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格尔木的诗意

徐迅

在有着湿漉漉诗意的德令哈逗留了一晚,我们便直奔格尔木。映入眼帘的便是戈壁、沙漠、荒丘。漠漠荒原,一簇簇、一丛丛,灰绿的骆驼草呈现在眼前,单调、枯躁、乏味……让人昏昏欲睡。

进入格尔木市时,已是下午时分。当“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城市一下子如戈壁滩上突然而降的绿洲,真实地呈现在面前时,我心里没有一点激动。在我眼里,格尔木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与我们内地常见的任何城市已经毫无二致:宽敞的公路、林立的楼房、蜂拥的商店和超市,花花哨哨,让人目不暇接的广告牌匾、各种招幌……所有小城的繁华和生机,都千篇一律,一样地淹没在现代化的声浪里。所不同的是,由于人烟稀少,格尔木城多多少少显得有些旷亮,有一丝人们察觉不到的安详。

格尔木,蒙古语是“河流密集的地方”的意思。当地人告诉我们,格尔木河流纵横,柴达木盆地最大的两条河都在这里,能够叫得上名字的河流就有昆仑河、舒尔干河、格尔木河、那仁郭勒河、乌图美仁河、托拉河、东台吉乃尔河、大格勒河,等等。仅格尔木河,它的上游和下游汇聚或分流的大小河流就有数十条之多。在人们浪漫的想象里,这些河流就宛如谁在天上挥舞的哈达,涌动着春天斑斓的色彩。众多的河流,滋润着柴达木干枯的土地,养育着柴达木儿女……它们聚集蓬勃的生命,涵养着一首首生命歌唱,也深藏着格尔木人生存的密码与奥秘……

但与德令哈相比,格尔木委实显得年轻。

这座城市的出现与一名叫慕生忠的将军有关——如果说,台吉是德令哈那座城市的父亲,那么,我们可以说格尔木城的“生父”便是慕生忠将军了。

慕生忠将军,人称“青藏公路之父”。他是陕西吴堡慕家塬村人,半生的戎马生涯,曾有两次与西藏接触的经历。就是这种经历,使他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切断25座横亘的雪山,在青藏高原修出一条“天路”——说到做到,1954年的夏天,他主动请缨,率领一支队伍苦战7个月零7天,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真的修筑了一条2000公里长的公路。

慕将军把队伍带到格尔木。当时,望着皑皑的雪山,浩瀚的戈壁,不断起伏的沙丘和连绵的芦苇……满目荒凉,战士们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懊恼、沮丧和绝望……仰望苍天,他们长叹:“格尔木在哪里?”一听这话,慕生忠将手中的铁锨往地上一插,豪迈地说:“格尔木就在这里!”接着,他左手撩着皮大衣,右手一挥,说:“同志们,我们把帐篷撑到这里,这里就是格尔木!我们不走了,我们要做第一代的格尔木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将军本色是诗人。将军的这番话掷地有声,盖过所有的边塞诗,成就了一首史诗——一首英雄的史诗,也成就了格尔木城。

共和国历史记得,为青藏高原这条大动脉,很多战士都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留了下来。有人统计,这里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762位……青藏公路作证:这公路上的每一块里程碑都象征着一个年轻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驮负昆仑,驮负着青藏线,早化成了路边一簇簇生命力旺盛的骆驼草……

著名的军旅作家,走遍青藏高原的王宗仁先生对慕将军当年挂在昆仑桥头的马灯念念不忘。他曾写过一篇名叫《马灯里的将军》的散文,说,他看过那一盏马灯,那马灯至今浑身已锈迹斑斑。底座也有几处凹陷。但他仍然确信一旦点燃灯捻,马灯依然会光芒四射,犹如翅膀变换着各种光波的姿势,照亮当年的筑路工地……他相信,这盏马灯就是将军的第三只眼睛,灿灿的光亮就像青藏高原上一颗不眠的星星……

遗憾的是,在格尔木城我没见到那一盏马灯。盘桓在格尔木将军楼公园,我倒是瞻仰了当年将军亲手种植的一株柳树。

将军楼公园坐落在市区的西北角。那里,纪念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设的天路纪念塔,耸入云端。穿过那塔,就看到将军楼了。那两层小楼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屋子坐北朝南,在岁月无情的风霜的侵蚀下,楼房的砖墙尽管变得斑斑驳驳,门窗的玻璃布满历史的烟尘,但在夕阳的抚慰下,却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仿佛在向游人诉说格尔木半个世纪历史的沧桑。站在二楼,久久凝望广场上将军的半身塑像,此时,落日的余晖正好映照在他那凝神的双眸上,看将军那神情,仿佛他还沉浸在60多年前他和战友们修建青藏公路那过往的岁月……而在他的对面,他当年种植的松柳树在高空中蓬散开来,与他遥遥呼应……顺着高大的柳树,我把眼光投向高迈的天空,依稀看见将军在格尔木荒原上挥舞的一双大手,心里充斥着一种豪迈、沧桑之气。

