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阏秦,将焉取之?阙泰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园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曰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面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C.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执事,办事官员。此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两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小题5】赵襄子赏有功之臣,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是高赫?
20-21高二上·山东聊城·开学考试
知识点:左丘明(前556-前451)其他西汉作家文言文翻译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子孔不可,曰:“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

楚子囊救郑。十一月,诸侯之师还郑而南,至于阳陵。楚师不退。知武子欲退,曰:“今我逃楚,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栾黡曰:“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我将独进。”师遂进。己亥,与楚师夹颍而军。子蟜曰:“诸侯既有成行,必不战矣。从之将退,不从亦退。退,楚必围我。犹将退也,不如从楚,亦以退之。”宵颍,与楚人盟。栾黡欲伐郑师,荀罃不可,曰:“我实不能御楚,又不能庇郑,郑何罪?不如致怨焉而还。今伐其师,楚必救之。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克不可命,不如还也!”丁未,诸侯之师还,侵郑北鄙而归。楚人亦还。

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王右伯舆,王叔陈生怒而出奔。及河,王复之,杀史狡以说焉。不入,遂处之。晋侯使士匄平王室,王叔与伯舆讼焉。王叔之与伯舆之大夫瑕禽坐狱于王庭,士匄听之。王叔之宰曰:“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瑕禽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厎乎?且王何赖焉?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贿成,而刑放于宠,官之师旅,不胜其富。吾能无筚门闺窦乎?唯大国图之!下而无直,则何谓正矣?”范宣子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使王叔与伯舆合要,王叔不能举其契。王叔奔晋。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年》)

【注】①知武子,即荀罃,晋军统帅。下文中,栾黡是晋军将领。②子蟜,郑国臣子。③王叔陈生,即王叔,与伯舆都是周灵王的卿士。④士匄,晋国臣子,又称范宣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B.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C.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D.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子,周及春秋时卿大夫的嫡子。此与《红楼梦》中贾政口里“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转了御史”的“门子”所指不同。
B.涉,步行过水。与《诗经·氓》中“送子涉淇”的“涉”含义相同.
C.宰,本意是充当家奴的罪人,后来成为古代官吏的通称。文中的“宰”和《促织》中“宰严限追比”的“宰”意思相同。
D.寡君,是指臣民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和《齐桓晋文之事》中“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的“寡人”意思不一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孔执掌政权后,虽然制作规定官员各守其职、服从命令的盟书,但大夫、各部门官员等不肯听从,经子产劝说后他才平息了愤怒。
B.子蟜认为诸侯已经做好了撤军的准备,一旦诸侯退兵,楚国一定会包围郑国。为了避免被楚军包围,郑国就与楚国结成了同盟。
C.在攻打楚国的事情上,荀罃认为可以利用楚国的骄傲与之交战,而在攻打郑国的事情上,他又认为楚国定会救援,很难取胜。
D.王叔与伯舆争夺政权,周灵王支持伯舆,引发王叔出走,士匄受命调解王室纠纷,让王叔与伯舆相互对证,王叔拿不出证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
②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我将独进。
【小题5】请简要概括三则故事中子产、荀罃、瑕禽言说方式的共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就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勃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重伤,则如勿伤: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可也。

(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

材料二: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换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司马错曰:“不然。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臂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节选自《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陈A而后B击之C宋师D败绩E公伤F股G门官歼焉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军,古代指前军、中军、后军,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意义不同。
B.爱,指怜悯,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词义相同。
C.九鼎,传说是大禹铸造,象征九州;“一言九鼎”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象九鼎那样重。
D.长,指首领,与《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中的“长”词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襄公死守“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迁腐教条,不接受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宋军大败,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
B.子鱼在论战中提出“明耻教战”的军事原则,展现了他透辟的军事作战理论,也批评了宋襄公的迁腐,条理清晰,痛快淋漓。
C.秦国要进行军事扩张,在朝廷上展开论辩,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策略。
D.两则材料都在论述战略,材料一子鱼认为作战要抓住有利战机,不能墨守成规,材料二以司马错对张仪的驳斥来讽刺张仪见识浅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5】材料二中,司马错和张仪的分歧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既楚于鄢,使郄至献捷于周。朝见前,王叔简公饮之酒,交酬甚厚,饮酒宴语相说也。明日,王叔誉诸朝。郄至见邵桓公,与之语。邵公以告单襄公曰:王叔誉温季,以为必相晋国,相晋国必大得诸侯,劝二三君子必先导焉,可以树。今夫子见我,以晋国之克也,为己实谋之,曰‘我,晋不战矣!若是而知晋国之政,楚、越必朝。’

