在乡下一所初级中学教书,学校离我老家沟里村正好有十里地的路程。我还担任着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有五六个学生都是沟里村的;他们一个个拿不出伙食费,所以都是走读生,天天来来回回跑饭吃,尽管很累,累也没有别的法子。

那一天是农历的八月十五(那个时候这个节日不放假),晚饭时厨房里限量分给我们每位老师一个二两面的白面馒头、一个二两面的棒子面窝头,还有小半碗儿滴了一点点香油的凉拌菜,款待大家欢度中秋。我把饭端回我的办公室正准备享受节日的幸福和快乐时,突然想起了父亲:我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今年我已经23岁,是父亲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叫我读书识字的!

我想,今天晚上自炊自食的父亲会吃什么饭呢?老人家已经年逾花甲,烧火做饭拙手笨脚,不是稠了就是稀了,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不是生了就是煳了。

而且今天非同一般,今天是一个很隆重很喜庆很讲究很传统的节日!

有夕阳照进屋里来,我桌子上的那个馒头热热地冒着香气。

有秋风吹进屋里来,我桌子上的那份凉菜悠悠地飘着香气。

我心念一动,激动地跑到教室,把正准备起身回家的赵尚叫到了我的办公室。

赵尚就是我们沟里村人。他既是我们班的学生,又是我的本家兄弟。这个孩子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担任着我们班的班长,我指到哪里他就打到哪里,是我很喜欢的学生之一。

他每天到校最早,离校最迟;别人没来他来了,别人走了他还要坚持学习一会儿。

他个头儿长得也高,16岁的年纪,焕发出蓬蓬勃勃的青春气息。

他规规矩矩地问我:“老师,您找我有事?”

我点了点头:“赵尚,咱们村又是只剩你自己没走了?”

他回答:“是。老师,每天都这样。”

我说:“赵尚,今天可不一样,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

他说:“一样一样,八月十五我们家也没有好东西吃,能填饱肚子就不赖。”

这时候他才看见了我放在桌子上的白面馒头、棒子面窝头,还有那半碗滴了香油的凉菜。

他的眼睛大放光彩:“老师,您这是?”

我说:“赵尚,你把这个馒头、这碗凉菜给我爹捎回去,让他过个节日……”

他说:“老师,那……那……那您吃什么?”

我说:“我吃那个窝头。赵尚,这个事情不能告诉我爹,你就说我也吃的馒头。”

他点了点头:“是,老师。”

我把东西交给他,嘱咐他路上小心些,别洒了也别掉了。他说:“不会不会,这么贵重的东西,我能不负责任,给老师弄丢了?”

他又说:“老师,这是您的一片心意啊!”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肚子叽里咕噜叫起来,打雷一样沉闷。他们中午不带饭,硬扛着,他饿了啊!

两三个星期过去以后,我回沟里村看望老爹。爹很动感情地说:“小子,八月十五你给我捎的那个馒头、那碗菜,我都收到了,也都吃掉了。你正年轻,饭量大,别老是惦记我……”

我说:“爹,您把我拉扯这么大,那还不是应该的么。”

爹用粗糙的手抚摩着我的头:“小子,那东西真是好吃,真是香甜,真是有味道,这个八月十五真是没有白过!”

爹满脸的幸福和高兴,我满心的幸福和高兴。

一年后赵尚考上了高中。

几年后赵尚考上了大学。

又几年后赵尚大学毕业,在我们县政府参加了工作。

赵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八月十五,就提着两瓶酒两包月饼到家里看望我。提起当年那件事情,他立起身来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说:“老师,对不起,那一年八月十五您让我给您家大伯捎东西,我在路上饿得走不动了,就偷吃了半块馒头,偷吃了一点点凉菜……”

我很吃惊:“是吗是吗?赵尚,你只把半块馒头交给了我爹?”

赵尚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口气:“老师,对不起,那时候越吃越想吃,越吃越香甜,反正也是吃了,就管不住自己了,我把那馒头把那菜一口气吃光了,这才觉得自己犯了错误,丢尽了脸面……”

赵尚紧接着问我:“老师,我当天晚上就把这件不光彩的事情告诉大伯了,说我日后一定一定报答他,大伯没有告诉您?”

