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4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儒家政治哲学研究颇成气候,然而从经济哲学视域研究儒学精神,发掘儒学与市场经济发展内在相关性的研究尚未成体系。就目前国内儒商精神研究状态而言,儒商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企业家运用儒商精神管理企业,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而儒学理论界对于儒商精神问题的正视程度,尚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儒学到儒商,是儒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精神的内在发展要求。“端木遗风、陶朱事业”流芳千年,泽被徽商、晋商等历代商帮,是中华儒商精神的宝贵遗产。徽商的开拓人物,多为习儒而后经商者。他们以儒家诚信理念为本,注重提携扶助家族血亲,注重反哺乡学,打造了中国历史上集商、耕、读、医为一体的独特家风文化。晋商代表乔致庸置信、义于利之先,以诚为本、格局博大、视野广远,以“汇通天下”之志奠基了晋商的海内外金融体系,对中国近代金融体系的发展影响深远。可见,儒商精神是华商文化的主干之一。当下推进儒商精神研究,应注重对以下问题的考量。

聚焦儒商精神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结合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重新诠释义利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将“义”提升到了国家精神理念、国家行为品格的高度。义,是指导“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原则,它关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国际关系秩序的良性建构,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思维的厚德传统,是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当下儒商精神研究关于义利关系的讨论,须融入以上新思想、新元素。商无不逐利,但以何逐利、逐利为何?其间的动因、方式、标准、目的、成效,体现的是一个企业家的行为水准和修为境界,是评判一个企业家是不是儒商的重要标准。

对儒商精神进行经济哲学追问,须回应经济正义问题。其中,良知与经济秩序的建构问题,是儒家经济正义的核心问题。当今国际经济秩序的建构,应当从“零和”走向“和合”。零和思维,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丛林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商业的发展,有非此即彼的残酷一面,这是天然的。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科技革新,商业共享、共赢的时代特性愈发明显。商业竞争的结果并不仅仅是非此即彼、一方消灭另一方,还有双方携手共进成为新生体,从而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新时代,我们应当拥有更具未来视野的合作共享智慧,从“零和”走向“和合”。

儒商精神研究的现代化问题,应当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育和中国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两个维度进行双向度考察,在某种意义上说,后一向度的考察,即将儒商精神研究的开展视作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商业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儒商精神的内在气质。开展儒商精神研究,就是要精准切入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赋予儒商精神以新内涵,既要看到传承的连续性,又要看到当下转换的本质不同。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失序状态,西方经济学所呈现的解释乏力。理论界需重视东亚商业文明思想,弥合中西,交融共鉴。儒商精神,是儒家文化圈共同向世界奉献的商业思想财富。儒学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将儒家文化的这些积极特性与现代市场商业伦理相结合,对儒学乃至世界商业文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朱璐《深化儒商精神研究的着力点》《光明日报》2019年8月2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并没有经济哲学视域下儒学精神的研究,而儒商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
B.徽商多是先习儒而后经商,他们打造了集商、耕、读、医为一体的独特家风文化。
C.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重新诠释义利关系问题是儒商精神研究的首要问题。
D.因为商业的发展有残酷一面,零和思维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各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在分析儒商精神研究注意的问题时逻辑上是递进的。
B.文章举徽商开拓人物、晋商代表的例子,论述儒商精神是华商文化的主干之一。
C.文章论述儒商精神研究的现代化问题时,重点强调了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维度。
D.文章末段以当今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失序状态为切人点,提出要重视儒商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木遗风、陶朱事业”是儒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儒商精神的宝贵遗产。
B.当下讨论义利关系时应融入新思想、新元素,对义利关系的处理能体现企业家的行为水准和修为境界。
C.把儒商精神研究的开展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是契合儒商精神的内在气质的,但不能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
D.开展儒商精神研究,既能精准切入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又能影响世界商业文明发展。
2020·全国·模拟预测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韵是一个关于宋代文化的美学理想,它切近生活,比历史虚柔,比理学深至,展现为一个活色生香的文化主体,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鲜明的文明创新、转折意义的历史阶段之标志,开启了所谓的近世历史。说它实现了魏晋美学突破以后再一次以某一具体历史时代为界的美学突破,可能不会过分。

