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似诗,便“非本色”。这是陈师道对东坡词的评价。因为词作为一种新文体,它的文化属性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庶族文化特性,即平民文化属性,更多是表现与再现个体私人生活和个体内宇宙细腻情肠。在气质与风调上,苏轼一部分词不具备这种词的特性,线条粗放,境界疏阔,本质上更接近于诗。

我们检点苏词,可发现苏轼的“似诗”之作有三个特征。一是在价值取向层面,苏词符合主流文化价值取向。传统儒学特别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在内容上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家国怀抱及政治使命感。苏轼将这一诗教要求迁移至词的创作,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二是在审美意义层面,苏词强调作品的阳刚之气,也就是男性美。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阳刚与阴柔两大审美系统的对立与调和,主流文化往往强调阳刚之气和豪杰之风。苏轼一向反对阴柔艳冶之词,尽管他也有大量婉约词作,但主要词风,表现出对阳刚之美的偏爱执着。三是在表现方式上,苏词以直抒怀抱为主,既少用比兴,又不像柳永那样铺叙形容,而是议论的成分较多,没有词的曲尽其意的婉转韵味。

苏轼词的“士大夫化”,是其词“似诗”的重要因素。苏轼的人生观、思想意志、行为举止和生活态度,都体现了典型的士大夫人格。他从本质上是瞧不起柳永的,也不屑与柳永为伍。他对柳永的不认同,实质上是对世俗与平民文化的不认同。尽管他也肯定柳永有雅词,“不减唐人高处”,但正是他这种对于柳永词中“雅”趣的肯定,暴露出其不满意柳永之“俗”的本质。苏轼的士大夫人格,决定了他“词似诗”的文学创作态度和价值取向。所以王灼在批评那种认为苏词“似诗”乃“句读不算之诗”的观点时,很气愤地说这种观点是中了“柳永野狐涎之毒”。这实际上从另一角度证明东坡词与柳永词疆界分明,是典型的士大夫词,因而得到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摘编自沈家庄《苏轼“词似诗”新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部分词作不具备词的平民文化属性,线条粗放、境界疏阔,其本质与诗相同。
B.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内容上体现了家国怀抱,符合当时主流文化价值取向。
C.苏轼偏爱阳刚之美,一向反对创作阴柔艳冶之词,他的词作都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
D.苏轼对柳永雅词“不减唐人高处”的否定性评价,反映了他对柳词本质的不认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引述陈师道对苏词的评价,引出了对苏词“似诗”这一现象的思考。
B.文章第二段从价值取向、审美意义、表现方式等方面,阐释了苏词“似诗”的特征。
C.文章第三段论证了苏词之所以“似诗”,主要是受苏轼典型士大夫人格因素的影响。
D.文章先提出苏词“似诗”现象,再阐释了苏词“似诗”的特征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拓宽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作的风格,得到了古代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B.苏词多有体现家国怀抱之作,符合传统诗教要求,可见儒学对苏轼创作影响很大。
C.苏轼因为瞧不起柳永,对柳永不认同,所以对世俗与平民文化也持不认同的态度。
D.苏词士大夫文化属性与柳词平民文化属性的不同,是二人词作疆界分明的主要原因。
19-20高二下·福建厦门·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不仅无法对纸的用途一概而论,就连追踪它的起源也十分困难。只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纸起源于中国。但与欧洲的印刷机不一样,我们无法追溯人们发明出纸的确切日期。公元105年,当时的宫廷官员蔡伦在皇帝的资助下,以低廉的成本制造出了可供书写的大幅面纸张。但这并不能算是从无到有的全新发明,它其实是在一种古老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形成的。现代历史学家试图追踪历史悠久、循序发展而来的造纸术的起源。他们找到了一种“原生纸”:这种纸是人们通过模仿毛毡的制造方法,从植物纤维、丝绸或棉絮中提取出来的,但它和书写纸还相差很远。一种工艺技术一旦出现在世界上之后,人们再回过去看它,常常会觉得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但其实它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善,主要在于他扩大了造纸的原材料基础。人们不仅仅将它当作书写材料,还拿它来裱糊门窗,做成灯笼、纸花,或是扇子和雨伞。有证据表明公元9世纪时,中国人就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厕纸了;到了10世纪,纸币已经成为可被接受的支付工具。