我摇了摇头:“没有,爹只字未提。爹只说那些东西真香甜、真好吃。”

赵尚的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打湿了他的衣襟,打湿了他脚下那片土地。

还怎么报答老人呢,老人家已经去世。

(选自《金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紧扣标题展开回忆,将时光拉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不但点明“当年那件事情”的发生时间,还使小说带有一种历史沧桑感。
B.就在“我”准备享用馒头和凉菜、享受节日的幸福和快乐时,“我”突然想起了父亲,于是决定把饭菜带给父亲。可见,“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C.爹没有吃到儿子送来的饭菜,因此,“满脸的”幸福和高兴是故意装出来的;“我…满心的”幸福和高兴是真情流露,因爹幸福和高兴而由衷高兴。
D.“还怎么报答老人呢,老人家已经去世。”这句话语短情深,蕴含了对爹已去世的悲伤,对已去世的爹的怀念以及对再无机会报答爹的遗憾。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宕开一笔,写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家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社员们生活困难,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社会环境,也为“那件事情”的发生做了铺垫。
B.小说构思缜密,如写赵尚看到食物对“眼睛大放光彩”、跟“我”说话时“肚子叽里咕噜叫起来,打雷一样沉闷”等,为后文写他偷此馒头和凉菜埋下伏笔。
C.小说注重锤炼语言,如描写夕阳下的馒头和秋风中的凉菜,同样是香气,前者是“热热地冒着”,而后者是“悠悠地飘着”,用语准确传神,并且不乏文采。
D.小说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赵尚听到“爹只字未提”“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这一处侧面描写真实地表现出赵尚内心的感动和内疚。
【小题3】小说以“当年那件事情”为题,有何作用?
【小题4】小说中“爹”的形象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1·全国·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小说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三只眼

蒋玉巧

我15岁,也就是读高一的那年,父亲的同学A来我家玩。父亲特别开心,把我拉到A的身边说,老同学,这是我的儿子天赐,认你做干爹,如何?

A哈哈大笑,好!好!只要老同学不嫌弃……

我一听就不乐意了,冷着脸说,爸,叔,我还有事呢。说完甩开父亲的手,径直去了书房。

A一走,父亲黑着脸走进书房。天赐,你知道A是什么人吗?人事局的局长!他肯认你做干儿子,那是求都求不来的好事,你……

我不耐烦地打断父亲,别说是局长,就算是国务院总理,我也不稀罕!

你……你……我看你是少了一只眼看事情……

我不懂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懒得跟他争辩,闷着头一言不发。父亲说累了,也就闭嘴了。

事情过了大约一周左右,父亲说要带我去配一副眼镜,我说我眼睛不近视、不远视,也不散光,好得很,配什么眼镜!可父亲不管我愿不愿意,硬是扯着我去配眼镜。我怨父亲太霸道,可又斗不过他,只好由着他。心想,配吧配吧,反正我不会戴的,看你怎奈我何!匪夷所思的是,父亲给我配的所谓的眼镜,两个镜框里是空的,根本没有镜片!连接两镜框的梁上,却有一个圆溜溜的东西,一动它就咕碌碌地转,像球更像眼睛。

我死活不戴,理由是戴上眼镜就变成三只眼睛的怪物了。

父亲连忙说,不会的。戴上眼镜,别人不会笑话你,反而会更喜欢你。不信你试试。如果戴上眼镜遭到别人的讥笑,那时我不再强迫你戴,好吗?

父亲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也不好再拂他的意,于是,我很不情愿地戴上了眼镜。果如父亲所言,我戴上眼镜之后,一向很不喜欢我的班主任、班长突然对我有了好感,直夸我近段思想境界有了突破性的飞跃,还一个劲地让同学们向我学习;还有邻居,亲戚都夸我聪明懂事,将来肯定有出息。

我尝到了戴上眼镜的甜头后,对眼镜的感情与日俱增,就算是睡觉,我也要搂着眼镜才会睡得踏实。

大约一月之后,父亲的同学B来家里玩,B现在是C城有名的企业家,富甲一方。B一进家门,我特别兴奋,像个小女孩一样,拉着B的手,一口一个叔叔叫得特甜。

B摸着我的头,夸我懂事有礼貌,比他的孩子强多了。

真的吗?叔叔,我感觉跟你特别投缘,要不我认你做干爹如何?这话一出口,我自己也吃了一惊,以前我不是特反感认干爹吗?今天怎么……

B走后,父亲一把抱住我,狠狠地亲了我一口,天赐,不,儿子,你终于会用第三只眼看待世界了!

我不懂,认一个干爹,父亲至于这么激动吗?还有,第三只眼睛,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问问父亲,终没有开口。

B成了我干爹后,我变得特别爱打电话,每天可以不吃饭,可是绝不能不跟干爹通电话,那股亲热劲父亲见了直皱眉头。有一次我刚跟干爹通完话,父亲虎着脸跟我说,天赐,你这臭小子,你的眼里除了干爹,还有我这个亲爹吗?