宋韵美学具有强烈的近世感。近世概念来自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内藤湖南描述中国古代唐宋社会差异的经典分析。他说:这种贵族政治在唐末五代的过渡时期衰落下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君主独裁政治。贵族衰落的结果,就是君主的位置与人民接近起来,高官显爵无法再依靠家族特权来获得,完全是基于天子的权力才得以任命了。在宋代,不仅君主直接面对百姓,官僚的选拔也因科举制大行而具有机会均等的特点。宋代的君主和官员相比以前的贵族体系更靠近最底层的民众,因此,整个国家组织与社会结构体现出更多的公平性,并推动和引领人民追求好生活以及伴生的各种文化创造力。开明君主、重商经济、货币流通、市民生活、超大城市等,无不昭示中国社会向近世的伟大转型。

宋韵美学具有非唐的大国韵度。如果说唐代诗人的大量边塞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气度和多民族文化交融,那么,宋代艺术就不免刻意调低了此一音高,而以相对纯粹的中国品格凸显出来,它可以婉约风格的宋词和经典色彩的天青色宋瓷为代表。又如果说唐人以气胜,那么宋人以韵胜。气更偏于自然,韵则偏于人化。不妨说,宋代文化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中华文明传统的新内核,它具有某些内敛又优美的品格,这些品格具有极度向内搜求的特点。似乎,近世感的获得是不需要历史连续性的,这就使得向历史回溯失去了必要性和动力。质言之,唐宋之际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基础性的意义上,我们说它的大国韵度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唐的。

宋韵美学具有世俗生活风格化。市民阶层的崛起,世界级大都市的出现,导致城市生活空前繁荣,它的价值核心是经济上的等价交换系统。于是,人民获得了一个相对更为平等的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一切其他价值都得到了重新评估。在这一社会环境中,建筑、家具、瓷器等成为城市生活的显著标志,杂剧、说书、茶艺、花市和香道等体现了各种群体活动的组织功能,带动着传统的琴棋书画,以价值公平的民众交流为指向,蔚然风靡,获得了艺术上风格化的新形态,繁荣的世俗生活恰恰以这一风格化之美学品格相标榜。

宋韵美学盛行极简主义。宋代器物在两宋之际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历史上主要由青铜器所承载的包括礼制到生活的盛器功能位移到了瓷器之上。青铜器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凝重的神秘气息,被消解了。瓷器变而以简洁的形态和单色调为主。一种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审美风尚,在瓷器这样的实用器物上开风气之先。艺术上的极简主义在宋瓷上业已完成。极简主义也体现于宋代的家具设计和制作,并向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门类渗透。因此,说极简主义在宋代蔚为时尚是不过分的。极简主义的成型可能缘于极简不允许情感泛滥,而宋代理学恰恰压制情感,似乎在方向上与极简走到了一起。同样,禅趣真正大盛行也是在宋代,或许禅宗和理学在直观上形成了合流,助推了极简主义。

(摘编自张节末《论宋韵的美学向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韵”可谓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次美学突破,也是具有鲜明的文明创新和转折意义历史阶段的标志。
B.因为宋朝整个国家环境相对公平,能引领人民进行文化创造,所以宋朝君主和官员更靠近最底层的民众。
C.以婉约词和天青色瓷器为代表的宋代艺术表现出相对纯粹的中国品格,体现了偏于人化的大国韵度。
D.宋朝城市生活的价值核心是经济上的等价交换系统,建筑、家具、瓷器等成为城市生活的显著标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内藤湖南描述中国古代唐宋社会差异的经典分析,是为了证明宋韵美学有强烈的近世感。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将“唐人以气胜”与“宋人以韵胜”进行对比,来突出宋朝的艺术成就。
C.文章整体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从表现和原因两个维度,逐层深入地具体阐述“宋韵”的美学向度。
D.“可能”“相对”“似乎”“某种程度上”等表示不确定的词语的运用,恰好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不靠贵族体系统治,君主直接面对百姓,选拔官员主要靠科考,民众有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
B.因为近世感的获得不需要历史连续性,所以宋文化没有继承唐文化,就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C.宋朝传统的琴棋书画在杂剧、说书、茶艺等活动的带动下蔚然成风,获得了艺术上风格化的新形态。
D.宋代极简主义从瓷器开始渗透到传统艺术门类,与宋代理学压制情感、禅趣大盛行的社会现实分不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

