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I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小题1】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这导致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性质复杂而传播广泛。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INI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小题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19-20高一下·四川成都·期中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艺术文化史上,书法的地位非常高。艺术家不仅把琴、棋、书、画看成是把握人生的一种艺术技能,更看成是个体有限生命诗意生存中的高妙境界。但是进入现代性话语以来,现代中国书画和西方世界艺术趣味的冲突日益加大,在全球西化的文化偏见中,东方境界正在被不断贬抑和自我轻视,进而在当代生活中与西方流行文化相比似乎无足轻重。

中国书法的本质特征是向姊妹艺术吸取了本体精神,即草书线条流动的音乐化和正书体势结构张力的空间化。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无疑是草书,草书的音乐化使得它在时间上暗合了人的身心合一性于书法的起承转合中,音乐化使得书法具有时间本体的精神延伸,在这延伸过程中书者坐忘而获得精神沉醉之乐!当张芝、王羲之、张旭、怀素在酣畅淋漓的狂草后投笔仰天长叹时,谁能说他们在书法这一时间本体中没有触摸到生命短暂和血脉偾张的顿悟。而篆隶楷则更多表达张扬的是艺术空间,不仅是外在空间如摩崖石刻这类大的空间,而且是筋骨血肉的个体存在空间展示了中国文化空间的概念的复杂性,这在我们观赏的时候获得同形同构使得空间时间化和时间空间化了。这种时空一体的艺术不仅不应该自我贬损,而应该不断高扬其精神,并在当今中国促成一种文化复归和精神生态复兴。

文化是书画艺术的生命线。当代文人书法,从沈尹默、于右任、林散之到启功、沈鹏、欧阳中石,无一不是大学问家。当然民间书法中朴拙、童稚的一面也很有趣味,像敦煌民间书法的东西也应该吸收。但吸收和成为大师是两码事,比如酒是用粮食酿的,但是你不能拿出一粒谷子说它就是酒。这里有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转化工程、很多人把原始的资料直接变成最后的结果,是完全行不通的。

当前,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断层”:一些人坚持走现代派书法之路,一些人搞起了后现代派书法,还有人热衷于美国式的行为书法,当然也有人喜欢日本的少字数书法,这些都无可厚非,说明这是一个多元书法时代。但是,具有自身文化身份的中国书法,其主要维度还应该是经典书法,其次才是具有异域性的现代书法或后现代书法。“走近经典”意味着中国当代书法有一批人标举高妙艺术境界的书法维度,这种书法维度是扎根于民族土壤之中的精英文化表现。同时意味着,文化书法来自经典书法和民间书法的双重基因,并不断地从民间书法中吸收营养,使得民间书法与经典书法将达成良性的文化互动。

当汉字文化或汉语文化振兴而世界重新关注东方,当整个世界重新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时候,中国书法无疑将成为东方文化中最亮丽的一笔。正唯此,今天如果把书法仅仅局限在艺术范围内,那是文化视野狭窄所致,应该说,新世纪中国书法的新生命在于书法的文化根基上,正是东方文化的厚重才能使书法形式上获得意味,在重新伸张自己的文化权利中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摘编自王岳川《文化是中国书画的生命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艺术文化史上,书法因被看成是艺术家把握人生的一种艺术技能而具有极高的地位。
B.进入现代性话语以来,东方境界被不断贬抑和自我轻视,现代中国书画在全球西化的文化偏见中显得无足轻重。
C.与草书线条流动的音乐化不同,正书更多表达的是艺术空间,这种空间属性展示了中国文化空间概念的复杂性。
D.当下是一个多元书法时代,因而现代派书法、后现代派书法、行为书法等也应该享有和经典书法一样的平等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王羲之、怀素等书法大家为例,意在证明草书具有音乐化特征这一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
B.像用粮食酿酒一样,从民间书法中吸收营养是复杂的创造性转化工程,文章在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
C.文章重点论述了中国书法和文化的关系,书法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书法的精神内涵,论证脉络清晰,逻辑思维严谨。
D.文章站在促成当今中国文化复归和精神生态复兴的高度,从书法的地位、本质特征等方面,论述了文化是中国书画的生命线这一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具有音乐化和空间化的特征,任其姊妹艺术中,音乐的时间属性和石刻的空间属性是与之相通的。
B.不断从民间书法中吸收营养,达成民间书法与经典书法的良性文化互动,可以促进文化书法不断发展。
C.如果说怀素的《自叙帖》表现的是书法的音乐属性,那么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则表现了书法的空间属性。
D.在当下,中国书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距离作者所说的“成为东方文化中最亮丽的一笔”似乎遥不可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政德,即为政之德,既指以德作为治国的原则,也指为官者应具有的德行。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认识,在政德教育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此后,政德思想经由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的不断丰富,贯穿于学术研究、人生修养、治国实践等方方面面,嵌入了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国家治理结构中。在实践中,历朝历代通过家训教化、学校教育、公文诏书等形式,传播政德思想,对国家治理产生了积极作用。