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故事描述了纸从东方第一次传播到西方的过程。故事说,公元751年,阿拉伯人和突厥军队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的突厥军队有一些中国的援军相助。在这场战争中,一些中国的造纸工匠被阿拉伯人俘虏。阿拉伯人将这些工匠从塔什干战场的塔拉兹河岸带到了撒马尔罕,并强迫他们透露造纸技术的秘密。从那时起,撒马尔罕及其周边地区——这些阿拉伯人在8世纪早期就已经征服的地方,人们开始造纸。其质量一点不比中国所产的纸张逊色。

当代纸张研究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是:中亚的军事冲突加速了纸的传播,不过这一传播可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军事史上记载的对东方秘密知识的加速传播和武力征服,是以贸易史上长期的东西文化传播运动为背景的。丝绸之路在纸的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早在这批中国造纸工匠被俘虏之前,纸就已经作为商品,通过丝绸之路的交通网络传到了中亚。因此,丝绸之路也是一条纸张之路。从这个角度看,造纸术更像是一种缓慢渗透到阿拉伯世界的文化技术,而不是一种在特定日期习得的技术。中国纸被纳入长途贸易,引发了当专有知识以商品形式转移时通常会发生的双重步骤:首先进口一种商品,然后是生产这种商品的技术。进口商品的耗费巨大,必须经过漫长的旅途,这使得这种引进方式变得十分有吸引力。

最开始,阿拉伯造纸工匠可能一直是使用浮筛,后来才一步步地通过“抄纸”替代了这种“浇铸”工艺。但不管对造纸技术做了哪些细节上的修改,阿拉伯的造纸工匠们都需要让纸的生产技术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他们需要尽量减少水的用量,并找到其他材料来代替中国造纸术中主要使用的原料——构树的韧皮。在这种压力之下,破布、旧织物、绳索这些在中国至多起辅助作用的原料,变成了阿拉伯造纸中的核心原料。

于是一种物质循环的基本模型就建立起来了。在这一模型中,人们不是仅仅通过改变废弃物的物理形态来获得材料,比如金属,而是制造出了一种结构完全不同的材料。从此以后,纸成为一种人造材料,其原料本身就是文明的产物。

(摘自《纸的文化史》,[德]罗塔尔·穆勒著,何潇伊、宋琼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人们无法明确纸的用途,难以追踪纸的起源,但纸起源于中国是确凿的事实。
B.在皇帝的资助下,蔡伦改善造纸技术,以低廉成本制造出可供书写的大幅面纸张。
C.在阿拉伯人俘虏的中国造纸工匠的帮助下,撒马尔罕及其周边地区人们开始造纸。
D.在纸的传播过程中,丝绸之路至关重要,作为商品的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人们追踪纸的起源的历程,客观、准确地评价了蔡伦对纸的生产传播的巨大贡献。
B.文章通过列举纸用来书写,做成灯笼、纸花等用途,论述了纸的发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观点。
C.文章通过讲述阿拉伯的战争故事,论述了中国造纸术的传播过程,强调了其间军事冲突的作用。
D.文章论述了中国纸在丝绸之路上的长途贸易中发生的双重步骤,突出了中国纸的强大吸引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无法追溯人们发明纸的确切日期,但是历史学家们找到了人们从植物纤维、丝绸或棉絮中提取的“原生纸”。
B.中国人在公元9世纪时开始批量生产厕纸,纸币在10世纪时成为可被接受的支付工具,这些都是当前有据可查的事实。
C.从根本上说,造纸术是一种通过多种方式,缓慢渗透到阿拉伯世界的文化技术,并非是在特定日期习得的技术。
D.阿拉伯工匠通过“抄纸”替代了浮筛,并不断地改进技术,使造纸技术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并找来新的造纸原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上,关注儿童教育和描写儿童生活的,莫过于宋代文人。他们写了大量的儿童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当时的儿童观、教育观。其中不少观念还具有先进性,值得我们研究与汲取。宋代文人推崇理学礼教,注重家风家教。王安石每次吃完饭,剩菜都不会浪费;朱熹眼前的一方池塘也能引出读书的观感。更多的宋代文人对于儿童却是养其天性、放飞童心。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写道: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这是一个家庭游戏,是一次音乐创作尝试。儿童在这种生活场景里的愉悦跃然纸上,由此获得的满足也溢于言表。

