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庄子·养生主》)

[注]   ①适:偶然。②帝:天帝,最高的天神。③县:倒悬。
【小题1】比较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找出与“然则吊焉若此”句式相同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不吾知也D.何以伐为
【小题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人体禀受于自然,方才有生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自然的道理。
B.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脱了,犹如解除了倒悬之苦。
C.选文中老子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人生态度,与《逍遥游》所表现的哲学思想迥异。
D.秦失认为,他和老聃已经看淡了生死,世人喜生恶死显然违背了自然规律,背弃了实情。
20-21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
知识点:庄子(约前369-前286)《庄子》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有删减)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五石之瓠》,有删减)

【小题1】有关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于利                              喻:明白、知晓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自者无功                              伐:批评
D.今一朝而技百金                    鬻:卖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
【小题3】《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以三字一句、押韵易读的方式编撰而成。《弟子规》源于《论语》等经典,内容上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相对应。下列《弟子规》的句子中,与《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相应的是(       
A.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B.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C.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D.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于地而已矣       控:控制
B.以六月息             去:离开
C.宿                    舂:捣掉谷壳
D.则其大翼也无力   负:载,托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齐谐》者,怪者也。          其事动人,为文以之。
B.而后乃今将                       子自归
C.化而为鸟,其为鹏                 曹操比于袁绍,则微而众寡。
D.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野马也,尘埃也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阅读《庖丁解牛》,完成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②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③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今臣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怵为戒,视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       天道,自然的规律B.庖月更刀             
C.如土                           散落D.刀而藏之             好的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手所触                                           今臣刀十九年矣
B.臣神遇而不以目视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吾见其难                                        
D.奏刀騞                                           为戒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B.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D.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小题4】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庖丁解牛》中多次描摹解牛者的姿态(神态)。如第①段,先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然后比拟庖丁进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形有声有态。第③段,解牛结束,庖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