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1 组卷1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有益的作用。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一)传承家训:主流价值观的通俗化。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重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遵行家礼:主流价值观的日用化。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把学礼、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且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冠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和“纪纲人道之始终”,即夯实人伦亲情。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方能做到临事自然应对。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

古代家礼文献中,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久负盛名,将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礼教做了全面总结和说明,是家礼教育的集大成,影响早已超出家庭。

(三)制定家规:主流价值观的规约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古人制度化的家教方式,是硬性的伦理规范。在古代,制定家规的人多半是文人士大夫、饱学之士、士绅乡贤,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制定家规时,自然都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的制定当中,这使得“家法必遵国宪,方为大公”成了家规的显著特点。实际上,这种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的做法,也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家规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性的规定,以教育家庭成员改过迁善,起到警示作用。“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责之。”家规影响所及是细致入微的,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较为直接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下潜到千家万户。

历史上,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义门郑氏,其《郑氏家规》被视为古代家规典范。该家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了具体的惩戒措施,即便是一家之长,违背规定也不能例外。该家规还特地要求入仕为官的子弟“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规定了义学的设置等相关事项,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正因此,郑氏一门在家规的约束下,取得了突出的治家成效,屡屡受到表彰,其家规也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家规或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

(摘编自王永祥《家教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经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家训专著,因清人王钺的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
B.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在训主家庭内部施教,其他家庭不可抄袭。
C.古代家礼既有对个体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也包括了一些重大事宜仪式化的要求。
D.为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家规的制定者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家训、家礼、家规三个角度阐述了古代家教内容与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B.文章第二段围绕家训的内涵探讨了家训对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促进作用问题。
C.文章论述中以《颜氏家训》《朱子家礼》《郑氏家规》的巨大影响为论据,具有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出发,旨在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显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家礼、家规不仅对古人治家有帮助,对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B.遵行家礼既是个人教养的体现,也有助于夯实人伦亲情,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
C.家规大都是由家族中受过主流价值观教育熏陶的精英人物制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D.家规能直接地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因而对家庭成员的作用比法律、道德更大。
20-21高三上·河南·开学考试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期以来,无论民间的济贫活动还是政府减贫干预,大都承载特定价值诉求或意识形态。20世纪以来,西方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与转型,既是各国政治经济演变进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过程,还是福利思想史的现实形态。随着“政策科学”研究的兴起,贫困研究与减贫干预转向科学化的模式,并带来反贫困特定维度上的效率与进步。然而技术化的贫困干预始终无法回避政治权力的制约。贫困治理的最优解依然只存在于理想情景,因而,有必要打破意识形态与科学研究的藩篱,尝试在意识形态话语与政策科学研究之间建构互动空间,突破实证研究“经验——理论”科学环的束缚,探索将政策及政策实践融入研究流程的路径。

2012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诸多发展和变化,贫困的发生情境、反贫困行动的背景以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扶贫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的前提与边界,这不仅是中国乃至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全新机遇,也是扶贫领域包括中国脱贫攻坚学术研究反思与革新的良好契机。2018 年中国提出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关联,从“短板”的角度审视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向共产主义理想的探索。

脱贫攻坚的实践在不断取得减贫成效的同时,也为反贫困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基于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以及深入实践,中国学术界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延伸和拓展了扶贫思想,主要体现在贫困识别与瞄准技术方面、反贫困与贫困治理议题以及反贫困理念等方面。已有的研究不仅充分解释了何以“瞄不准”,何以偏离目标,同样也为政策瞄准提供了诸多用以改进的机制和对策建议。针对政策执行情境的约束,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驻村帮扶”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些治理机制的缺陷。

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进入了新的历史高度,其关键在于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进了脱贫攻坚实践,影响了贫困发生和反贫困实践的诸多结构性要素,从而为相关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问题和经验,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并形成了诸多可借鉴的模式。具体而言,集中体现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三个层面。此外,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不仅需要好的经验和素材,同样需要好的讲述与呈现,这就需要研究者能够在脱贫攻坚的中国话语与反贫困的全球议题之间实现创造性的转换,从基于特殊经验的理论话语迈向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命题。