家庭是孩子游戏的舞台,田野是一个乐园,也是儿童学习的现场。孩子们在田野里学着劳作,但这更像是大人们给孩子的一种特权。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儿童不是在不懂装懂、碍手碍脚,而是天性使然、童趣使然。大人们也不需要手把手地教导,更不需要刻意示范。生活的常识,人生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浸润。

宋代文人在放飞童心的同时,也进行家庭教育。他们有自己的儿童教育观,也注重儿童成长学。渴望建功立业的苏东坡,对孩子的成长期望客观求实。他的《洗儿戏作》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确实是天赋奇才,他在教育子女上,给了我们许多启发。他对孩子的人生定位,先着眼于无灾无难。诗人张耒在《诫儿诗》里要求儿子,只要品行好,即使像邻居一样卖大饼,当爹的也满足。而后来的人,面对牙牙学语的孩子,就开始写一堆家书家训家诫,没有诗意,甚至没有情意,关键是还没有太多的教育价值。还不如一个劳作场景,不如一个生活画面,不如一两句生活俗语。欧阳修家贫,母亲用荻草写字,就是后世传诵的画荻教子。岳飞的母亲更是言简意赅,精忠报国四个字,遂使其成万世楷模。

宋代文人能够充分解放儿童,有着优秀的儿童教育观和家庭教育理念。仅仅从诗词角度,也许看不到当时教育的整体状况及其影响。但宋代,特别是南宋,虽偏安江南,却是人才辈出,出了一批铁汉。辛弃疾可怜白发生时仍要准备报效国家;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更是字字铁血;陆游即使行将衰去,依然心存浩气;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是那么心胸开阔,视死如归。宋代一批仁人志士可以被贬,可以身死,可以家破,但有泪不轻弹,有志要承担。这是宋代的气象,也是宋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其形成跟宋代文人的儿童教育观密不可分。宋代诗词一方面写出了家庭温馨,另一方面表达了家国情怀。由此看出,诗词呈现出的宋代文人的儿童教育价值观和英雄主义道德观,为儿童成长发展作了铺垫。

(摘编自陆早才、赵宪宇《宋代诗词中的儿童观》,《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文人推崇理学礼教,非常重视家风家教,只有少数文人对儿童较为宽容,注重养其天性、放飞童心。
B.田野也是教学的现场,宋代文人在诗中写在田野中手把手教导孩子学习劳动技能,让孩子在劳动中茁壮成长。
C.宋代文人在释放儿童天性的同时,并不忽视家庭教育,他们对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D.宋代诗词既写家庭温馨,又表达家国情怀,体现了当时社会教育的整体状况及其影响,促进了儿童的成长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王安石吃饭剩菜都不会浪费与杨万里的家庭游戏进行对比,突出了杨万里儿童教育观念的先进性。
B.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范成大描写儿童劳作的诗,证明了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生活的常识和人生的道理。
C.文章列举岳飞、陆游、文天祥等爱国文人浩气凛然、敢于担当的例子,论证了宋代文人儿童教育观念的积极影响。
D.文章末尾一段总结全文,肯定了宋代文人的儿童观、教育观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儿童的未来发展,苏轼注重客观求实,对孩子的人生定位先着眼于“无灾无难”,而张耒则要求只要孩子的品行好即可。
B.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心胸开阔,视死如归,体现了宋代社会的主流意识,这与宋代文人的儿童教育观有关。
C.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岳飞母亲“精忠报国”等,要比那些既无诗意情意又缺乏教育价值的家书家训家诫更能发挥作用。
D.南宋虽偏安江南,却出现一大批仁人志士,有着“有泪不轻弹,有志要承担”的气象,这与宋代文人的儿童教育观密切有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有一天,地球真的在巨大的毁灭性灾难中消失,而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到达火星,那么人类真的可以把火星改造成第二个地球吗?目前已经有科学家致力于这项研究工作。