(摘编自《柴达木的诗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具体介绍格尔木的河流,并将其喻为“谁在天上挥舞的哈达”,它们滋养着格尔木人的生命,深藏着格尔木人生存的密码与奥秘。
B.文中多次提及德令哈,是为了将其与格尔木进行对比:德令哈有着湿漉漉诗意凸显出格尔木缺乏诗意,德令哈的古老凸显出格尔木的年轻。
C.文中人物描写十分传神,如“插”铁锨、“撩”皮大衣、“挥”手的动作以及“格尔木就在这里”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慕将军的豪迈果断、英勇无畏。
D.文章插叙王宗仁散文《马灯里的将军》,从另一个侧面展现慕将军光辉形象,与作者笔下的将军形象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可谓别具匠心。
【小题2】一、二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题为“格尔木的诗意”,为什么要花大半篇幅写慕生忠将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0·广东·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散文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赶秋

彭学明

一个回闪,一队人马往那条路上呼喊而去。

又一个回闪,一彪队伍从这条路上踏歌而来。

左边,是一路吆喝走着的少男少女。

右边,是一路舞着长龙的少男少女。

抬起头来。四面山顶,还是银锁银链银冠银圈匆匆而行的少男少女。

一个民族唱歌跳舞尽情狂欢的日子。

一个民族盛装打扮显示美丽的日子。

一个民族交流感情寻根寻祖的日子。

一个民族追赶爱情追赶收获的日子。

湘西。苗乡。阴历七月初七、初八。

很久很久了,这个民族从远古地带越过洪荒,辗转徙来。千辛万苦,千万里路,安居了,乐业了,却遭到了敌人的层层围攻。父母被杀害了,夫妻被拆散了,山林成了焦炭,田园成了荒草,房屋成了灰烬。巴贵当戎——这个民族的英雄,与敌人进行了九十九个日日夜夜的大搏斗后,在立秋的时候,联合九十九寨的男男女女,做了九十九台秋千架,搭了九十九个秋歌台,吹了九十九对芦笙唢呐,舞了九十九对龙灯狮子,赶秋!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缠缠绵绵的苗歌情话,热热闹闹的赶秋场面,逗引得敌人心神激荡,丢弓弃弩,都去赶秋。巴贵当戎与伙伴们立即取了暗器,内外呼应,关门打狗,全歼来敌。从此,为了忆念这位英雄,赶秋代代相传,年年相继,成了这个民族的骄傲,成了这个民族的重大狂欢节日。

也是很久很久了,一个叫巴贵达惹的苗族青年,英俊正直,倾倒了远远近近的所有姑娘,可无一人能够中意。于是他搭了秋千百架,让一百个寨子的姑娘小伙们于立秋这天荡秋千、赛情歌。赶秋于是多了一份爱情的憧憬、多了一份情调、多了男欢女爱的卿卿我我。

四根木柱向天而立,数十块木板悬空而起,这就是几千年不变的秋台。一面面三角彩旗,装扮成秋天的各种颜色,于深山旷野里猎猎飞动。一只老虎,颓然倒在秋台,这是纸的,是一种象征,一种人类战胜自然、善良战胜邪恶的伟大象征。旁边的两排猎人,手持长矛、梭镖和弓箭,威风凛凛,剽悍骁勇,一脸的庄严与豪迈。

秋台下的人们,针也似的密密插满了台下,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在山野响着。穿着古老苗服的一男一女,各抱着一捆连枝带果的水稻、苞谷、高粱和棉花,在秋台上跳跃鞠躬,报告一年的好收成。这便是秋公秋婆!——是秋天的使者,巴贵当戎与其夫人的理想化身。这扮演秋公秋婆的,是众推的德高望重者。立时,九眼铳轰然炸响,花灯花鼓、蚌壳龙灯,便在铳声中疯疯癫癫地舞向秋场四方。整个苗乡欢天喜地。

而秋千上,则是赶秋节最为风流的歌男歌女。这一群荡秋千的少男少女,很轻盈,很潇洒,悠悠扬扬,飘向空中。先是自由对歌,一个在秋千上唱了,另一个坐在秋千上接;后是罚歌代荡,谁停在最上面荡不起来了,谁就得唱,这纵然倒了霉,可谁都愿意。出一回洋相要什么紧?倒一回霉要什么紧?歌声里可有几多悱恻、几多温情、几多燃着烈焰的眼睛?