(摘编自黄承伟等《论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提出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既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审视,又是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B.脱贫攻坚这一实践过程,不仅可以带来看得见的成效,还可以提供理论创新契机。
C.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能够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关键在于发挥了政治制度上的优势。
D.技术化贫困干预的治理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政治权力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论证。
B.文章论证脱贫攻坚理论,是从一般到个别并要求理论最后上升到一般的顺序展开的。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给出研究思路的方式,以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D.文章以脱贫实践推进和理论创新的相互影响为前提,具体论证了“驻村帮扶”的可行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福利体制的形成与转型,也是其政治经济、主流意识形态和福利思想的演变过程。
B.要进行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与革新,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的变化。
C.解决脱贫治理机制的问题,依靠的是政策改进和学术界开展的系列扶贫思想的研究。
D.如果要讲好中国脱贫的案例,不但要突破实证研究,更需要好的经验、素材和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中,“节”也许并非处于核心地位;然而,由节之“象”所拓展出的丰厚意蕴则凸显了东方所固有的“象思维”品质极具代表性,值得探讨一番。

“节”首先表现为空间上的联结,有承上启下之作用——此由竹节之本义发出。“承上启下”,自然是关键要害处,故“节”可引申为关键:人们常言解决问题的节点、“紧要关节”,等等,皆由此出。

节在空间上的“联结”义,推而广之,则形成了诸多相关的词汇,用之于人体则有骨节、关节、肢节;用之于器物,则凡类此的事物亦多以“节”称之,如“多节虫”“八节火车”“三节文章”等。“节”坚固且无赘物,故“节”又可引申为简洁、节俭。《荀子.天论》中“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节,即为节俭义——“节俭义”当由“固而无赘物”引申出。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时空一体,当将空间之“节”迁移于时序之时,“节”的含义又进一步得到拓展与丰富。《秋浦歌》曰“常恐秋节至”,杜甫云“好雨知时节”,其中之“节”即是维系过去与未来的“节”点。当然,此节点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标准。依古人,每年的时序可作此概括:由冬至到夏至,阳息(息者,长也)阴消;由夏至到冬至,阴息阳消;其中,春分、秋分则大致阴阳持平。由是,按照阴阳变化的节点,古人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节气者,气之节也,维系(联结)阴阳变化(时间)的关节点之谓也。当然,对于重大的节气譬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是要隆重庆祝的,春节意味着万物复苏,预示播种的前奏;中秋节万物成熟,则是收获的标志。可见,节日与节气亦密切相关。

当“节气”转换为“气节”时,形下之“节”便超越了自然时空而进入伦理学的领域。“气节”,表征的不再是阴阳之气转换的节点,而是超越时空的、形上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节操。气者,浩然之气也;节者,静也(不变也)、硬也。气节,即保持浩然正气而不动摇,引申为意志坚不可摧。儒家伦理倡导的诸如忠孝节义、节操、名节、节烈皆作如是观,此取象于节之硬并化用之于道德人格。苏武持节不忘本心,为古人守节之典范。

促使“节”超越时空的因缘,在于它暗合了儒家五伦的德目:信。而最早对节之“信”、节之“符(合)”义进行探究的应始于《周易》的节卦。关于义理之节,尚秉和先生曾有如是解释:“节者,信也。言凡事皆有一定制节,不容改变。故君子以制度数,天地以成四时。天地节者,天地信也。”尚先生又云:“节者符也,以竹为之,各持其一,合之则为信。”

除了“信”义外,儒家之“节”尚有“中道”义,此为“节”之蕴含的又一次跃迁。“中道”乃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左传》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记载。朱自清先生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古代注重礼节,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朱先生的结论是:“可以说所谓‘圣达节’等等的节,是从礼乐里引中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而这个节其实也是传统的‘中道’。”朱先生从史学的角度阐发“节”之中道义,亦不乏为一家之言。

(摘编自郭继明(说“节”》)