科学家预测,如果全部完成的话,火星的地球化改造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火星环境地球化的初级阶段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将整个火星改造为类似于地球的居住地可能需要数千年时间。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沙漠一样干燥的环境变成人类、植物和其他动物可以生存的生机勃勃的环境呢?目前,人们已经提出了两种地球化的方法:一是利用大型轨道镜来反射太阳光,从而使火星表面升温;二是利用含有大量氨的小行星撞击火星来增加温室气体的含量。

美国宇航局目前正致力于开发一种太阳帆推进系统。该系统通过巨大的反光镜来利用太阳辐射,从而推动太空船在太空中的航行。这些巨大反光镜的另外一个用途就是:将它们放臵在距火星32万公里处,利用这些镜子反射太阳辐射从而提高火星的表面温度。科学家提议制造直径为250千米、覆盖面积超过密歇根湖的聚酯薄膜反光镜。这些巨大反光镜的重量将达20万吨,这意味着它们体型太大而无法从地球发射。不过,人们有可能利用在太空中找到的材料来建造这些反光镜。

如果把这样大小的镜子对准火星,它可以把火星小范围内的表面温度提高几摄氏度。想法是这样的:通过反光镜将阳光集中反射到火星两极的冰盖上,使那里的冰融化,释放出储存在冰内的二氧化碳。多年之后,气温上升将导致氯氟烃(即CFC,这是一种空调或冰箱中存在的温室气体)等温室气体的释放。

太空科学家克里斯托弗·麦凯还提出了一个更加极端的方法来提高火星温度。他认为,用含有氨的巨大冰冻小行星猛烈撞击这颗红色星球,将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外太阳系的小行星上以某种方式安装热核火箭发动机。火箭将推动小行星以大约4千米/秒的速度运行,大约10年之后,火箭将停止运行,100亿吨重的小行星可以在无动力的条件下向着火星滑行。撞击时将产生大约1亿3千万兆瓦的能量。这些能量足够地球使用十年。

如果有可能控制一颗如此巨大的小行星撞击火星,那么一次碰撞产生的能量可以使火星的温度上升3摄氏度。温度的突然升高将造成大约一万亿吨的冰融化为水,这些水足够形成一个深1米、覆盖面积超过康涅狄格州的湖泊。50年内通过几次这样的碰撞,将会创造出温和的气候,还可以制造出足以覆盖星球表面25%的水。然而,每次小行星撞击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7万兆吨当量的氢弹,这将使人类在该星球上安家落户的时间推迟几百年。

虽然我们在本世纪内就可以到达火星,但是火星环境地球化这一想法的完全实现却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地球用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才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将火星环境改造得像地球一样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人类需要付出大量的智慧,并为此长期努力,才能创造一个适合居住的环境,并将生命送往寒冷干燥的火星世界。

(选自《 教师博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火星环境地球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火星环境地球化是指将火星环境改造成适合人类、植物和其他动物生存的环境。
B.火星环境地球化工程巨大,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有可能数千年的时间。
C.利用大型轨道镜来反射太阳光,从而使火星表面温度升温是火星环境地球化的方法之一。
D.和地球几十亿年的漫长演变过程相比,火星环境地球化肯定要容易得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聚酯薄膜反光镜直径达250千米,覆盖面积超过密歇根湖,所以它们无法在地球上发射。
B.反光镜是太阳帆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利用地球上的材料又可利用太空中的材料制造。
C.要让含有氨的巨大冰冻小行星猛烈撞击火星,需要在外太阳系的小行星上安装热核火箭发动机。
D.含有氨的小行星撞击火星将使火星的温度升高,经过多次撞击之后,火星上将会形成温和的气候。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太阳辐射,那么人类即使研制并安装成功了巨大的反光镜,也不可能提高火星的温度。
B.火星两极冰盖上的冰融化,就可以释放出储存在冰内的二氧化碳,进而使火星的表面温度上升。
C.利用小行星撞击法会使人类在火星上安家落户的时间推迟几百年,原因是撞击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D.火星环境地球化尚处于研究阶段,要真是把火星改造为第二个地球还需要人类付出大量的智慧,并为此长期努力。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