我嬉皮笑脸地说,爸,你要不喜欢我这样,就把这副眼镜砸了吧!我一边说一边取下眼镜递给父亲。

父亲愣了片刻,随即换上一副笑脸,小子,跟你开玩笑,你怎么当真呢?你跟干爹关系好,我求之不得。

三年后,我高考落榜。我哽咽着把这消息告诉干爹。干爹心疼得不行,连忙说,天赐,别难过,到干爹这里来玩,干爹带你散散心。

干爹一家热情地接待了我,干妈也特别喜欢我,把我视为亲生儿子。干爹时刻把我带在身边,逢人便夸我聪明,会用第三只眼分析事物,看待世界,是个可造之才。干爹教我如何做生意,如何经营公司,经常带我参加公司的大小会议。

第五年,我成了干爹的乘龙快婿,掌控着公司的命脉,每天前呼后拥,好不风光。

父亲56岁那年从老家来看我,盯着我看了好一会,突然对我说,天赐,这副眼镜确实有一点怪,特别是中间梁上的那个圆溜溜的东西,看着特扎眼,以后就别戴了吧。

我吃惊地看着父亲,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笑着跟父亲说,爸,这眼镜挺好的呀,我很喜欢。我要一直戴下去,以后我还要把这副眼镜传给我的儿子。

父亲迟疑了一下,长长地叹口气,眼中有一片深深的苍凉。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只眼”为题,既匠心独运,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统领全文,将深刻寓于荒诞之中,赋予“第三只眼”深刻寓意,暗含了主题。
B.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天赐拗不过深谙处世之道的父亲配了眼镜,以及戴上眼睛后变得乖巧世故的故事,唤醒了读者的感受和思考。
C.“你……你……我看你是少了一只眼看事情……”,这句话既鲜明地展现出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又呼应了题目,自然引出后文配眼镜的故事。
D.小说以父亲的叹气和眼中的苍凉收束全文,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方式,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将荒诞推至高潮。
【小题2】小说围绕“第三只眼”写了哪些故事情节?请进行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在写作方式上匠心独运,试结合文本就其突出的艺术特色简要分析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林冲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早来到草料场外,推开门,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时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即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的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卫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入的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文本二: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的好坏主要是由故事的情节决定的。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

文学作品的“真”指向文艺作品的内容真实、态度真诚,它是对文艺作品可信度的反映。艺术立足生活真实,反映时代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精神,优秀文艺作品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折射时代精神的镜子,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

(摘自李昕撰《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军临行之际将日常所用之物留给林冲,酒店老板赠送林冲酒肉,这些小人物之间的温情为当时黑暗的社会增添了一抹亮色。
B.作者将林冲手刃仇敌的地方选在山神庙,既是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发展的需要,也暗含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
C.“拨将过来靠了门”“轻轻地把石头搬开”,一“拨”一“掇”两个动词,将林冲初入山神庙和听到阴谋时的不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D.文中采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各种细节描写,将一个屡遭迫害、最终被逼走向反抗道路的形象立体地塑造了出来。
【小题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祝福》中,都有对雪景的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暗示人物命运上有相同之处。
B.《变形记》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中心事件荒诞,陪衬中心事件的环境真实,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相反。
C.林冲在雪夜被逼上梁山和蒲松龄《促织》中成名因促织而家破人亡的深层社会原因有相通之处,都表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D.《水浒传》作为“侠义小说”的源头以及“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塑造了以林冲、武松等为代表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形象。
【小题3】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人物道:“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靮。”在节选的文字中,林冲手刃仇敌时动作的“粗鲁”展现了他怎样的内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小题4】文本二提出了优秀文艺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质。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些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都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险峻,特别是最后一站月牙巅,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跃的“孤岛”。     

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艰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以及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各种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     

⑨ 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

⑩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 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⑪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传的美!

⑫别胡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四千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度呢!       

⑬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⑭吃完饭,战士们集体集合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作化妆间。

⑮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⑯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⑰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似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绽放……

⑱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

⑲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⑳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动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展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㉑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花儿般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自己的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㉒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灿然盛开!

㉓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原载《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 )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可以看出杨灿灿平时性格比较执拗,这点从后文她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穿绸纱跳舞可以得到印证。
B.文中“一个戴眼镜的战士”是个次要人物,但也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
C.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是一段插叙,交代了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突出了坚守哨所的这一群可爱的军人形象。
D.小说注重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如从文中战士们喜欢的歌曲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国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们在雪山上坚守。
【小题2】本文与课文《百合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请联系《百合花》的内容,分析两篇文章的标题的含义。
【小题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