那姑娘又停在最上面了,红唇未开,先见千般娇情。你听:

哪条山沟出泉水?哪个高坡出太阳?

哪个寨子来的哥?肯不肯过我的河?

屋后山沟出泉水,屋前高坡出太阳。

不要问哥哪里来,妹吔

给哥做双过河鞋。

一来二去,歌里生出酽酽的依恋与相爱,两个对歌的男女双双走下秋千,情意相邀,去赶秋场。那剩下的,便顿生万般羡慕与激情,竞相登上秋千,让一颗心与自己的歌声高高荡起。来不及登上的,就干脆站在秋架下,你唱我和,我唱他应。广广阔阔的秋场上,立时摆出了百摊歌台,飞出万首情歌,造设千对情人。

秋场上,熙熙攘攘的赶秋人,提着兽皮山鸡,挑了鲜蛋、鲜果来场交易。沿路陈列的首饰、银链,在风中听得见声音。贴壁而挂的花锦花带,展示着苗乡的智慧与色彩。摊摊点点的小吃小卖,如一张张风景画,新新鲜鲜地镶在这野山野地的野镜框里。

这人山人海的夜晚,无论哪里,都不要怕。他们也一样,也是同样的兴奋,同样的激动,同样的目的。不管相识不相识,你都可以与她搭话、玩笑。在这样的时候,倘若你很勇敢却又不失分寸,那么你就很出色,你就会赢得一个姑娘永恒的感情与恩爱,可是,千万别挑花了眼,看中人家的媳妇,这时的苗乡人,媳妇比女儿金贵,你半根毫毛也动不得,否则你会遭到一顿痛骂,甚至一顿打,那才叫打得好咧!

有灯的地方,你看得见灯下人影幢幢。无灯的地方,你看得见手电明明灭灭。有灯无灯,你都听得见歌。少男的、少女的、老爷的、老妪的,一首一首,通夜都唱。

就在这抑扬的调子里,满山满山的苞谷壮了,一丘一丘的谷子黄了,一坡一坡的梨子熟了,一架一架的葡萄紫了,一树一树的枫叶红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了苗族赶秋的历史背景及其至今仍具有的鲜活生命力,突出了这一民族习俗的传承性。
B.赶秋台上的纸老虎和两旁的猎人,体现了苗家人民尚武剽悍的精神面貌。
C.苗家人用歌声表达爱情,他们的歌曲率真热烈,表现了青年男女自由奔放的爱情观念。
D.赶秋人带来的交易物品也在这样的场景中竞相展示,这是赶秋这一习俗的现代转型。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秋台上、秋千上、秋架下、秋场上等不同方位全面描写了赶秋的热闹场面,空间极为开阔,且调度得当。
B.文章中男女对唱的歌词采用问答的形式,表达青年男女深沉内敛的情感,极具民歌特色。
C.文章开头采用两组整句,展现了赶秋的少男少女活泼欢快的状态,渲染了热烈喜庆的赶秋氛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文章在选材方面侧重于群像描写,不突出某一两个具体的人物,这与文章表现的湘西苗家风俗特点有关。
【小题3】文中关于巴贵当戎的传说,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语言是文学的第一粒金丹”,优秀的作家要拥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请谈谈这篇文章体现出的语言特点。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话,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鸭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 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一一西北风一一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布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为主要内容不同,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地观察和真诚地热爱。
B.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C.作者望见江南雪景的时候,说自笔力愚劣,并多次引用古诗名句,很巧妙地赞美了江南的美景,又使文章显得韵味丰厚。
D.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旱冬,容易让人得病。但它不影响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E.《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小题2】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
【小题3】如何理解“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美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一句中“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的含义? 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小题5】在写到江南的冬雨时,作者在这一段的结尾写到“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感到的“江南冬景的迷人”之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行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春天了。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的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一九三六年五月八日夜,北平。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寒冷、漫长的冬天,作者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表达了对春天必将到来的乐观态度和坚定信念。
B.第五段反复写希望——失望交织的情感变化,表达出不信春天的浓重情绪,同时在行文上与后文写一日的春光形成一抑一扬的变化。
C.“春在眼前了”单独成段,突出表达了作者终于看到春光的欣喜之感,并由此自然过渡到下文对海棠的描写以及对春光的赞美。
D.文章善于描摹形象,刻画心理,比如最后一段用一组动词和语言描写刻画“回嗔作喜”的情状和心理,既形象逼真又充满了趣味。
【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这春天吞咽的口有余香!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文章以“一日的春光”为题,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