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11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越,昌邑人,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越谢曰:“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引一人斩,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沛公击昌邑,彭越助之。汉二年,沛公与诸侯击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拜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汉王败彭城,越复亡其所下城,将其兵北居河上。汉三年,越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汉四年,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越下睢阳、外黄十七城。汉五年秋,项王南走,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项籍已死。立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徵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至郑, 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 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越宗族。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注]①青衣:县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作强请/乃许/
B.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C.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D.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臣,君主时代的官吏,也指官吏对君主的自称,有时还可以表示谦卑时自称。
B.相国,古官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各国都设相,称相国、相邦,为百官之长。
C.廷尉,位列三公,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事宜。
D.夷,古代一人犯死罪而深灭其亲属的刑罚制度,通常犯谋反罪的人会受此刑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越为人冷静,富有管理才能。陈胜起义,少年劝他效仿,他没有此想法,成为首领后,他明确命令坚定执行,确立了威信。
B.彭越助汉灭楚,立下汗马功劳。在楚汉之争中,彭越帮助刘邦攻楚,曾截断过楚国粮道,还攻下很多城池,最后被封为梁王。
C.彭越拒绝出兵,引来高祖责备。汉高祖率兵讨伐陈稀,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只派将领带军队到邯郸,高祖派人责备他。
D.彭越坚持己见,未听造反建议。彭越害怕高祖怪罪,本想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建议他发兵反叛,可彭越并未听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
(3)汉王败彭城,越复亡其所下城,将其兵北居河上。
【小题5】彭越作为一个功臣最后却被灭族,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20-21高三上·全国·开学考试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史记》文言文翻译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说。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惠王卒,武王立,秦使甘茂定蜀,还,以甘茂为左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日:“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卒使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爽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日:“息壤在彼。”王日:“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楚怀王怨前秦败楚于丹阳而韩不救,乃以兵围韩雍氏。韩使公仲侈告急于秦。太后楚人,不肯救。公仲因甘茂言于秦昭王日:“公仲方有得秦救,故敢扦楚也。今雍氏围,秦师不下般,公仲且仰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然则伐秦之形成矣。”秦王乃下师于般以救韩,楚兵去。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爽争之不能得公孙柬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逢苏代,日:“臣得罪 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愿君振之。”苏代许诺,谓齐王日:“夫甘茂,贤人也,德王之赐,好为王臣,王何以礼之?”齐王日:“善。”即位之上卿而处之。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日:“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蛸曰:“寡人欲置相于秦,甘茂,可乎?”对日:“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B.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C.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D.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边站立的丞相。文中樗里子是右丞相,他的职位低于甘茂。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C.上卿,夏商周时天子、诸侯国皆设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是其中最高的等级。
D.合婚,是男女双方订婚前合八字的旧俗,文中指结成婚姻,是秦楚之间的政治联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征战南北,屡立战功。他受到秦惠王重用,率领军队平定汉中;秦武王时,又平定蜀地之乱,被封为左丞相。
B.甘茂知难而进,终获胜利。受命攻打宜阳时,久攻不下,秦武王想要撤兵,甘茂说服他继续攻城,最终攻克宜阳。
C.甘茂不负所托,助韩脱困。楚国围韩而秦不肯救,甘茂传达了公仲侈对各国间利害关系的分析,促使秦国出兵解围。
D.甘茂逃奔异国,客死他乡。他虽能力出众,却遭受排挤,被迫逃到齐国,其后再未担任要职,至死也没能回到秦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愿君振之。
(2)夫甘茂,贤人也,德王之赐,好为王臣,王何以礼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崩,古代称帝王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绶。
【小题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皆为武骑常侍,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破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击右贤王,有功,封为乐安侯。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注释]良家子:良家子弟,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汉朝军队的来源有两种,一种即所谓“良家子”,另一种是罪犯和贫民等。燕语:指闲谈,亲切交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B.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C.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D.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是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也指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B.“郎”是官职名,在当时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C.“麾下”本意是将旗之下,在本文中代指对将帅的敬称。
D.“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年号,年号纪年由汉武帝首创,始创年号为建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机巧灵便多计谋。被活捉之后,他装病,趁机抢下匈奴少年的马突出重围脱险。
B.李广射箭方法有弊端。在远距离射击时,没把握从不发射,因此他领兵打猎时也经常受困或被野兽所伤。
C.李广为将清廉又亲民。他与部下同饮共食,对士兵宽厚和缓,士兵都爱戴他,乐意为他所用。
D.李广功高而未得封侯。一起侍奉过文帝的堂弟和曾经一起作战过的战友们都被封侯,唯独他没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虏多,为汉中郎。
(2)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