家训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家训有十余万种。家训的内容涉及修身处世、为学为政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大量政德教育的内容。如,诸葛亮告诫子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认为要“以行为教”“以学为教”“以身为教”。他写的《颜氏家训》要求子女勤学、自律、重义、务实。“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够对旁人有益处,不能只会高谈阔论,否则就会浪费国家资财。

教育考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与道德密不可分,为学的目的在于成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担当治国、平天下使命的君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汉唐以来,无论官学、私学,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科书。国家选任官僚也以修习儒家经典所达水准为主要标准。正己修身、清廉为官、重义轻利等价值观通过学校教育的经典研读和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内化为即将入仕者的君子人格。此外,历代帝王也经常用策试、考试的方式促使为官者时刻坚守政德。秦代的《为吏之道》中就包含了要求官吏忠诚、清廉、审慎、喜善、恭敬的内容。汉代察举科目中包含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其要义就是“公、能、智、勇”等道德标准。唐代吏部有考功司,以“德义”“清慎”“公平”“恪勤”所谓“四善”来考核从政为官道德。

公文诏书。西周时期,周公吸取商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修德配命”的观点。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修德性行德政作为重要的价值目标。帝王大臣往往将政德教化寓于传达政令的公文诏书中。汉唐以来,很多皇帝诏旨及政府文告中都包含阐述君民关系、以民为本等德治理念,品评官员道德品行等政德方面的内容。比如,汉文帝《匈奴和亲诏》:“朕既不明,不能远德,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圻之内,勤劳不处,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达远也。”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情表》极陈孝亲之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感动了晋武帝,也成为后世培养官员“孝”“忠”德性的教科书。唐太宗在《命皇太子知左右屯营兵马事诏》中先肯定太子李治“忠孝成德,志业光茂”,而后才是任命的内容。

(摘编自鄯爱红《中国古代如何进行政德教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德思想由于不断丰富并贯穿于学术研究等方面,因而嵌入古代的国家治理结构中。
B.中国古代的家训有十余万种,涉及修身处世、为学为政,包括大量政德教育的内容。
C.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在培养读书人道德操守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D.古代皇帝诏书在发布政令和任命的文字前,要有关于为官应恪守道德操守的训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德”是文章的核心概念,开篇首先对这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简明诠释,然后概述政德思想的传承,引出本文中心。
B.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家训教化教育考核、公文诏书三个方面,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并列关系。
C.大量引用古代文献是本文一大特点,如引用古代家训、官箴、诏令,有力支撑了文章论点,同时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D.文章以西晋李密《陈情表》为典型事例,并援引其中文句,意在论证古代为官者要具备忠孝两全道德品质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周“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修德配命”“惟德是辅”等政德理念,为以后历朝历代统治者注重为政以德起到先导作用。
B.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包括大量政德教育内容,这些政德教育内容在齐家中颇受重视。
C.从古代选任官吏的标准看,德性居于首位,一个官员,哪怕他有卓越的理政才能,如果德性缺失,必将是德不配位的。
D.文中提到汉文帝和唐太宗的诏书,这两份诏书虽目的不相同,但在告诫为官要注重德行操守、以成大业方面是一致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情况下,数字人文都被理解为以数字技术为方法,研究人文领域的相关问题。“数字”是方法,“人文”是对象。这种理解固然没错,但并不全面,原因在于,它只是将“人文”作为研究的对象来看待,忽略了研究的主体性问题,而主体性是人文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更强调人文研究中的“个性”“特色”以及研究者“情感”“悟性”等因素在研究活动中的介入。数字人文研究作为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的跨学科结合,同时包含了两个维度的趋向:其一是“人文研究数字化”,即用数字技术解决人文问题;其二是“数字技术人文化”,即以人文方式发展数字技术,让数字更人文。

作为研究方法的数字人文,其模式是将文化经典视为可编码的信息,将日常生活转换为可追溯的数据,将价值体系打。上可识别的标签,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文本形态。数字人文研究者就是基于这一可视化的文本展开意义阐释。如果说那些作为“事实本身”的经典文献和行为活动相当于人文研究的“原初文本”的话,那么,经过数字人文方式处理过而形成的新的文本形态则是“次生文本”。相对于“原初文本”来说,“次生文本”毕竟与研究者之间“隔了一层”,需要充分调用研究者对“原初文本”的认知、对相关理论观念的理解以及对个人感性经验的体悟等。“次生文本”是寄生于“原初文本”的,但又对“原初文本”进行了数据化处理。这一过程本身就已包含了研究者的问题意识、理论预设和价值判断。“次生文本”既可能是对“原初文本”的抽象化还原,也有可能包含着对“原初文本”的颠覆性解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数字人文方法引入人文研究,将会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成为人文研究的延伸和补充。

