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0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金佛手

刘泷

①台上台下。人们浸泡在哽咽、号啕和泪水的海洋里。

②玄色幕布尚未拉上,而于水的姐姐跳上戏台趴抚着弟弟的躯体哭喊起来。哭声可以传播,甚至可以传染。就怪刘恩那一刀。本来在演戏,但到最后,刘恩竟然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于水后背。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血,喷溅四溢,在阳光下,灼目如花

③“吆西,吆西!”岩下晋三坐在前排的太师椅上,把雪白的手套往戏台上扔。

④于水是昨天一早回的铜台沟。于水是黑山游击队交通员。刘恩派人报信儿,小日本盯上了铜台喇嘛庙的金佛手,要他将金佛手带回游击队,保护起来。岂料,于水前脚进村,在刘恩家刚刚端起水碗,岩下晋三就带两名伪军闯了进来。

⑤岩下的眼睛俨然野黄蜂,鼓突,贴着于水眼睛问:“你的,什么的干活?”“他的,良民,大大的良民。”刘恩急忙说道。“良民证的有?”岩下伸出光洁白嫩的右手。于水怔愣,刘恩扯他衣袋,说:“太君要良民证。”

⑥于水的汗水倏地出来了。昨天,刘恩才把自己做的假证给他。能蒙混过关吗?他迟疑地把证件掏出来。岩下把良民证贴近自己眼睛,觑。纸张淡黄颜色,封皮印有喀喇沁右翼旗殷红的印章,和真的别无二致。岩下扯过于水的手,狗一样,嗅,说:“你的,有肥皂味,不是农夫!”

⑦刘恩忙说:“他是唱戏的,胆小,和我一样。”“唱戏!吆西。明天的演,我的要看。”这个驻扎锡伯河川的日军曹长,率日伪军在铜台沟炮楼驻守,是不能得罪的。岩下嗜好中国戏剧,当然,他要于水演戏,乃一箭双雕:不会演戏,一定是八路!谁知居然演得这般好。

⑧“吆西!人死了的,吆西!”岩下醉了一般,踢踏着牛皮鞋回了炮楼。刘恩这才对于水的姐姐说:“我们这是演戏呢,是障眼法,你怎么当真了呢?”于水忽地坐起来,说:“吓死我了!”于水的姐姐捶了刘恩一拳:“把你能的,又是血又是刀的,我哪经过这个?”

⑨刘恩说:“于水,走,我们琢磨大事去。”在暗室,刘恩点燃蜡烛,从红绸布里拿出金佛手。佛手与真人的手相似,微握,呈莲花状,熠熠生辉,具有阳光与醍醐的温暖和力量。刘恩说:“这是铜台庙镇庙之宝,日本人一直觊觎呢,放在铜台沟很不安全,我们要设法将其送到游击队。”于水说:“嗯,鬼子把炮楼盖在了我们家门口,是该想个法子了。”“我有法子。”刘恩眯缝着眼,说:“天机不可泄露。”

⑩翌日,岩下找上门来,指着于水说:“我要和你演对手戏,看你是不是好演员的干活。”

戏台上,按着岩下的意思,于水是捅人的人,岩下是被捅的人。在后台,于水抓起一把真剑,却被刘恩压住手腕,递给他那柄演戏用的能够收缩的橡皮剑。演至关键处,就见于水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岩下后背。剑柄几近陷落,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血色弥漫,在阳光下,灼目如花。

有顷,扑通倒地的岩下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上去拍刘恩和于水的肩:“吆西!”之后,岩下将戏装一脱,要和于水转换角色,继续演戏。刘恩皱下眉头,将他们引入后台,分头化装。

观众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

演着演着,只见岩下拔出长剑,对准于水胸膛刺去。于水下意识用手一挡,宝剑呼啸而至,眼睁睁的,血光四溅,噗,于水左手从腕部飞落,跌至戏台。

啊!人们大张着嘴,闭不上了。于水哎哟一声,捂着手腕,在血泊中,翻滚。刘恩脸色灰黄,汗水污浊,说:“太君,你用错了剑,这是真剑。”说罢,他接过岩下手里的宝剑,一挥,身边的桌案竟咔嚓掉了一角。岩下眼睛直了,盯着那只血染的手,用手捂住了嘴巴。