襄公曰:君子不自称也,非以让也,恶其盖人也。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求盖人,其抑下滋甚,祸至不远,故圣人贵让。《书》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是则圣人知民之不可加也,故王天下者必先诸民,然后庇焉,则能长利。以吾观之兵在其颈不可久也虽王叔未能违难。王叔欲结于郄至,危矣!

(改编自《国语·周语·单襄公论郄至佻天之功》)

材料二:

《国语·周语》载,郄至曰:吾有三伐,勇而有礼,反之以仁。吾三逐楚军之兵,勇也;见其君必下而,礼也;能获郑伯而赦之,仁也。邵公以告单襄公,襄公曰:郄至何三伐之有?夫仁、礼、勇,皆民之为也。以义死用谓之勇;奉义顺则谓之礼;畜义丰功谓之仁。奸仁为佻,奸礼为羞,奸勇为贼。有三奸以求替其上,远于德政矣。谓三奸之说,自郄至死难后,后人追合之也。

左氏在《国语·晋语》载,厉公六年,鄢之战,郄至三逐楚共王兵,见王必下奔。退战,王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属见不谷而下,无乃伤乎?郄至甲胄而见客,免胄而听命,曰:君子之外臣至,以寡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当拜君命之辱,为使者故,敢三肃之。君子曰:勇而知礼。公谓左丘明前既载其三奸之事,而于此所书又如此,固已自异也。

郄氏诚良大夫,不幸遭厉公之淫暴,谗嬖窃构以利其室,卒及于祸。吾尝怜焉。今夫执笔者以其及也,而必求其恶以播于后世,然则有大恶幸而得终者,则固掩矣。世俗之情固然耶?

(改编自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温季:与下一句的夫子都是对郄至的尊称。②《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分《周语》《晋语》等共21卷,相传为左丘明所撰。③公:柳宗元的自称。④追合:事后穿凿附会。⑤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以吾A观之B兵C在其D颈E不可久也F虽王叔G未能违难。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战胜、攻克,与《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词义不同。
B.微,如果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词义相同。
C.趋,小步快走,古代一种表恭敬的礼节,与“趋利避害”中的“趋”词义相同。
D.外臣,是古代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此处是指郄至的自称。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叔简公很认可郄至,劝说众人在周王面前替郄至美言,邵桓公认为郄至主持晋国政事,楚、越等国就会前来朝见称臣。
B.单襄公认为郄至自我吹嘘,想要凌驾在他人之上,就会招来祸患,如果王叔简公与他结交会跟着遭殃。
C.同样写鄢之战,《周语》中单襄公认为郄至的行为可耻,《晋语》中君子认为郄至勇猛懂礼仪,柳宗元认为左丘明自相矛盾。
D.柳宗元认为,“三奸之说”是后人在郄至死后的穿凿附会,现在仍然有一些执笔者如此别有用心,极力想找到他人的罪恶来传播于后世。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见前,王叔简公饮之酒,交酬甚厚,饮酒宴语相说也。
(2)郄至何三伐之有?夫仁、礼、勇,皆民之为也。
【小题5】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会不断发展变化,词的义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请仿照“相”的示例,分析“兵”字义项之间的联系。
例:“相”,本义是细看或观察,引申为互相,由此义引申为帮助,又引申为帮助国君的人(相国),由此引申为担任相国。
①吾三逐楚军之                  兵:士卒、战士
②收天下之,聚之咸阳        兵:武器
者,国之大事                  兵:战争、军事
④必以长安君为质,乃出     兵:军队
“兵”,本义是武器,__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