【小题1】下列各项关于“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属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节”之“象”拓展出的丰富意蕴凸显出东方所固有的“象思维”品质。
B.“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由竹节的本义发出的。“节”在空间上的联结义可推出词汇“骨节”“多节虫”。
C.“节”从空间迁移于时序,其含义进步拓展丰富。 节气,就是气之节。而中国的春节等重大节日与节气密切相关。
D.“节”超越时空进入伦理学领域,由形下"节之硬"转化为形上“意志坚不可摧”,具体表征为“气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开头引出话题“节”,然后从空间、时间、伦理学领域等三个方面对“节”的含义进行了探讨。
B.文章以杜甫“好雨知时节”为例,旨在说明节”从空间迁移到时间后,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标准,丰富拓展了“节”的含义。
C.文章阐述促使“节”超越自然时空而进入伦理学领域的缘由,是“节”暗含了儒家伦理所倡导的节操、名节、节烈等道德节操。
D.文章末段引用朱自清从历史文化角度阐释“中道的结论,有力的论证了“节”在儒家思想体系中除了“信”还有“中道”之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
A.《荀子•天论》中“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节与“开源节流”“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义同。
B.“苏武持节不忘本心,为古人守节之典范”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儒家伦理所倡导的节操、节义、名节等。
C.最早对节之“信”、节之“符(合)”义进行探究的是《周易》,尚秉和先生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节”的含义。
D.朱自清从史学的角度阐发“节”之中道义,认为它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和做人的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是改革,而不是资本。要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矛盾下开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片蓝海,然而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照搬传统工业化老路,简单把乡村变城市,把农民变工人,引发了许多问题。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仅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也为走出一条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城镇化面对的客体主要是7亿农民、200 多万个自然村。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和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要立足乡土社会内生的多样性来加强生态建设,在城乡统筹中推进城镇化。如果能够把投资重点转到“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维持过剩的城市产业,通过生态恢复和乡土社会重建来改善地方治理,农民就不至于背井离乡,农村也能增强吸引力。这种城乡一体化当是未来方向。

客观上看,城镇化确实有利于化解产业资本过度集中的城市形成的生产过剩压力。一方面,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五通(电、水、路、电话、网络),给中小投资者和城乡劳动者提供“搭便车”的机会,为内需型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有约3000个县级单位坐落在县级中心镇,还有约2万个建制镇,只需选择部分中心镇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就足以打造城市之外的第二“资本池”,还可巩固农村作为传统“劳动力池”的作用。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但并不意味着就得继续以产业促进城镇化,更不能延续单纯追求GDP时期的亲资本政策。某种程度上,利益结构固化使我们对化解产能过剩的关注超过了对城镇化自身规律的考量,这是深化改革的障碍。

近代城市化本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催生的劳动力规模化需要,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等内在特性,决定了产业集群要和城市带叠加在一起。而农村本来“十里不通风”,农业本身是个自然过程,因此,强行把农村和农业拽入工业化车道,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训就是“双重负外部性”:环境污染和不安全食品等自然界对产业集中的大城市的反抗,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其害。

事实上,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产业资本过剩。中国在未来数十年将更加受制于资源高度短缺、环境日趋恶化,尤其要注意汲取其他国家的重大教训。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之路,其特征是“空间平移,集中贫困”,各地农村贫困人口移入大城市,造成贫民窟中的黄赌毒泛滥。比如巴西,虽然实现了80%以上的城市化率,但大多数是在贫民窟中受黑社会控制,危害极大。

因此,给农民以平等待遇,绝非简单看城市增加多少人口。国家更不能任由短视的城市资本下乡去占领作为中国历次危机软着陆载体的农村。要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矛盾下开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给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政策原则:按城乡统筹原则给农民以平等待遇,以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城乡居民在城镇创业,更加强调乡村可持续发展,把提高农民组织化作为改善地方治理的基础等。

请牢记,改革,而不是资本,才是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

(摘编自温铁军的《城镇化不是产业化》,《人民日报》2014年1月2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应立足于将村镇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B.城乡一体化要面对7亿农民、200多万个自然村,因此基建投资重点是村镇。
C.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为内需型发展打下基础,给投资者和劳动者带来了便利。
D.环境污染和不安全食品问题是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基本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论点即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是改革,而不是资本。
B.第五段先承接上文,肯定了城镇化的作用,然后指出应避免的问题以引出下文。
C.第六段和第七段通过列举中国和巴西、印度两国的例子说明传统城镇化的危害。
D.文章开篇明义,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再次申明主旨,收束全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未来数十年,中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城镇化战略更要重视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可持续性发展。
B.因为农村是中国历次危机软着陆的载体,所以它有可能成为城市之外的第二“资本池”和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池”。
C.城镇化不是产业化。面对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城镇化建设要深化改革,以人为本,避免短视的城市资本占领农村。
D.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走城乡融合的道路,依据城乡统筹原则给农民以平等待遇,比如打破户籍壁垒,实现“人的城镇化”。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