刘恩喊:“救人要紧!”人们套上马车,将于水和断手一同裹在棉被里,往县城拉。在村口,岩下堵住了众人。他粗暴地掀开棉被,拽过于水的左臂看。左臂大部缠着纱布,尤其手腕,像肿胀的倭瓜,血迹斑斑。岩下厌恶地挥挥手,马车绝尘而去。

后记:都夸刘恩是高手。而今,金佛手在赤峰博物馆依旧灿烂。刘恩后来因为制作、贩卖假粮票,身陷囹圄绝命。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简析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2】分析第②⑪两次出现“在阳光下,灼目如花”的艺术效果。
【小题3】下列对小说以“金佛手”为题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佛手”是贯穿全文的叙述线索,使小说的故事情节集中紧凑而曲折有致。
B.“金佛手”是敌我矛盾冲突的焦点,凸显出游击队员保护文物的机智和勇敢。
C.保护“金佛手”是小说核心内容,两次演戏都是为迷惑岩下所设的障眼法。
D.游击队员为“金佛手”而断手,突出了其文物保护价值,深化了作品主旨。
【小题4】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刘恩的形象特点。
19-20高一下·上海浦东新·期末
知识点:其他小说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这种守口如瓶的习惯,久而久之造就了我的孤癖性格,在什么场合都沉默寡言。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他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配角”作为线索,始终贯穿着小说,小说中的几件小事也都是围绕着父亲的“配角”身份而展开的。
B.当母亲对父亲职业平等观点表现出不屑时,父亲“脸上的肌肉抽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这里采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形象地揭示出父亲不被母亲理解的内心悲伤与无奈。
C.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D.小说中作者借“初中男同学”之口,既赞赏父亲精湛的演技,也隐约透露出父亲一辈子未能出演主角的复杂心理,体现了作者的精妙构思。
【小题2】联系全文看,父亲多年坚持演配角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3】小说最后在写“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天气,“我戴上红绒绒帽子、大口罩,国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去爱晚亭看父亲演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家庄(节选)

张者

赵银河来了,还带着新打的芝麻和红薯粉条,这些无一不散发着故乡的味道,让人感到亲切。赵银河喊我的妻子姑姑,却不喊我姑父,称我赵老师。

赵银河见了我,笑眯眯地道:“水要清,天要蓝,人有钱。赵老师的要求既高又不高。”

我知道妻子把我这句话传出去了。赵银河说“天要蓝”没问题,煤改气,政府补贴,没人烧煤了,天当然就蓝了。“水要清”不就是咱村头的那条河嘛,你好几年没回赵家庄了,那条污染的河基本上治理完成,今年已经可以抗旱浇地。

我说那条河要治理好着实不易,政府肯定花了不少钱吧?赵银河笑笑,说没有政府支持办不成,全靠政府也不中。要发动群众,老百姓和政府配合,没有干不成的事。

赵银河很认真地说,那条河治理完成,赵家庄有五位功臣,他们是赵建斗、赵建桥、赵建明、赵建光、赵建心。

其实,咱那条好河变成臭水沟已经有十来年了。污染源就是上游的造纸厂。那时候为了发展经济,根本不考虑环保。我大学毕业回到赵家庄当村官,做梦都想让那条河变清。造纸厂投产时各方面环保指标都达标,排污口出来的都是清水。可是,好景不长,那河水不知不觉地变黑了。有人就开始举报,可上头派人来检查,在排污口取样化验,结果却符合标准。

那一年,你把父母接到省城住了。赵老师,你别翻眼睛。这可在赵家庄引起了轰动,村里老人都说,能让我离开这臭水沟,我死了也闭眼了。我是赵家庄的父母官,赵家庄是我的故乡,我不想让“故乡成为回不去的地方”。

我曾经顺着那河向上游排查。从造纸厂的上游一公里开始,河水都是黑的。在造纸厂下游一公里的排污口排出的却是清水,我知道这里面有鬼,可是没有证据。

有一年,赵建桥开车回家过年,我们在一起喝酒。喝着酒闻着随风而来的臭气,就喝多了。我们开始回忆曾经美好的赵家庄。我说让赵家庄变得美好起来其实不难,治理那条河是重中之重。赵建桥说,那就是造纸厂偷着排污。我一拍大腿,可苦于没证据。赵建桥说,这件事好办,交给我们,一定还咱赵家庄的清洁。