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天、   地、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开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所以水墨山水画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道德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
B.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中,这种色彩观的形成和发展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     
A.《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
B.《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
C.《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
D.《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小题4】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但各有侧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质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差异主要体现于二者对物质的不同理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是统一的,物质第一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而物质主义将物质理解为可感知的事物。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基础,并不否认意识和精神的作用;物质主义截取了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并将其“扩展”为物质占有的重要性,将哲学对世界的理解简单化为大众在消费中的价值观。

因此,唯物主义幸福观和物质主义幸福观具有不同含义。唯物主义的幸福观不等同于物质消费和物质崇拜的物质主义幸福观,前者强调物质是追求幸福的基础,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作用,后者是被消费文化推向极致的物质崇拜。二者对物质的根本认识不同,物质主义强调物质的占有和不断更新,而唯物主义强调以物质为本源解释世界。物质主义幸福观完全忽视了唯物主义中对理性和精神世界的思辨,从而抛却了哲学的本性。

此外,二者在历史中出现的时间也不同。物质主义幸福观的兴起需要社会经济的大范围繁荣,这种经济条件伴随18世纪工业革命才得以成熟,而唯物主义则是一种哲学本体论,在这个意义上说,唯物主义较物质主义出现早得多。历史上曾相继衍生三种唯物主义,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因辩证唯物主义强调面向“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的立场和方法,我们也称为新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性所在。对物质的占有欲自古有之,但作为社会思潮的物质主义幸福观的兴起,只是在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物质丰富社会中才出现。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基础的重要性,但生活的物化不可取。可以说,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境域、不同社会的共同追求,是人性的本真表现和哲学的根本任务。幸福生活,体现着人类理性的崇高精神,它始终表现的是“一种针对过去的不满,一种身处现在的应对,一种朝向未来的期待”。因此,不管是物质主义的占有欲,还是经验世界的感官愉悦,它们并不是幸福追寻的根本样态。幸福是人对世界的追问和人对自我的反思,在创造丰富的物质世界同时,幸福始终是一条向着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实践道路,伴随着自我反思和理性思辨。幸福的追寻必然带有实践的色彩,在这个意义上说,幸福不是某种固定状态,而是人实现理想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以整体观的实践哲学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将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作为终极目标:“幸福就是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得到的内心的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幸福的追寻只有伴随哲学的思辨特质,才具有指导和批判现实的力量。马克思以哲学的方式关注和把握人的现实世界,这才是实践意义上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超越物质主义的幸福追寻。

(摘编自马妮《超越“物质主义幸福观”的幸福追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唯物主义和物质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不同的,前者正确,后者是完全错误的。
B.唯物主义比物质主义更重视幸福的基础一物质,并认为幸福还应有精神追求。
C.18世纪工业革命使社会经济得以大范围繁荣,从而产生了物质主义幸福观。
D.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只有具有指导和批判现实的力量,才有伴随哲学的思辨特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次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揭示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深刻。
B.文章前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幸福观的特点。
C.文章第二、三段开头分别用“因此”“此外”,承上启下,衔接紧凑,层次分明。
D.文章第四段引用马克思的话,论证幸福追寻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和精神的作用,但不会简单地把大众在消费中的价值观认为是哲学对世界的理解。
B.物质主义幸福观与消费文化关系密切,这种幸福观绝对地崇拜物质,认为对物质的占有越多,便越幸福。
C.新唯物主义具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性,强调面向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的立场和方法,这是它“新”之所在。
D.幸福是一种朝向未来的期待,体现着人类理性的崇高精神,而针对过去的不满和身处现实的应对都不是幸福的表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