数字人文研究在知识产生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比传统的人文研究要复杂得多。一方面,它需要研究者拥有传统人文研究“说文(文本)解字(文字、图像等符号)”的能力,能够通过文献处理、文本分析和意义阐释,完成对相关信息的阅读和观看,进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感性经验和个人判断;另一方面,它还需要研究者拥有数字人文研究“看图(可视化图形)识字(数字、数据等信息)”的能力,能够从“次生文本”的各种图式、图形、符号、数字等信息中,形成对原初文本的意义挖掘和价值判断。进而,将两种研究方法做出的分析进行对比、参照,展开“原初文本”和“次生文本”之间交叉性质的反思性分析。

当然,以上两个特点的分析都建立在数字人文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上,初级阶段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化”和“文献化”比重偏大,根本特点是在“人——机”关系中“人”的因素还处于支配性地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方法也会不断地升级换代,“人——机”关系也会出现“人”的因素支配性作用不断下降,甚至出现“机”对“人”的控制和替代的可能。这也使得一些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常常抱有一种本能的敌意,认为这一研究隔绝了研究者面对“原初文本”的感性经验,将人文研究认知、理解、阐释和判断的权力让渡给了计算机软件程序。究其原因其实是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的双重误判:第一重误判是对数字人文方法目前只能应用于人文研究初级阶段的蔑视,另一重误判则是受当前各种科幻大片渲染的超级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后人类”“超人类”甚至“反人类”的技术恐慌。其实,我们对待数字人文的最好态度,既不是拥抱,也不是逃离,而是真诚的握手。

(摘编自曾军《数字人文的人文之维》)

材料二:

数字的技术、工具和媒介确实为数字人文学术研究与传播方式带来了机遇,但同时数字人文面临的挑战也已显现,它的发展无疑改变了传统的学术研究思维方式。

王涛教授表示,数字人文与传统历史研究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数字人文不是为了取代传统学术研究方法,而是为历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跨界合作的思路。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会被抛弃,而是在“历史学的方法库存”中,又添置了一个新的设备而已。数字人文的方法和理念是为了解决真实存在的历史研究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追求虚幻的高科技。

对于人文科学来说,数字技术不仅仅是方法的改变,还提出了更为本质的问题,如哪些对象可以被数字化,哪些对象无法被数字化。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能够为人文学科的研究划出一条界限:意义本身不可数字化,可数字化的是意义之外化物和遗留物。以《梵高的鞋》为例,这幅画能够数字化为数字作品,但是其原始的光晕却无法数字化。如此,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让研究者面对一个三元难题:无法被数字化之物、能够被数字化的原始事实与被建构出来的数字事实的关系。这一难题的存在意味着将数字技术理解为工具是不足的,需要加以超越。

数字人文的核心是“人文”,着眼于人类生存意义这一终极的人文问题,数字人文研究需要超越技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在这个充满了活力的领域,数字人文学者不能再单兵作战,而应加强协作,加强跨界合作创新,并提倡文化批评,以此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方法,提升数字人文的学术能力。

(摘编自杜娟、刘慧慧《“数字”打开“人文”新视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体性对于传统的人文研究和数字人文研究都很重要,“个性”“特色”及研究者“情感”“悟性”等因素的介入是其体现。
B.数字人文研究也需要传统的人文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对比、参照两种研究方法做出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人文知识。
C.材料二中提到的“技术悲观主义”概念,可以用材料一中所说的“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的双重误判”的情况来解释。
D.材料一中对“人”“机”支配地位发展趋势的判断与材料二中王涛教授的“传统的研究方法不会被抛弃”的观点相矛盾。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研究的两个维度趋向中,“人文研究数字化”可能会超越“数字技术人文化”。
B.如果没有经过数字人文方式处理而形成的“次生文本”,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就不可能极大地扩展和丰富。
C.一些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常常抱有一-种本能的敌意,这反映了维护其在人文领域研究支配权的心理。
D.要解决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融合产生的三元难题,前提是区分出哪些对象可以被数字化,哪些对象无法被数字化。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人文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某图书馆将影印的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原作图片发布到网站,供语言、历史和社会学者研究,发现新成果。
B.人们借用计算机工具,对一个地区的方言进行发音生理、声学表现等的研究,揭示出语言变化的动因和机制。
C.复旦大学利用大数据,整合古典文集《禹贡》的历史、地理信息,以新的时空观来审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D.某科研所对历史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3D立体建模方式,建立宋代汴京虚拟展馆,研究当时社会风貌。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小题5】面对数字人文的现状,人文研究学者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