开春,赵建桥五兄弟都回来了。一开始,赵建桥在排污口守了好几天,可是排出来的水都是清清亮亮的,完全达标。大家一商量决定让赵建心打入造纸厂内部。

赵银河给我讲的故事是有些评书成分的,我小时候在赵家庄也喜欢听民间艺人说书,就是这个风格,有些夸张。听如何拯救故乡赵家庄,即便夸张我也爱听。

赵银河说,在赵建心去造纸厂一个月后,他召集大家在村委会碰面。一见面,赵建心就得意地说,他已经赢得厂里管事的信任。监控室他值夜班,这样正好方便晚上我们进入造纸厂。

赵建心把造纸厂的地形图摊在我们面前。造纸厂的生产车间不是目标,目标是污水处理车间。污水处理分七大工序,第一是收集污水。第二是静置,沉淀,在污水中加入碱性物质。第三是加药降解,加入污水处理剂。第四是将污水进行微生物降解。第五是调节pH值,第六是消毒,最后是排放。

赵建斗有些不耐烦,说我管他工序干什么?赵建桥说,因为每一道工序都有成本,了解哪道工序最花钱,就好判断哪道工序可能偷排。

那天晚上他们五个分了工,赵建心在监控室,赵建光在门口望风,赵建斗、赵建桥、赵建明进造纸厂。他们按图索骥,在污水处理车间的第二道工序就发现了问题。

第二道工序是污水静置和沉淀。在污水池中加入无水碳酸钙,静置后,排到加药降解池。赵建桥是一个细心人,他发现从沉淀池到降解池的污水明显减少了。那么,大量污水去了哪里?赵建桥围着降解池转了好几圈也没发现问题。这时,赵建桥发现在降解池不远处有一间小房子,有一个告示牌:“有电危险!”这应该是变压器房。

打开变压器房,进去后发现没有什么可疑。要离开时突然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赵建桥循着声音,发现了一个大的管道直通地下,管道有红色的开关。赵建桥用力关闭开关,水声渐小,打开开关,水声渐大。他们交换一下眼色,露出了笑容。

造纸厂有两个排污口,一个在下游,一个在上游。下游的排污口是处理后的少部分的达标排放。上游的排污口在水下,通过暗管排放,这些污水基本上没经过处理,也是造纸厂的大部分污水。

找到了偷排证据,一切都简单了。赵建桥把整个偷排污的系统都拍成了视频和照片,提供给了电视台、报社,以及县政府、县环保局等。重压之下,造纸厂老板在电视台公开道歉,并投入资金治污。如今,家乡的那条河已经变清,县环保局来化验过河水,水质已经可以灌溉。

我被赵银河的故事迷住了,五兄弟还原了一条清水河,真是拯救了故乡赵家庄。

赵银河又说,我要在赵家庄搞一个“美丽乡村绿色田园综合体”。村民们可以搞民宿和农家乐,村集体可以成立旅游服务公司。归根结底就是要让赵家庄人有收益,故乡将成为回得去的故乡,而不只是梦中的故乡。

我当即答应赵银河,作为城市规划师,一定要给赵家庄设计出一个最美好的蓝图。赵银河站起来,向我鞠了一躬。说代表赵家庄的父老乡亲谢谢你。我说你不用客气,我也是赵家庄人。

赵银河高兴地和我进行了一个拥抱,说谢谢姑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水要清,天要蓝,人有钱”这是我对家乡的期盼,而赵银河为了获得我的认可,也把这作为了建设家乡的目标。
B.赵银河“很认真地”向我依次介绍赵建桥等人的名字,表明他对五兄弟的行为心怀感激,这也引起我的兴趣。
C.在我接父母来省城后,乡亲们所说的话表现出对省城的向往,更流露出因河水被严重污染而渴望逃离家乡的想法。
D.面对河水被污染,赵银河束手无策,赵建桥等人却积极想办法,揭开真相,比较之下反映出赵银河工作上魄力不足。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对话式讲述故事,通过对话讲述了赵建桥五兄弟探查造纸厂的故事,使情节集中,主题突出。
B.在赵银河的叙述中,插入我对其讲述有评书特点的评价,暗示赵银河不了解实情,讲述带有吹嘘的成分。
C.小说不厌其烦地交代污水处理的七道工序,表现了人物的细心聪敏,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专业性。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没有雕琢的文字,仅通过语言,动作等塑造了新时代青年,流露出对他们的赞美。
【小题3】小说中,赵银河对我的称呼为什么先是“赵老师”,后来成了“姑父”?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赵银河,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赵建桥五兄弟,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标题《北京,南京》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