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技法与性情兼备的。技法是根,性情便是魂;先有笔墨,进而有自我。这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正确路径。

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形质,是点画的技术含量。神采,是作品的丰神和韵味,其中就包含了性情的元素。书法的性情大约有三层意思:一指人的禀性和气质,二指人的思想感情,三指人的性格、脾气。

就书法学习而言,在一定阶段内,还是指书写的技法。所谓“技近乎道”,“技”是重要的前提。技法训练的过程是筑基,基础不牢靠,楼房盖得再高,一阵狂风便轰然倒塌。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因技法训练不过关、不全面、不过硬而陷入困境,一些人或原地踏步,或越写越倒退,也不可能升华进入“道”的层面。当然,技法训练是性情的外化,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技法高度成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融入自身的性情。

现实中,对于技法与性情的关系,很多人尚有模糊认识,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忽视技法,一味强调性情。这类人往往对技法的作用认识模糊,错误地理解了“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深刻含义,就认为性情最重要,技法不重要。他们所写的书法作品,缺乏传统,外在、直白,落入“野狐禅”。须知,性情是以技法为基础的,技法讲究了,才能外化、升华为性情。

二是漠视技法、藐视传统,一味张扬个性,把追求自我作为审美终极目标。这类人大都有对传统的理解力、表现力,但是在创作理念上,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学书路径。强调个性未必是坏事,但一味强调个性也未必就是好事。人人都有个性,学习书法的人有个性,不学习书法的人同样有。一个不学书法的人写的书法作品里肯定有他的个性存在,我们是否能说这是一件有个性的好作品呢?当然不能!因为他不懂技法,徒有个性而已。

三是技法过关,却看不到性情。原因在于作者一味地痴迷临帖,心思全在临帖上,不敢越雷池一步,思想完全被“法”所约束和包裹,从而泯灭了性情。其实,形质是躯壳,性情是灵魂,灵魂附着于躯壳,躯壳是灵魂的安放之地。所以说,仅仅完成了基础的形质是不够的,还要抓住灵魂这个关键,培养和发挥性情,以至于自然而然地表达性情。

四是性情与技法兼顾,但性情训练前置。应该肯定的是,这些人都是聪明人,有理解、有思想。在他们当中,一些人在技法还不够成熟的时候,早早地有意识地添加自己的性情,于是创作似乎就显得有那么一点自我。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性情训练前置”。技法不过关,即便是有一种风格和面貌,也会单薄、缺乏支撑而不成熟。当然,每个人的性格和审美情致都大不相同,我们即便是再认真、再用心地学习古人,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相似,而这“不像”当中,哪怕所占比例只是一点点,其实就是自我的性情。

所以,有人说书法一要到位,二要味道。所谓到位,即是技法过关,解决了形质的问题。所谓味道,即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修养积淀和性情发挥。当然,味道不等于性情,但味道中一定包含了性情。

(节选自《书法:技法和性情》,2020年6月12日《文艺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有笔墨,进而有自我”中的“自我”就是指书写者个人的禀性和气质。
B.书法学习重要的是作品的丰神和韵味,而点画的技术含量无足轻重。
C.书写技法的训练与性情是相辅相成的,优秀书法作品所表现出的性情必须要有高度成熟的技法来支撑。
D.性情是以技法为基础的,技法讲究了,就一定能融入情感,外化、升华为性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王僧虔的话既印证了开头提出的“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技法与性情兼备的”的观点,又能很好地衔接上下文。
B.文章列举了四类模糊的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书法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技法与性情之间的辩证关系。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提到“传统学书路径”,是为了阐明一味追求“个性”的弊端,其实也是在强调“技法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D.文章开篇以“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技法与性情兼备的”总领全文,然后围绕技法和性情的关系进行分层论述,总分结构明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书写者能认识到技法训练的重要性,并且其书法作品存在个性,他的作品就是优秀的书法作品。
B.一幅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需要反复雕琢、全方位思考并贯通以性情,绝不是一味地痴迷临帖就能够做到的。
C.优秀的书法作品要求躯壳与灵魂、形质与性情相结合,从而能够在作品中更自然地表达性情。
D.学习书法没有必要过早刻意地训练和表现自我,而是要先力求技法成熟到位,继而逐步融入性情,神采自现。
19-20高一下·湖北·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礼治秩序

费孝通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注:“曾子易箦” 出自《礼记》,主要讲曾子在病重之际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和地位不符的床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只有把社区的范围缩小,社会秩序才能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相安无事。
B.乡土社会不是“无治而治”的社会,而是人们主动服于成规的“礼治”的社会。
C.如果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可以说乡士社会是“无法”的社会。
D.乡土社会的治理模式是一种礼治秩序,它通过传统的礼来教化人们并且维持秩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先阐释礼的内涵,接着分析礼与法的异同,它们虽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它们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
B.“曾子易箦” 的例子体现了偶家礼法至上的观念,有力地论证礼是经教化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C.文章第六段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了比较,论证了礼“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的观点。
D.文章以社会秩序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礼的重要性,并得出“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个人是被动服从的;礼是通过教化和道德的内化,从内部限制人的行为的,个人是主动服从的。
B.礼与法不同,法靠有形的权力来维持,而礼靠长期沿袭下来的无形的传统来维持;法能用来维持社会秩序,而礼则不能。
C.社会舆论维持道德,个人习惯维持“礼”。违背了道德,则羞于见人;而违背了“礼”,则不好、不对、不合、不成。
D.礼治与个人好恶的统治有较大的差别,它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它的推行依靠传统的教化、熏染与主体的自觉自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
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
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
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
“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
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
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
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
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
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
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
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
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
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
段一一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
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
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
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
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
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
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
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
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
的层面。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A.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
B.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C.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D.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并不严格区分二者。
A.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情绪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B.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C.世界文化可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D.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界,而佛教就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诞生的。
A.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B.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C.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D.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

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B.老子认为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
C.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感,让人主动服从,“富而好礼”说明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
D.编纂和颁行民法典,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
B.社会舆论维持道德,个人习惯维持“礼”。违背了道德,则羞于见人;而违背了“礼”,则不好、不对、不合、不成。
C.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是因为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中,法治会应运而生。
D.民法典的施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小题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这一思想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